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孔子吃饭前,哪怕这顿只有一些简单的瓜菜羹,也要祭奠一下,跟斋戒的时候一样,严肃认真。这不是为祭奠而祭奠,而是为了收摄心神,让自己安心下来,舒舒服服、平平静静地用饭。

气满不思食精满不思眠(食不言寝不语收敛心神更健康)(1)

心神收摄下来之后,就要保持安静,不要说话了,因为说话不但要耗费神气,还会使人心不得收摄。这就是“食不言”。关于“食不言”,以前有人解释说,吃饭的时候如果说话,会呛着,或把饮食喷出来,不雅,这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更倾向于食不言”是为了收摄心神。

现在很多人,饭前从来不让心安静一点,来了就吃,边吃边聊,海阔天空。其实。这时候,胃在吃饭,心却不在吃饭。仍在各种各样的事理和思虑上驰骋,不得停息,这是对脾胃极为不利的。在中医五行理论看来,火能生土,心属火,脾胃属土,必须心神安宁,脾胃才能很好地健运,否则,心神飞越,脾胃负重,母子不和,久而久之,必生脾胃病。

气满不思食精满不思眠(食不言寝不语收敛心神更健康)(2)

很多人都知道,吃饭的时候看书、看报纸,影响消化。其实,看电视又何尝不是?都是心神没有收摄。 当然做到“食不言”,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比较难,尤其是一些应酬场合或是与好友把酒言欢,哪能不说话呢?我们只能在有条件的时候尽量做到这一点。为了收敛心神,孔子还有一条,就是“寝不语”,即睡觉的时候不说话。

气满不思食精满不思眠(食不言寝不语收敛心神更健康)(3)

我们难免要应对生活中的各种事务、各种烦恼,古人今人皆是如此。春秋时期的士人,既要苟全性命于乱世,又想闻达于诸侯,其心理压力和生存压力必然比我们还大,只不过,他们懂得如何调整,而我们不懂得如何调整而已。如何调整?利用吃饭和睡觉的时候调整,不管外面有多少事情、有多少麻烦,一旦到了吃饭和睡觉的时候,马上不去想,把心思收回来,集中到吃饭和睡觉杀上。尤其是在睡觉的时候,这时候既是在养阳,又是在养阴。心神属阳,睡觉的时候必须让它安静下来。心神安静下来,人也更容易睡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