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来到这个世间,不从灵性上提升自己、修证自己,就如同枉来一遭,两手空空归去。

作为一个修行者,一个智慧的追求者,如果每天都在生活中思考、总结,灵性就会得到不断增长。

这个世界在我们的心目中,是圆满还是污浊的呢?

修佛修的是智慧(做一个智慧的修行者)(1)

事实上,对于世界的观照,正是内心的镜像,心如何,则世界如何。

基于以上的观念,我们主张向内修行。

修行,实际上是修心,它要求“明心见性”,要求了悟“自性”。

师父问弟子:“你七八岁时见到恒河是什么样的?”

弟子说:“与现在没什么两样。”

师父又问:“那你想象一下,你七八十岁的时候,恒河又是什么样子?”

弟子说:“恐怕还是这个样子。”

弟子的回答符合一般人常识,也是真心回答。

修佛修的是智慧(做一个智慧的修行者)(2)

因为与恒河比较起来,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恒河的运动生灭过程比人的个体生灭要漫长得多。

所以,它看起来似乎不变。但通过常识我们知道,这个世界是运动生灭的。

没有变化,就没有四季更替,没有生老病死。没有地壳的产生,地球也不会毁灭。

既然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变化,恒河怎么会不动呢?一定也是有生有灭、流动不居的。

如果不能够从变化的角度来看问题,不能从更高远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一直流于表象的层面。

如果你看不见恒河的变化,那么年岁的增长便是徒然衰老、走向死亡,而你的灵觉并没有得到增长。

为什么很多人一辈子看了很多书,到头来还是书归书,他归他?作者是作者,读者是读者?

一个真正善于读书的人,应该用作者的每一句话来观照自己。

修佛修的是智慧(做一个智慧的修行者)(3)

追问自己:“我有没有起过那样的念头?有没有像他说的那样做?”如果不能这样思考,读书对我们而言又有什么益处?

修行,就是要使自己的心安定下来,使心灵在安静平和中去欣赏生活,包容接纳一切。

也即是让自己的心在修行中与身体共存、对接,这时就可以从生活的任何一个角落中寻找到快乐。

因此,对于生活的每一种状态,都要学会接纳。

光明、幸福、理想、快乐的人生,实际上都在自己的身边,它们从不缺席,只留待智慧的眼去发现、照见而已。

对待生活中的不顺遂,应该要学会转向,学会积极地面对,学会放下陈见,学会洞见真理。

应当时常提醒自己:“人责人,天翻地覆;人赞人,天清月明。”

修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生气时及时觉知内心的嗔火燃烧起来,看住那个刹那,看住自己的嗔火,随时调息,随时修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