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学者李泽厚可能没想到,他写的悼念金庸的文章,引发了一轮批判他的热潮。不过,如果看到这么多人骂他,他或许会很得意——很多年以来,他的文章都没有这么大影响了。

一、李泽厚的悼文违背了为死者、尊者讳的传统

李泽厚的悼念文章,发表在《明报月刊》上,是《明报月刊》总编辑潘耀明先生亲自约的稿。

李泽厚语录(李泽厚写悼文说金庸小气)(1)

李泽厚所写悼念金庸的文章。

潘先生的意思,大概是您老人家和查先生算是故交,也是华人文化圈里有名的人物,给写一篇吧。

没想到李泽厚很不给面子,直接在文章里说金庸小气。

他的悼文大概表达了这样几层意思:

1、他很成功,我和他不熟。

2、他的小说,我只看过一部中篇《连城诀》。很多人追捧的成熟之作《射雕英雄传》,我看不下去哎。

3、90年代初我出国的时候,单枪匹马,很穷,需要钱,在香港去见他,他给我6000美金,太少了,太看不起人了,我没要。

这篇小小的悼文,在舆论场引发热议,因为一点都不符合一般悼文温良恭俭让的风格,也可能会成为最有名的悼文之一。

说直白点吧:它很无理,不讲情面,违背了中国人在葬礼上客客气气的传统。

二、“不客气”的悼文,符合李泽厚的风格

其实这很符合李泽厚的风格。

1986年,他的学生赵士林写一本书,找李泽厚作序。结果李老师毫不客气地说:“这本书我一个字都不会看。”

李泽厚语录(李泽厚写悼文说金庸小气)(2)

李泽厚为赵士林所写的序。

原来,赵士林是在写论文期间,偷偷写了一本书出来,这让李泽厚很不高兴。但是出版社编辑又要他写序,他就很不客气地写了几句。

《明报月刊》这次约稿,情况也比较相似。如果你和金庸不熟,或者是那次给钱确实伤了你的面子,你可以拒绝写稿啊。但是李泽厚偏偏接受了约稿,而且借着这个机会,把二十多年前的事给写了出来。

这可能是一种“报复”,让人想起这两天闹得沸沸扬扬的学生20年后打老师的事件。金庸不是李泽厚的老师,但是李泽厚从那6000美金中感受到了一些不爽,和打老师的常某当年所感受到的没有太大不同。

从悼文中,似乎可以感受到李泽厚有一种痛快,甚至有一点得意。以对他性格的了解,这倒不难理解。

三、李泽厚感受到“侮辱”也是一种人之常情

不少人看到李泽厚这篇悼文,直斥他很不厚道,甚至说他“德不配位,文人无行”。

这样的想法多少是基于金钱上的换算:90年代初,6000美金,大概可以在北京上海买一套小房子了。那套房要是到今天,可能已经变成了几百万。你李泽厚竟然还嫌少,真是太贪心了。如今在别人去世的时候还抱怨,简直忘恩负义。

90年代的金庸,已经比较有钱。他也给过一些人钱,一个信封,里面装几千港币。

但是,这种赠与,并不是一个“富人”应有的义务,要看具体场景和缘由。

可以肯定,金庸并不欠李泽厚什么。他能揣测到李泽厚缺钱,送上6000美金,已经算是心思细腻。至于送多少才是合适的或者体面的,这永远不会有一个准确的答案。

网友的揣测,只是基于当下的感受,这种感受和李泽厚可能相差很远。

李泽厚小时候很穷,这或许造成他对钱非常敏感。随便看一下网上他的个人简介,钱和待遇都是最突出的话题。

1950年他考上北大,因为穷不敢追自己喜欢的女孩。但是他毕业后稿费收入一度很高,也懂得享受生活。

到了90年代初,李泽厚不但“曾有过不少钱”,也有响当当的名声和地位,对方拿出6000美金,他感受到不爽,坦白讲,这也是一种人之常情,尽管形之于笔墨并不那么中听。

李泽厚语录(李泽厚写悼文说金庸小气)(3)

图为李泽厚本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四、李泽厚对金庸的“不敬”是一种由衷的坦诚

其实,不少网友或者新媒体写作者,根本不知道李泽厚是一代美学大家的身份,就因为他对金庸的“不敬”,而展开围攻和谩骂。

看到那些新媒体常用的骂人话用在李泽厚这样的文化老人(他出生于1930年)身上,实在有一种荒诞的感觉。

李泽厚的性格,一直都受到非议。钱钟书写信给他,他都没有回,理由只是“搞忘了”。

他对“师长”缺少应有的尊敬,对金钱和待遇一直比较在乎(夸耀自己坐头等舱),这都让他看起来像一个“怪人”。

但是,这种个性其实也是一种冲击力,尤其是考虑到中国文化的独特性,这样有个性的人物也无可厚非。

说到底,李泽厚悼文中并没有真的对金庸表示不敬,那篇文章最终的标题是《重视武侠小说的文学地位》,虽然可能是编辑做的标题,考虑到李泽厚的地位,也必然是经过他本人同意的。

他只是不惜在这么严肃的场合,发出一种不同的声音,在暗示金庸“小气”的时候,其实也表明了他自己的“小气”,这么多年还耿耿于怀。

但,这真的有什么问题吗?

如果你是一个正统的人,你可以说李泽厚的悼文有点不得体。但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有时候也会对这种坦诚感到由衷的敬佩——想一想,在这样的场合,又有多少人刻意逢迎,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呢。

□ 张丰(媒体人)

编辑 王言虎 实习生 杨凯文 校对 郭利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