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书生,一篇文章力压,北朝十六国

统一北方是大夏国赫连勃勃的毕生愿望。然而,他东征西杀几十年,最终身灭,在茫茫黄沙中,留下统万城,宣示他一统万方,千秋留名的愿望。

让赫连勃勃没有想到的是。甘肃一书生,写下的《统万城铭》,却雄文万丈,力压北朝十六国。真可谓是书生一支笔,胜敌百万兵。

1.大夏,最后一个匈奴王国

在陕北靖边县,茫茫黄沙中,一座古城已经矗立了千年之久。这就是赫连勃勃为他的大夏,兴建的王都,取名统万城,取一统万方之意。

一生只打了一次仗却护住东晋江山(统万城铭书生笔如刀)(1)

赫连勃勃,算是一代枭雄。这位汉化很深的匈奴人,原名刘勃勃,是匈奴屠各种铁弗部人。赫连勃勃家族可追溯到汉代南下依附的匈奴,当时被赐姓刘。他的曾祖父刘虎,在前赵昭武帝刘聪在位时,因是宗室的缘故被封为楼烦公,任安北将军、监鲜卑诸军事、丁零中郎将。其祖父刘务桓被后赵皇帝石虎封为平北将军、左贤王、丁零单于。其父亲刘卫辰被前秦天王苻坚任命为西单于,督摄河西各族。(见《晋书 载记三十》)

可见,他们祖孙数代,手中掌握着比较大的部落实力,在匈奴各部还是有相当的号召力,不然也不可能,一次次东山再起,一次次被不同的政权封为高官。

到了赫连勃勃时,似乎已经是末路了。为啥?赫连勃勃非常凶残,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出名的凶人之一。他投奔后秦,姚兴(后秦皇帝)的弟弟对他是这样评论的:“勃勃天性不仁,难以亲近。陛下宠遇太甚,臣窃惑之。”又说:御众残,贪暴无亲,轻为去就,宠之逾分,终为边害。可见,这时赫连勃勃不仅凶名远播,而且具有墙头草的性格。

大凡能成为枭雄的,必定有过人之处。据《晋书》记载: 勃勃身长八尺五寸,腰带十围,性辩慧,美风仪。可见,长得一表人才,而且能言善道,再加上,凶残的本性,墙头草的特点,祖传的部族势力,还有一点比较善于拉拢人,这些就是枭雄的基本素质了。

一生只打了一次仗却护住东晋江山(统万城铭书生笔如刀)(2)

最终,姚兴还是看好,赫连勃勃的才干。任命赫连勃勃为安远将军,封阳川侯,使助没奕于镇高平,以三城、朔方杂夷及卫辰部众三万配之,使为伐魏侦侯。不久,后秦又加封赫连勃勃为持节、安北将军、五原公,配以三交五部鲜卑及杂虏二万余落,镇朔方。

有了势力枭雄本性毕露,翻脸比翻书快。河西鲜卑给姚兴献马八千匹,结果他截留。又装作打猎,袭杀帮助过的没奕于,而并其众。这样就拥有了数万人的实力。

义熙三年,赫连勃勃僭称天王、大单于,赦其境内,建元曰龙昇,署置百官。他自以为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国称大夏。 赫连勃勃处在西秦、南凉、后秦夹击之下,所谓的大夏就是一个以劫掠为生的大部落而已。

其后,姚兴和赫连勃勃等势力在甘肃平凉、定西等地多次大战。胜多败少,有一次他获胜后,获得俘虏四万五千,获戎马二万匹。赫连勃勃势力逐渐强大,逐渐收拢各方人才。曾帮助过他的后秦姚兴后悔不已。

一生只打了一次仗却护住东晋江山(统万城铭书生笔如刀)(3)

413年,赫连勃勃选定朔方故地,秦汉长城之外,黄河以南,无定河畔,秦驰道边,修筑统万城,历时七年而成。《晋书》记载:赫连勃勃以叱干阿利领将作大匠,发岭北夷夏十万人,于朔方水北、黑水之南营起都城。勃勃自言:“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可以统万为名。”这就是今天人们在陕西靖边沙漠中看到的统万城残迹。数年后,赫连勃勃攻占长安后,回到统万城。并为统万城的南门取名为朝宋门,东门为招魏门,西门为服凉门,北门为平朔门。因为宫殿大规模建成,于是在境内实行赦免,改年号为真兴。

负责修建统万城的阿利性尤工巧,然残忍刻暴。用铁锥试验墙体的坚固程度,如果能刺入一寸,就把负责这一段的工匠杀了,再重新修建。他制造的兵器也是这样,检验铠甲弓箭,必有工匠被杀,用箭射铠甲,射不进去,斩制造弓的人;射进去,斩杀制造铠甲的工匠。还铸造百练钢刀,为龙雀大环,号曰“大夏龙雀”。史书记载:勃勃性凶暴好杀,无顺守之规。常居城上,置弓剑于侧,有所嫌忿,便手自杀之,群臣忤视者毁其目,笑者决其脣,谏者谓之诽谤,先截其舌而后斩之。

一生只打了一次仗却护住东晋江山(统万城铭书生笔如刀)(4)

很快,大夏就烟消云散了。 元嘉二年(425年),赫连勃勃在永安殿去世,终年四十五岁。太子赫连昌继位。两年后,北魏攻取统万。431年,大夏被北魏所灭。从大夏自赫连勃勃立国到赫连定被擒,前后一共存在二十五年。

赫连勃勃在统万宫修建完毕,他命人在统万城南刻石,颂其功德。这就是《统万宫铭》。

2.《统万城铭》,大夏政权唯一传世文学作品

“夫庸大德盛者,必建不刊之业;道积庆隆者,必享无穷之祚。昔在陶唐,数钟厄运,我皇祖大禹以至圣之姿,当经纶之会,凿龙门面辟伊阙,疏三江而决九河,夷一元之穷灾,拯六合之沈溺,鸿绩侔于天地,神功迈于造化,故二仪降祉,三灵叶赞,揖让受终,光启有夏。”

这是《统万宫铭》的开头,健笔雄文,气势迫人。典型的汉赋的风格。起笔居高俯瞰天下,以开头两句统领全篇,以远追夏禹而承起下文。随后,以大开大合的笔法,采用俯瞰、远眺、近观等多种手法,详细地描述了统万城的各个方面,展现了汉赋开阔博大,生机勃勃的特点。当然,免不了对赫连勃勃及其家族的吹捧,展现他的文教武功。从而达到三维立体,全方位的描述。

一生只打了一次仗却护住东晋江山(统万城铭书生笔如刀)(5)

《统万城铭》是典型的帝王文学,以博大的气势,为歌功颂德,树碑立传。先是记述赫连氏的绵绵皇迹“传世二十,历载四百,贤辟相承,哲王继轨,徽猷冠于玄古,高范焕乎畴昔。 ”,然后,自然要彰显军功武威,说赫连氏建国立夏,“故能控弦之众百有余万,跃马长驱,鼓行秦、赵,使中原疲于奔命,诸夏不得高枕,为日久矣。”;第三段才是重点:记述统万城的修建经过,描绘了它的壮丽堂皇。最后是四言颂词:赞颂赫连氏的赫赫伟业,无量功德。

《统万城铭》在当时乏善可陈的北朝十六国文学中,称雄一时。人们评价,朔漠之地,异俗腥臭,足称宏丽。(见《周书 王褒庾信传论》)

在赫连勃勃的大夏政权中,能保存下来的文学作品,大概只有这一篇。人们没有见过,大夏政权的诗歌。还有半篇盟书,为赫连勃勃与沮渠蒙逊(北凉王)盟书一段。

3.甘肃文人,书生一支笔胜过百万兵

究竟是谁,写了这篇雄文呢?关于这篇文章的作者,人们有两种说法,一说为胡义周,一说为胡方回。不管两种说法如何,他们都是甘肃人。这究竟是怎么一会事呢?

原来,胡义周 胡方回是父子关系。他们是安定临泾人。安定临泾在今天的甘肃镇原。当时,安定胡氏是很厉害的豪强家族,五胡十六国时期,出过不少厉害人物。

胡义周曾担任过后秦姚泓的黄门侍郎,后来成为赫连勃勃的秘书监,而胡方回在赫连勃勃手下,任过中书侍郎。这两个职位都是比较重要的岗位。《魏书》记载,胡方回涉猎史籍,辞彩可观。其中提到他为赫连勃勃写《统万城铭》、《蛇祠碑》诸文,颇行于世。

一生只打了一次仗却护住东晋江山(统万城铭书生笔如刀)(6)

后来,北魏拓跋焘(庙号世祖)灭赫连昌,胡方回又出仕北魏。起初,他的才能不为人知,“雅有才尚,未为时所知也(《魏书 胡方回传》)。”后来,做了北镇司马,书写各种公文,上奏皇帝书表,人们读后发现,写得真好。皇帝拓跋焘不住赞叹,问谁所作。才知道,这是胡方回写的。于是,召回朝堂,任职中书博士,赐爵临泾子。不久,迁侍郎,与太子少傅游雅等改定律制。司徒崔浩及当时朝贤,并爱重之。胡方回清贫守道,以寿终。

那么,《统万城铭》究竟是谁写的呢?前面提到的人们有两种说法, “胡义周说"的证据是《周书·王褒、庾信传论》、《晋书.赫连勃勃载记》。“胡方回说”说的证据是《魏书·胡方回传》,《北史·胡方回传》。倾向于胡方回的人更多一些。

《魏书》编写于北齐天保五年(554年),距《统万城铭》的问世时间最近,仅136年,年代更近一些,自然准确性也就更高一点。而《周书》成书于贞观十年(636年),《晋书》成书于唐贞观二十二年(642年)。这就更晚了。

就作者来说,最早提出胡义周说的人,后来又参加了《晋书》的编撰,自然是同一观点的移植,这是最早记载“胡义周说”出处。再另一方面,从给拓跋焘写奏章这些事迹来看,胡方回的文学水平,更高一点。而胡义周传附于在胡方回传内。

一生只打了一次仗却护住东晋江山(统万城铭书生笔如刀)(7)

胡方回家族安贫乐道,在当时大环境中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胡方回的儿子也是如此:“子始昌,亦长者,有父风。历位南部主书。子丑孙,中书学生、秘书郎、中散。世不治产业,家甚贫约。兄弟并早亡。(《魏书 胡方回传》)”

千年后,赫赫武功的大夏政权,早已烟消云散,赫连勃勃也的铁骑,也无处可寻。唯有《统万城铭》一篇雄文,让后人再见大夏的风光,胜过赫连勃勃的数万雄兵,在中华文学史上,留下精彩篇章。

一生只打了一次仗却护住东晋江山(统万城铭书生笔如刀)(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