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春晚

作为80后的北方人从小潜意识里的过年的印象:

年货 回家

年夜饭 除夕的雪 春晚

初一的拜年 被吵醒的懒觉

压岁钱 除夕的饺子

饺子饺子饺子

反复看春晚的回放 尤其是语言类 甚至背诵其中的经典台词

盘算的假期倒计时的不舍

其中 春晚 是和团圆的年夜饭一样重要

是八点必须搬着板凳坐在爷爷奶奶家电视机前磕着瓜子

跟大人介绍这个唱歌的是谁 那个说相声的是谁

这个歌今年特火 那个演员饰演什么的

…………

后来工作了 成家了

春晚不再在心中直播的存在

回放的春晚语言类可以反反复复看好几年依然会开心地笑

今年的春晚

我是第一年到了初四还没看回放

只看了沈马组合的小品

还想问问现在节目都是什么标准

相声演员那么多, 相声就一个?还是年年上的小岳?我也是喜欢小岳岳的 但对于去年唱歌今年变烧鸡,是相声形式多样化了还是语言不够其他来凑?

小品演员那么多,净找了些影视演员演小品, 有必要吗?是专业的小品演员都去演电视剧了还是没有小品演员? 要电视剧演员来取代?

唱歌的动辄百十号人,热闹是热闹,也符合过年团圆的氛围,但为什么还是影视演员比专业歌手多?

最近火的冒泡的张颂文说过一句话特别好:流量应该是榜样,榜样应该是一种力量

某年小品藏私房钱被发现怕老婆跪求原谅,今年某小品指着老公说姓孙的奇怪的行为 这些流量也好不流量也罢的演员,登上春晚演绎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想表达什么?想教育谁?是老少皆宜吗?

问一句外行话 这些伴舞的服装啊道具啊啥的 是自己带的还是节目组给的?每年演完了怎么处理?

我对春晚一如初心

或许只是时代变迁

让愚钝的我不懂了

原来的春晚和现在的春晚 还是我们记忆中的样子吗(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