相关·阅读

好书最新(好书书评)(1)

孝经文献丛刊(第一辑)

曾振宇 江曦 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孝经》文献的创新性新编

——评《孝经文献丛刊》

文 |郭 丽

孝的观念在我国源远流长,甲骨卜辞中,“孝”字已经用于人名与地名。孔子进一步提升、完善商周时期孝的思想观念,在春秋末年形成了自己孝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曾子是孔子孝道的直接传承者,《汉书·艺文志》说:“《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说明《孝经》与孔子、曾子有直接关系。《孝经》是儒家的重要典籍,阐述儒家孝的重要核心观念,用以彰明彝训,教化百姓。《孝经》认为,孝为道德的本源,是“至德要道”。《孝经》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孝天经地义,儒家以孝的品德行为作为人的根本要求。家国伦理,孝是起点;百姓无论尊卑贤愚,经过教化,都可以懂得孝的核心要义,《孝经》从人性论的高度证明,孝的存在具有正当性。

从汉代开始,国家以孝治天下,朝廷内外,朝臣庶民皆受《孝经》经义的教化,同时父亲以孝教其子,老师以孝教其徒,口讽其文,心知其理,身践其事,使士大夫能资孝作忠,扬名显亲。庶人能谨身节用,竭力致养家庭,使民间风气淳朴,教化成俗。汉代《孝经》成为童蒙读本;东汉时,家家户户的幼童在家里诵读《孝经》作为启蒙教材,正是国家对于孝的思想重视的体现。在汉代,儒家孝的思想开始对国家的法律制度产生影响。

汉代《孝经》已经形成三种重要的文本。一是颜芝之子颜贞将家藏《孝经》献给河间献王,河间献王献给朝廷,史称今文《孝经》,即颜芝藏今文《孝经》;一是汉武帝时,鲁恭王坏孔子宅,在墙壁中得古文《孝经》,史称孔壁藏古文《孝经》;第三种是西汉成帝时期,刘向以颜芝藏今文《孝经》为底本,综合诸多《孝经》文本,最终校定为十八章的文本。刘向校定的十八章本《孝经》影响较大,马融、郑玄、唐玄宗等人注《孝经》,皆采用这一文本,遂成为通行之本。

《孝经》成书之后,历代多有注释者,从先秦魏文侯开始,历经汉唐宋元明清,注释互有异同,各有所长。由于多数《孝经》文献篇幅较小,难以单独出版,因此缺乏相对系统的汇编点校整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孝经》学的发展。山东大学曾振宇、江曦教授有感于此,选取有代表性的重要的《孝经》类文献五十八种,择其善本,组织专业研究者,点校整理,编为《孝经文献丛刊》。把篇幅较小的《孝经》文献汇辑成册,按照时代划分,成“《孝经》古注说”“《孝经》宋元明人注说”“《孝经》清人注说”三类共五卷。

好书最新(好书书评)(2)

孝经古注说

孝经文献丛刊(第一辑)

江曦 整理

上海古籍出版社

《孝经文献丛刊》第一卷《孝经古注说》,收录战国至唐代《孝经》注说二十一家二十六种,其范围是唐代及唐代以前的重要的注释和义疏。最早解说《孝经》者,一般认为是战国时期子夏弟子魏文侯。汉代开始,研治《孝经》者众多;东汉至南北朝时期,有包括马融、郑众、郑玄、王肃、何晏、韦昭在内的诸多学者注《孝经》。唐以前及唐代《孝经》注说,可考者有三十余家,但是散佚者众,仅唐玄宗《孝经注》完整保存。清代朴学大兴,王谟、马国翰、王仁俊诸学者,对这些《孝经》注说进行了辑佚,他们的辑佚成果,在此卷中有比较完整的体现。本卷还重视收录新发现的《孝经》材料,收录了一些存藏于日本的《孝经》文献。其中的刘炫《古文孝经述义》,就是据日本藏古写本整理,同时又收录了马国翰辑本,这说明编者整理过程中,重视重要版本的择取,这对于还原和研究唐前《孝经》注说具有重要价值。

古文孝经指解(外二十三种)

孝经文献丛刊(第一辑)

(宋)司马光 等撰

张恩标 徐瑞 李静雯 整理

上海古籍出版社

《孝经文献丛刊》第二卷《古文孝经指解(外二十三种)》,收录宋元明人《孝经》注说二十四种。宋元时期,《孝经》著作较多,著述近百种,今存八家十余种;这一时期的学者,研治《孝经》,理学色彩较为浓厚。司马光《古文孝经指解》开研治古文《孝经》之端;朱熹《孝经刊误》,开删改《孝经》一派,对后世影响较大。到明朝的时候,与科举密切相关的是,明人视《孝经》为《四书》的根本,解说《孝经》更盛。明人在发展宋元理学思想解经的基础上,完成《孝经》类丛书的撰写;至明代后期阳明心学兴起,学者又杂以心学、释家思想解释《孝经》。宋元明时期的《孝经》学,很多学者按照本义解释《孝经》,洞见本原,卓然开悟,析疑辨惑,于汉唐之外另开新局面。此卷把宋元人重要的《孝经》注说网罗殆尽,又择录了一些重要的明人解说,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与学术史意义。

好书最新(好书书评)(3)

孝经通释(外三种)

孝经文献丛刊(第一辑)

(清)曹庭栋 等撰 郭丽 整理

上海古籍出版社

《孝经文献丛刊》第三卷《孝经通释(外三种)》,收录清世祖《御注孝经》、清世宗《御制孝经集注》、曹庭栋《孝经通释》、桂文灿《孝经集证》四种清人《孝经》注说。顺治帝《御注孝经》刊行之目的,是通过浅近典雅的語言,注释《孝经》,意在教化百姓。雍正帝《御制孝经集注》是针对《孝经》注释中的芜杂、肤浅的问题,命儒臣删除注释中的糟粕,保存精华,然后世宗亲自阅读,定夺文字,释义更加明晰。曹庭栋《孝经通释》打破今古文界限,兼采古文、今文的注说,按照时代顺序,从唐朝开始,列出诸家的注释,最后有著者的论说。桂文灿《孝经集证》,在《孝经》原来的文句下面,纂录经史子集中的典籍文句,疏证《孝经》文义,扩大了读者的阅读视野。通过阅读本卷,能够洞悉注释者对《孝经》的看理解,明晰《孝经》的流传脉络,把握清代学者注释《孝经》的特点。

好书最新(好书书评)(4)

孝经集解(外二种)

孝经文献丛刊(第一辑)

(清)赵起蛟 等撰 邵妍 整理

上海古籍出版社

《孝经文献丛刊》第四卷《孝经集解(外二种)》,收录李之素《孝经内外传》《孝经正文》、冉觐祖《孝经详说》、赵起蛟《孝经集解》等清人《孝经》注说。李之素《孝经内外传》五卷《孝经正文》一卷,旨在汇辑散见于群书中的古人孝言、孝行,对《孝经》作出解释;冉觐祖《孝经详说》旨在注释《孝经》的文义;赵起蛟《孝经集解》,依经文次第,汇集唐宋元明诸家之解,附以“愚按”“愚意”考辨先儒之说。阅读本卷清人《孝经》注说,能够进一步理解清人研治《孝经》的学术思想与学术方法,更为全面把握《孝经》内涵。

好书最新(好书书评)(5)

孝经义疏补

孝经文献丛刊(第一辑)

(清)阮福 撰 江曦 整理

上海古籍出版社

《孝经文献丛刊》第五卷收录清人阮福《孝经义疏补》一种。清代阮元汇集众本,对《孝经注疏》作了全面校勘,成《孝经注疏校勘记》。阮元之子阮福所撰《孝经义疏补》,是在阮元的指导下,充分利用《校勘记》,对《孝经注疏》文字进行校勘,定其是非,以期勘定一个文字更为准确的《孝经注疏》读本,同时对邢疏进行了考辨补正。

近年来,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经学文献的整理方兴未艾。以《孝经》文献为例,目前已经出版了《孝经文献集成》《孝经文献全编》,但这些都是影印。由于《孝经》文献多篇幅较少,很难单独成册,目前只有《孝经注疏》、皮锡瑞《孝经郑注疏》等少数几种有点校整理本。因此,《孝经文献丛刊》所收录的文献大多数是首次整理,将为《孝经》学研究提供更适合阅读的文献资料,必将有助于推动《孝经》学研究。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重要内容,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之一。《孝经》的理想,不是局限于家庭伦理的层面谈论孝道,《孝经》真正的社会理想,是立足于为天下立法的高度,跨越家庭伦理的边界,将孝观念的外延扩充,使之衍化为涵盖自然、社会与人伦的道德理性、价值本源和文化依托,把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宗教伦理思想落到实处。

儒家的孝文化不仅是中国古代治国安邦的法宝,对当代中国的社会安定有重要意义。孝道体现在人伦日用中,对普通百姓的生活有着重要影响;提倡儒家孝文化,对于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对于当代社会的养老问题,都非常具有现代价值。所以,《孝经》作为孝道文化的核心典籍,在现代社会仍有其重要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收录了先秦到清代重要《孝经》注释解说文献的《孝经文献丛刊》的出版,对于实现《孝经》和孝道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END

书香上海 | 书香常伴

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

编辑:段鹏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