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里

编辑|阿里

前言

《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是一部以高山、峡谷、深谷为主要场景的纪实音乐剧目。《湖南民俗文化》自出版至今,其所展示的多元艺术表现形式,不但成为中国真实风景表演的里程碑式之作,而且对于中国真实风景音乐表演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狐仙传说》是一个以中国古老神话为题材的美丽童话,在湖南民间流传了很长一段时间,充满了湖南民间文化特色。将从五个方面对该剧展开分析,分别是:将原本的故事改编成戏剧、民乐改编、当代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科技为艺术需求服务、交响乐曲的音效。

刘海砍樵与天门狐仙(从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1)

把原来的故事改编成戏剧

《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是一部以湖南花鼓戏剧《刘海砍樵》为题材,把故事中关于狐仙的故事进一步丰富和形象化的一部舞台艺术。

《刘海砍樵》是一种以二人唱腔为主的“对子戏”,讲述“狐狸精”的故事,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戏剧。它是很多地方小戏发展初期的一种主要演出形式,对当地民俗文化的传播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刘海砍樵与天门狐仙(从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2)

时至今日,透过影视、互联网等媒体,与各种艺术形态的受众进行交流,无论是在听觉美学上,还是在视觉体验上,传统的演出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无法满足受众日益多元化的审美需要。

《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是以花鼓戏为蓝本,在原有剧情的基础上以《狐王选妃》《仙山奇遇》《月夜相思》等为蓝本改编而成。

刘海砍樵与天门狐仙(从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3)

另外,全剧在演员人数,音乐创作,舞蹈编排,舞台形式上也有了较大的创新。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的艺术创造,为在场的观众提供一种多元化的艺术感受,以达到传播文化的艺术目标。《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可以说是自《刘海砍樵》以来,又一次向新时代更上一层楼的成功表现。

民乐改编

《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在音乐创作上,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选取了湖南民谣,尤其是桑植山歌和花鼓戏《刘海砍樵》中人们熟知的一男一女两个人的比古调,更是独树一帜。

湖南桑植山歌是一种传承数千年的民族音乐,它的起源与原始人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并经过漫长的时间演变,形成了一种极富地方色彩的山歌体裁。

刘海砍樵与天门狐仙(从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4)

在现实生活中,《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郎在高山打一望》《棒棒捶在岩板上》《桑木扁担软溜溜》等形式,与故事情节紧密结合,形成了富有魅力的地域性特征。

尤其是在《仙山奇遇》的第二场里,用桑植山歌《棒棒捶在岩板上》来表现一个洗衣服的姑娘,她的神情表达了自己的意思,婉转而细致,与前面描绘了一个火妇的泼辣个性的《把尿舞》的乐曲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让人叹为观止。

刘海砍樵与天门狐仙(从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5)

“比古调”是花鼓戏《刘海砍樵》中男女合唱的经典曲目,也是本剧的“灵魂唱段”,也是本剧的主要特色。

现实版音乐《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的开场白《谁知道这里有多么神奇》中,开场白中的一句歌词是“刘海哥,我老公”“胡姐姐,我老婆”,这首《比古》的歌词,就是出自这首《比古》。此外,在第四幕中,毕古调的乐曲基本上是完整的,描绘了有关的情景。

刘海砍樵与天门狐仙(从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6)

对当代多元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

实景音乐剧是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产物,要将艺术创作与自然、人文相结合,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如何融合现代的多种艺术形式,并将其灵活运用,是对创作者的一种挑战,有一定的难度,但也给了他一个将自己的创意付诸实践的机会。

《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就是在这一点上进行了创造性的创作。在舞台上,为实现幻想与现实两种效果,在舞台上设置了多个同步演出的格子,使人物的登场与演出有更多的可能与延伸。

刘海砍樵与天门狐仙(从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7)

这部电视剧值得称道的地方在于,导演把舞台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是真实的,一个是理想的,一个是自然的,一个是科技的,两者结合在一起,共同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

从其产生之日起,以原始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性的建筑作为主要的舞台背景,来进行艺术叙述。

霍吉淑是大英博物馆中国馆馆长,也是汉学家,她在《大英博物馆中国简史》序文中说:“中国的自然风光,可以唤起人们与历史的连结;当你看到黄山雄伟壮丽的景色时,你会立即想到一幅古老的山水画,那苍翠挺拔的苍松,那巍峨的峰峦,直插云端。”

刘海砍樵与天门狐仙(从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8)

在中国古代的绘画、诗歌和音乐等艺术作品中,风景题材一直都是一个重要的题材。《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是以张家界天门山景区的大峡谷及其周围的溪流、山川、飞瀑等原始地貌为舞台的一种写实音乐形式。

土家族木制建筑,水车,飞桥,炊烟,玉米,辣椒,构成了一幅湘味的民间文化画面。在这样的自然背景下进行叙事,在叙述过程中,将山川树木都进行了情感化,将狐仙和狐妖都进行了拟人化。

刘海砍樵与天门狐仙(从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9)

将每一位现场观众心底深处的民族文化审美心理给激发出来,让他们看到了他们心中向往的田园诗景,从而实现了舞台和台下的场景互通,演员和观众的情感同频,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科技为艺术需求服务

如果说电影和电影的手法,将“刘海砍樵”这个神话,打进了人们的心里,那么《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就是一部以大自然为背景,融合了声、光、电等高科技元素,将舞台上的画面和音效,全方位立体地展现出来,让每一位观众都能感受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刘海砍樵与天门狐仙(从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10)

其中,运用大屏幕的显示特性,在故事进行的过程中,辅以文字说明,对故事的发展趋势进行提示,让观众对故事有一个更好的了解。舞台上的机器设备,通过固定的背景和动态的道具,将时间和空间都扩大到了最大,展现出了一种音乐剧舞台上从未有过的景象。

在大自然的衬托下,充满土家族特色的木制建筑,展现出了人间的淳朴与真挚,镁光灯的运用,将主角和配角的身份凸显得淋漓尽致,就像是一部神奇的电影,在一刹那间,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震撼。

刘海砍樵与天门狐仙(从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11)

如此,虚与实相结合,写意与现实并重,营造出一幅惟妙惟肖的土家民俗画卷,让在场的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也将演员和观众之间的关系拉得更近,突破了传统舞台上的界限,给舞台上的戏曲空间表现带来了更多的可能。

交响乐曲的音效

在音乐方面,《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采用了交响和电声相结合的方式,讲述了中国民间传说和故事,并通过中西方乐器的配合,为故事的发展增添了更多的声效。

刘海砍樵与天门狐仙(从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12)

交响乐曲表现出其大开大合、宏大壮丽的性格特征;而电音更是将风声、水声、伐木的声音,以及大自然中的一些细微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者配合得天衣无缝。在此期间,中国的锣鼓,唢呐,二胡,长笛,都以他们独特的音色,扩大了音乐的张力,并触动了听众的心灵。可以说,交响和电声的组合,使得音乐表现出了多重的表现形式,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给人以完整的听觉感受。

刘海砍樵与天门狐仙(从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13)

在音乐剧的发展过程中,舞蹈一直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它曾经被认为是一种辅助,但后来却被认为是一种推动剧情发展的工具。

《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是一部以演员身体动作为主的实景歌舞片,舞台上的歌舞片以演员的动作为主,舞台上的歌舞片则以演员的配合为主,舞台上的歌舞片则以演员的配合为主,以演员的配合为主。

在此基础上,按照情节、人物的要求,进行多种舞种的组合,并以土家族茅古斯舞为代表,以民族舞蹈为特色。

刘海砍樵与天门狐仙(从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14)

结语

《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的创作经过了一个由口头文学、民间戏剧、戏曲电影、舞台音乐到舞台音乐的历程,反映出民间艺术在演变和发展中所具有的一种相应的表现形式;并对其产生的文化原因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又相继涌现出了以额济纳千年胡杨为背景的《阿拉腾陶来》和以天山为背景的《昆仑之约》等大型纪实音乐剧。该项目将结合《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的演出,从不同角度,从多方面,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旅游业发展的途径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刘海砍樵与天门狐仙(从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