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年算起,疫情已经在全球肆掠了三年新冠带走了无数的生命,绵延不绝的变种,重创了全球的经济给未来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如何在当下寻找机会?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如何在当下寻找机会(如何在百年不遇的大变局中寻找个体的机会)

如何在当下寻找机会

从19年算起,疫情已经在全球肆掠了三年。新冠带走了无数的生命,绵延不绝的变种,重创了全球的经济。给未来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在这百年不遇的大变局中,小到个体、大到国家都重在新洗牌。有人说,时代的一粒沙落在个体上就是一座山。幸运的是,历史不断重复,时代的车轮按照固有的规律在滚动,把握规律,提前站在有利的位置上,说不定还能被推到潮头,留下一点点浪花。

看那些被时代车轮碾过的个体,除了唏嘘之外,如果从当中如果能够得到一些些启发,也许会帮自己躲过下一场危机。

地产行业无疑是时代车轮下的一个鲜明例子。近几年,出于对金融风险管理的考虑,国内对开发商的负债率提出了三条红线,高于这三条红线的开发商不能从银行获得贷款。对于负债率普遍在90%的开发商,这个政策完全卡死了从银行获得流动性的路子。同时,房住不炒的政策力度持续加强,地产销售开始出现大幅度收缩。许多开发商的现金流难以为继,全国各地都涌现出了一批停工楼盘,浓眉大眼的地产商,比如某大、某创、某某园也接连暴雷。

中国房地产是在经济大发展和人口膨胀的合力推动起来的浪潮。目前,这两股大潮都已经完全过去。可以说,地产行业已经失去了底层的动力,在未来可见的十几年里都会是躺平的状态。

也就是说,那些从地产行业毕业的人,无论过去多成功、多努力,他们在地产行业所有的时间、经验、人脉、积累都成了沉没成本;

有人说了,最惨的不只是地产,还有教培、餐饮、旅游。在疫情当下,这些行业确实同样惨,但疫情最终会过去,教育、餐饮和旅游的需求只是被压制,未来的几年终究还是会恢复。地产行业就好像是十几年前拿着39块的中石油,可能等石油都开采完了也回不了本。

经济下行、消费低迷、就业市场萧条。对于各行各业的人来说都是沉沉的压力。尽管个人的努力依旧非常重要,但是在大的经济周期中,就像大海里的一朵水花。这里不是贩卖焦虑,鼓吹躺平。我想说的是,在现在的环境中,个人的努力是一方面,同样重要的是看清楚中国发展的脉络,搞清楚不同经济周期中,哪些行业、哪些职业能够跟随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潮,在经济上行周期中收获红利,在下行周期中平稳过度。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从宏观的角度开始。看一下经济周期的运转规律。谈到周期,我们从这轮经济发展的起跑点,九十年代说起。

春运这个词近些年的热度大大的下降了,而大概在九几年的时候,每到了春节,这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移动开始启动。大量的农民工返乡,节后,这些人潮汐一样返厂。

我的老家是劳务大省的四线县城。道理春节,长途车站就挤满了人,长长的车队一水的都是往广东跑。

外出务工的人,大部分从事的是加工行业,如果现在去深圳的关外地区,还能看到很多过去的工厂。厂房里面长长的流水线,工人一个个面对面并排坐着,零件顺着传送带从眼前滑过,工人加工完一个后,放回流水线,然后从传送带上拿下一个零件。手里的速度之快,简直令人咂舌。

就是这些任劳任怨、心灵手巧、工资低廉的工人,点燃了经济发展的导火索。质量好、价格低的加工品,迅速的占领了全球的主要市场。同时也带动起沿海城市的快速发展,中国第一批的中产在沿海开始形成。

中产阶层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于,内需规模开始逐渐成长。

过去生产大部分是出口,现在国内有了消费能力以后,内需开始拉动地产、汽车、服务、通讯等重要的行业。这就好像是一个导火索,一旦点燃,各个行业都开始全面开花,举国上下一片欣欣向荣,开启了三十几年的超级经济繁荣。

事情从08年起开始发生了变化。08年发生了几件重要的事,人口出现拐点、美国经济危机、中国四万亿。

人口出现拐点以后,工人再也不是无限供应的廉价生产力,供应量下降,带来工人收入开始快速上涨。同时美国经济危机,大量放水导致人民币的汇率开始迅速升值。同时,四万亿政策又推升了国内的通货膨胀。等到川建国上台,开启贸易战后,依赖廉价劳动力,出口拉动的经济发展经济模式盛极而衰。

我们说,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来源无非就是两个。一个是分更多蛋糕,一个是做新蛋糕。

由于缺乏先进的制造业,发展中国家只能从分蛋糕开始,捡发达国家不愿意做,有相对优势的,低附加值行业。比如纺织、加工、组装。或者高污染的行业,比如化工、冶炼、水泥、陶瓷。在这些行业中,中国已经占据了世界绝大部分的市场,再进一步增长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

剩下的蛋糕,比如说化工、汽车、高端制造。这些行业的门槛巨高,并且,已经开始切到了很多发达国家赖以生存的高端市场。比如德国和日本的支柱产业就是汽车制造行业,切这部分蛋糕几乎就是与虎谋皮。

对于核心行业,由于有国家政策的加持,这部分行业未来可以预期。顺便说一嘴,中国近些年在国际上受到各种抹黑和卡脖子。原因也很简单。低端加工业抢了很多西方国家工人的饭碗。高端工业抢了资本家的市场。上下都得罪了,自然也比较容易被骂。

二就是做蛋糕。创造新的财富。比如前些年的移动互联网,正在快速发展的无人驾驶和太空科技。假设自动驾驶技术如果能够大范围落地。未来交通成本、效率和安全会有一个质的提高。

物流的成本会更低,速度更快,新疆、西藏这些偏远地区也可以包邮。人员流动的成本也会更低。更多的地区纳入到城市的覆盖范围,未来住在城市任何的位置,也可以一个小时以内抵达办公室。

当然,这个技术是一个破坏性的创新,很多司机会失去工作。但对社会总体而言,新技术带来的好处会覆盖这部分成本。而失业的问题,是政府应该去解决的问题,这里我们不展开谈。

简单来说,08年以前,中国就是在努力的分蛋糕,主要靠的是勤奋和廉价劳动力。到了08年之后,容易分得蛋糕都拿到手了,未来个人发展的空间在抢蛋糕和做蛋糕的行业上。

有人总结了过去三十年,草根逆天改命的几大机会。分别是90年代下海、00年代买房、10年代触网。每十年一次的大机会,暗含了时代潮流的走向。

九十年代,几乎所有的物资都处在短缺的状态,只要能够弄到物资,就等于发财,如果搞不到,就开个厂生产。

00年,买房就可以发财,如果买不起,去卖房子也行。00年这批买房人,到现在,如果没有踩到别的坑,也财务自由。

10年加入互联网公司,运气稍微好点,现在股票也拿了一大把,基本跻身高等收入群体。几年前有个新闻,一个应届毕业加入头条的员工,工作三五年就积累了别人多少辈子都积累不到的财富,运气好到爆炸。

有句话说,选择大于努力。并不是说努力不重要,在社会巨变的环境下,在不同行业中,同样的努力,得到的回报天壤之别。

前面我们说了经济发展的一个脉络,拉到当下,这些行业当前处在不同的周期下。

应该说有些体制内的行业没有周期。比如公务员,医生,老师。这些不在我们讨论范围之内。当然选择这些工作也很好,只是本文可能不能提供什么有价值的建议。这里说的是开放市场竞争的行业。

参考美林时钟的形式,这里我们可以按照状态,把行业分成四类。萌芽、崛起、成熟和衰弱。

我们从后往前说,衰弱行业。这里我们可以说很多,比如一开始提到的房地产,连带着的土木、劳动密集行业、高污染行业。在中国迈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这些行业注定是要被淘汰,或者被限制发展的行业。可以说,凡是国家限制发展的行业,妥妥的都是没有希望的行业。拉长时间看,这些行业的需求会慢慢萎缩,最后干涸到养不活几家公司。

成熟行业,指的是技术已经接近天花板的行业。比如家电、家具、贸易。这些行业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已经高度集约化。少数几家公司控制着大部分的市场。由于技术和成本的壁垒,新玩家很难,也不愿意进入这些行业。

成熟行业的另外一点是对新人不友好。由于行业稳定,行业里面往往有一大批先行者。新人进去后,面临的是长时间的熬资历过程。

再有就是崛起行业,比如说电动车、机电、生物科技还有最近被卡脖子的那些行业。

这里我多说一句。似乎很多人对被卡脖子这个事非常的气愤。但是,客观上来看,历史上被卡脖子的行业往往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越是被保护的行业越是完蛋。

并且,卡脖子可能比国家的产业政策还更有效。比如这次被卡的最狠的光刻机,过去国内产品质量不行,没有办法和国外产品竞争,只能在国家资金支持下生存。华为手机被卡脖子后,为国内光刻机公司生生卡出一个巨大的市场,要知道,中国可能有世界上一半以上的手机产能,也对应一半以上的需求。

实际上很多科技行业发展不起来,不是造不出来,而是缺乏市场或者说缺乏竞争力。比如80年代,上海就能够生产商用大飞机运10,造出来以后卖不动,没有钱投入后续的研发和生产,加上其他原因就下马了。你可能不知道中国在八十年代的时候芯片行业也曾经领先世界,后来国内没有市场,做芯片养活不了厂子。北京有一家工厂甚至转型做了罐头厂。

这次卡脖子是巨大的利好,加上国家和各种资本强势介入,光刻机行业的突破已经是时间的问题,等到突破以后,国内其他的手机厂家,出于供应链安全考虑,大概率也会采购国产设备生产的芯片。

美国卡脖子可能只是压制华为几年的时间,结果是在芯片上游行业培养出一系列的高科技公司,这些公司未来一定会和竞争对手争夺市场。卡脖子政策生生创造了一个只有中国公司才能介入的独立市场。这是多少个产业政策也很难实现的一个局面。

几年前、团队有一个小伙伴,学的是集成电路专业。面试的时候我曾经问他,芯片这么高光的专业,为什么要离开。他告诉我说,很多他的师兄师姐,在芯片公司拿着几千块的工资,做的产品性能比不过外资品牌,成本反倒更高,根本卖不动。他看不到希望,就转行了。

也就是卡芯片的脖子后,各路资本涌向芯片行业,很多企业开始大力投入芯片,集成电路毕业生的工资开始翻倍的上涨。这就和移动互联网崛起一样,只有从业人员工资上涨才是一个行业真正崛起的现象。

所以说,国内有需求,国外被卡脖子的行业都是崛起的行业。机会大于风险。

最后是做蛋糕的行业。这可能是机会最大的领域。如果赌对了,未来行业起飞的时候,这个行业里所有的人都会享受一大波红利。就像是当年百度上市的时候,前台小姐姐也顺带着财富自由。再有就是阿里那18个罗汉,现在全都可以马放南山,悠闲养老了。

比如说太空技术上,北京亦庄有一批商业航空的创业公司。如果火箭重复回收技术成熟,太空旅行达到小康家庭可以承受的水平。太空技术可能就会变成十六世纪的大航海技术一样。开辟新的宇宙空间就和未来发现新大陆一样。你大概也听说过,有一些星球全部都是黄金或者钻石,真的是遍地黄金。

太空技术可能太硬核了,再有就是新的商业模式可能也是一个机会。比如近些年的直播电商,短视频,微信公众号随便踩中一个都是巨大的机会。当然如果赌错了,沉没成本也很高。这个行业可能只适合哪些眼光明锐人的机会。

前面说了行业,然后就是职业选择问题。这里职业说的就是工作职责。

有个段子说的特别好。在风口里就像是坐电梯里一样。有人在电梯里坐俯卧撑、有人跳高、有人用头撞墙。这些人被电梯送到顶楼后总结经验,有的认为做俯卧撑是成功的关键,有的认为跳高是成功的关键,还有的人为撞墙才是成功的关键。

你现在在组织里面做的工作是不是在做”俯卧撑“、”跳高“和”撞墙“?如果换一个电梯,过去的经验还有没有价值?

有些职位的工作,实际上非常坑。并且,越是职级高的职位,这种坑越多。

我有一个老领导,最早管理着公司一块边缘项目,赶上了互联网最早的浪潮,项目搭上了互联网业务,一下土鸡变凤凰。有几年,业务翻着跟头猛涨,每年都能在公司年会上露露脸,奖金拿的手软,集团公司借着这个业务完成了上市。

后来,公司空出来了一个副总的职位,可以带一个更大的团队,但是业务不成熟,没有盈利。老领导被副总这个职位迷了眼,放弃了原有业务,去接了一个新团队。结果两年都没到,上市公司业绩承压,第一个就把这个团队砍掉。老领导一下子没了位置,要么拿补偿离职,要么公司内重新应聘。

老领导不甘心,想回归原来的业务,可是已经在别人名下,找猎头外面打听了一圈,原先的业务已经形成垄断,外面根本没有类似公司。公司内部也没有那个部门能装的下一个副总。他四处求人,最后在原来下属的团队里,硬是挤了一个项目经理的职位。

老领导干了这么多年,连降三级,回到了解放前,人一下就蔫了,多次在饭局上默默流泪。想起原来他挥斥方遒的气势,令人好不唏嘘。好在原来的下属(现在他的领导)还算是照顾,给了一个养老的机会。

其实,从事后旁观者的角度分析,老领导当年的那些成绩可能90%来自于行业发展的周期,换个人可能也没啥不一样。周围人的喝彩可能给的不是他,而是他的业务。离开那个业务,就好比从上升的电梯里跳出来,结果自然是掉回了原点。

工作这么多年,看过无数的毒鸡汤,踩过无数的坑。职业生涯最大的经验、或者说教训就是永远要成为不可或缺的角色。

也就是说,如果没了你,公司的业务是不是就没那么流畅,是不是多了很多麻烦。

这里千万要注意一些毒鸡汤。类似说要甘为职场孺子牛、螺丝钉这种。听上去好像很新鲜,有道理,其实这些毒鸡汤都是从老板角度看问题,老板当然希望每个人都可以随时被替换。但是对个人来说,做螺丝钉遗患无穷。

做螺丝钉最大的问题就是成为了一个可消耗的标准件。标准件最大的好处就是便宜。你肯定不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便宜的消耗品。

说一个扎心的事实。每个在职场上的人,都是劳动力市场上的商品。你去市场上转一下,但凡是供应量大的商品,价格都上不去。只有需求大于供给的商品才能够有议价权。

搞清楚你卖的是什么。有的职场人卖的是时间,比如保安,快递,前台。有的职场人卖的是手艺。比如工人、医生。有的职场人卖的是能力。比如设计师、工程师。更强一些的就是卖方案,比如项目销售、业务咨询顾问。解决的问题越大,个人的附加价值就越高。

当然,职场上也会有不少所谓的马屁精。有些可能还混的不错。客观来说,马屁精其实也有用,为领导提供了情绪价值,使得领导可以在愉快的氛围中工作。不要小看情绪价值,在高压力的环境中,对领导来说,情绪价值可能和业务能力一样重要。就好像是猪八戒在唐僧团队里面的作用一样,没有她,唐僧还真不一定能够坚持到西天。所以,我更愿意将马屁精归类到沟通能力强的人一类。

不过,并不是说要成为一个纯粹的马屁精。马屁精也是一个青春饭,您能想象一个四十多的人当着大家的面拍马屁是多恶心的事么。而且,不同的老板可能得口味还不一样,可能没有那种马屁是包治百病。

有核心的业务能力,加上适当的拍拍老板马屁,可能是最优的组合。

俞敏洪老师曾经说过一个特别正确的话。谈容易的恋爱,做有难度的工作。在职场上,充斥各种下坡路,走的轻松,走着走着就离目标越来越远。而上山的路往往是充满荆棘,走的人少,但是收获也多,而且越是走到后面,独当一面的机会越多,和老板谈判的能力也就越强,即便是经济危机下,也会被当成企业的资产保护起来。

这里不能提一下和领导相处之道。一个人一辈子会遇到无数的领导。在职场上要发展,无非就是在各路领导的提携下,逐步成长。不同的领导有不同的喜好,但是共同的喜好就是那些能够独当一面,解决问题的人。

任何领导都承担着KPI。领导需要有人帮助才能完成这些KPI。尤其是当这些KPI直接关系到公司前途的时候,那些关键位置上的人甚至会被更高层的领导注意到,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说到这里,也接近了全文了尾声。最近两年,看到太多的裁员新闻。从大的经济格局上来看,并不是所有的裁员都是坏事,职场和大自然一样,赶上灾年,自然有一部分不适应的动物被淘汰。很残酷,但是种群可能变的更加健康。对于淘汰出来的人,有些可能在新的公司获得了更好的机会,有些可能被职场淘汰,面临痛苦的转型。

当然,很多的35岁问题确实是一个社会问题,很多人抱怨,这个问题可能只有时间才能解决,甚至等到下一代人才能解决。作为个体,选择面对比抱怨更积极。

选择行业或者职业可能是机会成本最高的决策,一个决策下来,只有几年后才能看到这个选择是否正确。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可能只有几次选择的机会。而且这些机会大部分在35岁以前需要做好,等过了这个阶段,选择的代价已经过大,实际上变成了没有选择。想想你如果35岁以后换行,在20多岁的年轻人指导下工作得多尴尬。即便你愿意,HR愿不愿意还很难说。

结尾,我引用一个著名的句子。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