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署“五个愿望”文件,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想要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吗?,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安乐死不同看法?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安乐死不同看法(尊严死和安乐死)

安乐死不同看法

签署“五个愿望”文件,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想要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吗?

“填写‘五个愿望’,是对生命尽头的重要事项预先做出安排,使患者在最后时刻保持更多尊严。”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相关人士说。虽然按照中国现行法律这些愿望并不能被保证百分之百执行,但明确说出这些,是患者的权利,是希望有更多人因患者明确表达过这些愿望而对他进行有效帮助。患者在这份表格中表达的愿望只有在以下两种情况同时发生时才能被引用:1.主治医生判断患者无法再为自己做医疗决定;2.另一位医学专家也认为这是事实。而当患者改变主意时,文中所有已填写的内容可随时修改和撤销。

“呼吸机、心肺复苏等生命支持系统看似延长了人的寿命,但它在耗费了巨额钱财之后,到底使临终患者的生命质量提高还是降低,医疗界一直存在巨大争议。”一医疗机构负责人表示,倡导“生前预嘱”,并不是放弃治疗,而是将治疗的目标从疾病治愈转向症状控制;也不是提供安乐死,而是优化病人的死亡过程,为患者提供症状解除与心理照顾。不过,受传统观念影响,即使病患自己签署了生前预嘱,医疗机构最终还是要结合家属的态度来决定。

江苏省卫生法学会副会长胡晓翔认为,“生前预嘱”的倡导是顺应文明的潮流,从伦理学角度而言,这是一种科学对待死亡的态度。“对于有了‘生前预嘱’的病患,医生会进行严格筛选,面对那些疾病终末期患者在任何医疗手段都‘回天乏力’时,才会选择尊重病人的权利。这和‘安乐死’有本质区别。”胡晓翔解释,法律意义上的“安乐死”,是指病人为了结束病痛折磨,在医生协助下用致命剂量的药物实施的无痛苦致死术,其涉及了积极致死行为,所以从它被提出的那天起就遭到反对和质疑。

一名法律界人士则表示出担忧。他认为,目前在法律和执行层面还没有更好制度安排的情况下,“生前预嘱”在执行过程中或许会遭遇纠纷或诉讼,“老人说不抢救,他死了,子女找医生打官司怎么办?应该说,生前预嘱体现了社会进步,但其推广仍需要一段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