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大型非遗焕新纪实节目《新生万物》在江苏卫视了首播。为了让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被年轻人所了解,在发起人杨澜的带领下,节目探访了11个非遗项目,以多维视角挖掘非遗“新”魅力。

第一期节目中,杨澜邀请文化老友、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来到扬州,分别与两位新锐设计师,共同体验非遗项目之一富春茶点的制作技艺。

值得一提的是,拍摄节目时,富春茶点制作技艺还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如今播出时,这个项目已经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万物新生ipo(新生万物江苏卫视首播)(1)

猜菜名,吃美味

一档节目的开篇之作,尤为重要。作为《新生万物》的开篇站,扬州名不虚传。扬州在2019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美食之都”,而杨澜和单霁翔碰头的地点——富春茶社,也大有来头。始创于1885年的老字号,被公认为淮扬菜点的正宗代表。

面对一桌子的茶点,杨澜说:“乾隆曾经六下江南,到扬州都是要吃点好吃的。”

见到对茶点跃跃欲试的杨澜和单霁翔,富春集团总经理徐颖宏却开始设置难题。他摆出8位文人的名句,杨澜和单霁翔需要猜出对应的菜品才能品尝。

无双亭厅内两旁的架子上,悬挂着八块木牌,分别写有汪曾祺、朱自清、赵丹、林清玄等人的名字,翻开就能看到背后有一句赞扬富春美食的话语。比如“其白如雪,揭之有如千层”“滋润利落,决不腻齿腻舌”,要从这些话语中,一一找到对应的美食才行。

单霁翔首先点了汪曾祺的名字,背后的文字是“它不是下饭的,是佐茶的”,两位嘉宾一下子就猜了出来,这是“烫干丝”。不过,也有难倒嘉宾的哦。

万物新生ipo(新生万物江苏卫视首播)(2)

学刀工,斗厨艺

吃完之后,就要组队走进富春茶社的后厨白案区,向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徐永珍、富春茶点制作技艺传承人叶千金拜师,学习三丁包和翡翠烧麦的制作。

当被问及是第几代徒弟时,徐永珍笑称单霁翔是自己的“关门徒弟”。面对同样初为学徒的杨澜,有过炊事员经验的单霁翔似乎并没有展现出特别的优势,两人做出来的三丁包、翡翠烧麦不相上下。甚至,在红案跟随着淮扬菜烹饪大师居长龙和富春茶社总经理王洪波学习烫干丝时,杨澜片出的干丝,还比单霁翔多出了两片。

万物新生ipo(新生万物江苏卫视首播)(3)

送外卖,晾包子

完成学艺之后,杨澜和单霁翔两队分头行动,各自领取了送外卖和晾包子的任务。

杨澜送外卖到食客范女士家中时,一家人正在做虾饼。谈到过世的母亲,范女士也提起与富春茶社的种种回忆,家人的生日、婚礼、孩子的满月酒都在这里庆祝。

另一边晾包子的,单霁翔也迎来了不少买包子的食客。有人打包六笼包子,只为带去给远在海外的外孙,让他感受到家乡的味道,慰藉游子思乡之情。

小剧场,讲故事

节目中,观众不仅可以跟随杨澜等人以体验者的视角了解非遗,同时通过小剧场沉浸式读取非遗背后的历史故事。本期小剧场以花匠家孩子为切入口,讲述了三一先生在富春茶社留下“花开富贵满堂春”手书的神秘传说,也演绎了年轻时的徐永珍如何带富春茶社远渡重洋入驻日本西武百货的故事。

两段故事的对照,更显出百年富春的深厚悠久。

择一业,终一生

正如节目中非遗传承人徐永珍所说,即使食客注意不到三丁包的32道褶,制作者仍然会以这个标准要求自己。这用匠心打造的一包一点,也让我们洞文明,见天地。正是如此,让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爱上非遗文化,使之更显重要。

这档节目的开篇,之所以选择富春茶点,是因为其以独创的茶艺和点心制作技艺享誉国内外,百年飘香,至今依然是扬州早茶文化的突出代表,其塑造出的富春味道早已刻划在一代又一代扬州人的味蕾记忆中。在食不厌精的富春茶点制作技艺的背后,是食物制作者百年来对待食物、对待食客始终如一的态度:这些食物中往往被忽略的细节,他们都认真对待,毫不敷衍,尊重食客,积极创新,用心制作,只为能给在每一个清晨推开富春茶社大门的食客,奉上一场独属于扬州的生活仪式感。有着138年历史的富春,深深扎根在扬州乡邦士壤里,浓聚着扬州人的乡情、亲情、祖国情,情情相因,历久弥新。

单霁翔和杨澜在竞技趣味比拼中,感受富春茶点这些食物制作者们超人的精细的功力,感受他们对现实世界的热情关注,对美学境界的不懈追求,对所从事职业的敬畏精神,感受富春百年来与食客形成的味蕾情感纽带。

来源:扬州发布 记者 王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