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贝克特编剧的荒诞戏剧《等待戈多》和中国高行健编剧的戏剧《车站》有着相同的等待主题,这两部作品曾经因为创作的独特性在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等待戈多》更多表现的是西方人的生存现状和困境,表现了他们在苦苦追求生存意义的痛苦等待过程,而《车站》在表现手法上多借鉴《等待戈多》,主题却是反映了中国人的生活与情绪,鼓励人们积极向上,主动去争取美好的生活,改变现状。

这两部作品,一部被动,一部主动,却不同程度的反映了东西方人们不同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态度,即在困境中如何突破自己,超越自我。

等待戈多解析(比较等待戈多和车站)(1)

01,思想内核的不同

在《车站》上映之初,就有很多的评论家指出,《车站》是“套用”《等待戈多》的产物,也受到了很多的批评。

“《车站》这部戏不仅借鉴了西方现代派的表现形式,也表现了西方现代派作品所习惯表达的思想内核,当然,《车站》在表现手法上是荒诞的,在思想上也有着浓厚的存在主义思想。”

虽然两部剧有着相似的创作手法,然而,他们表达的思想内涵却是大相径庭的。

《等待戈多》主要描写的是两个流浪汉百无聊赖的在老树下等待“戈多”,而戈多是谁,他们也并不清楚,只是依靠自己梦呓般的对话和无聊的动作来消磨时间。

当然,他们等待的人总就没有出现,只是听到小男孩传来的那一句消息“戈多先生今晚不回来,明天一定来”。这样看似无聊而荒诞的等待行为,恰恰是反映了二战之后,西方人无所适从的尴尬处境。

他们一方面,接受这样普遍存在的生存环境,另外一方面,又想要在无所适从的环境中渴望得到一份希望,一份被动的希望。

等待戈多解析(比较等待戈多和车站)(2)

30年之后,法籍华裔作者高行健的作品《车站》在北京首演,也表达了一样的等待主题。

每一个星期六,在郊区的公共车站旁边,都聚集着形色各异的人想要坐车进城,他们为了排队秩序而发生了不少的矛盾,有好几辆车疾驰而过没有停,他们抱怨着,怨恨着,想要离开但是又寄希望于下一班车会停下来。

就这样,一晃过去了十年时间,直到人们发现原先和他们一起等待的一位“沉默的人”早已经步行进城,而他们所在的车站已经成为一座废墟,他们的等待毫无价值。于是,他们打起精神,决定不再等待,一起携手向城市走去。

毫无疑问,两部剧都展示了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等待主题,然而,前者是以反理性,反传统的艺术表达方式,来表现西方人在希望幻灭之后,他们尴尬而被动的生存环境;而后者却立足于传统的创作模式,吸收了荒诞派戏剧的创作手法,表达了当代人的生存状况。等待,并不能成为解决问题的方式,只有在奋斗和前进中保持一往无前的态度,才能够看到黎明的曙光。

《等待戈多》是无法逃脱的宿命隐喻,两个流浪汉也是整个人类的缩影,做或者不做,挣扎也好,躲避也罢,一切都只是徒劳,而缪尔·贝克特对于等待“戈多”的行为并没有持褒奖或者是贬低的态度,只是客观呈现出来,供观众去思索,去讨论。

而《车站》则更多是对于人们盲目等待的一种批判,剧作认为等待不如行动,那些“沉默的人”用行动说话,也点名了主旨,而“痛其不争”的则是那些习惯于安逸生活,和“沉默的人”形成了鲜明对比的角色,只有付出行动,才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所以,两者表达的思想和内核是截然不同的,这也是中西方观众的不同价值观。

等待戈多解析(比较等待戈多和车站)(3)

02,表达方式的不同

尤奈斯库认为:“荒诞是缺乏目的,切断了和他宗教的,形而上学的超验的根基,一旦人迷失了,那么他的一切行为都将变得毫无意义,荒诞而没有用处。”

荒诞派戏剧的思想起源是基于二战时期的存在主义哲学,荒诞派戏剧作家将人类的处境看作是从一种不得不出生到不得不死去的一段时间内无法忍受的囚禁,戏剧作品则更多的表现对于人类生存环境的绝望和带有讽刺抽象意味的感受。

二战摧毁了西方人们心中的“理性大厦”,让西方很多人陷入到了恐慌,无助,不安的精神危机之中,在这个时代,不合乎情理的,荒诞的戏剧成为了较为流行和风靡的一种形式。

等待戈多解析(比较等待戈多和车站)(4)

而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我国则出现了更多大规模介绍西方思潮的持久热潮,很多的经典作品将新时期的作家创作灵感被激活,也带来了艺术观念上和思想上的革新。

高行健吸收了国外的荒诞主义,再融入结合中国人的现实主义,创作出了和《等待戈多》极其相似的《车站》,两部作品成为了“等待”系列主题中的两个突出代表。

然而却因为中西方环境和思想的差异,两者在表现荒诞的细节呈现上也大有不同。

高行健说,“我们同西方创作者的区别,是一种静观的态度,也可以说是中华根深蒂固的传统和思想,有着区别于西方作家截然不同的体会和感受。”

等待戈多解析(比较等待戈多和车站)(5)

《等待戈多》是符合荒诞剧的判定标准,是较为典型的荒诞剧,而《等待》则更多的是借用了荒诞的外衣和手法,取其“不合常理”“没有用处”的荒诞表现手法,来阐述一个深刻的道理。

在《等待戈多》中,这两个流浪汉,有名有姓,然而,却没有明确的社会身份,他们食不果腹,衣衫褴褛,只有见到“戈多”才能够弄清楚他们是谁。

他们并不明白自己等待的时间,地点是否准确,是否真的和“戈多”是否有所约定,他们想知道“戈多”能够为他们提供什么来决定他们是否答应还是决定。

实际上,当初人们趴在地上向戈多提出乞求的时候,就已经放弃了提要求的权利,不可能和戈多平等对话,而剧中他们等待的,也是是被救赎,被认可,然而,那么戈多在哪里?

而《车站》中的人都没有具体姓名,也许,他们代表着芸芸众生中追求爱情,幸福,事业,财运,乃至城市中为了“一顿饭”的人们,是社会中广泛的群体代表,而他们乘坐的公共汽车则是他们实现愿望的工具和途径,他们无名,却恰好证明了他们是普遍存在与社会中人们的共性。

主动出击,迎难直上的路途并不好走,而逃避和等待看似轻松,实则最难。

等待戈多解析(比较等待戈多和车站)(6)

03,时间的“意义”和时间的“无意义”

在这部剧中,时间的意义是不同的。

日复一日的等待,消磨的是时间,而时间的流逝必须要建立在个体的感知和生命自身变化的基础上。

在《车站》中,蓦然回首,众人才发现自己已经在车站旁边等待了十年,当他们不再年轻,当他们从青丝等到了白发,他们没有等来公共汽车,他们看到“沉默的人”步行进城的举动时他们彻底顿悟。

当一切希望化为泡影之后开始抱怨和悔恨的时候,他们已经意识到了时间的重要性,意识到了唯有主动行动才能从各种借口和懒惰中解脱出来,这个时候,时间的价值和意义凸显,时间是有“意义”的,时间的意义正是他们等待十年的教训!

而在《等待戈多》中,生活只是习惯性的重复,所有人的具体时间都变成了某一天,对于两个流浪汉来说,他们等待的时间,不管是一天,一年,十年,甚至是一生,对他们来说,时间是无意义的,各种的阻碍和不确定性让他们的希望逐渐幻灭。

他们等不到戈多,而当时间在他们的身上变得无意义的时候,那么生与死,爱与恨都更为渺茫,所以,在故事的开头和结尾,都不同程度的点名了两个流浪汉都想以结束生命的方式来告慰自己无望等待的痛苦和折磨,同时,他们的自杀也是为了在荒诞世界中为自我寻找一种意义和价值。

一生的等待,时间从“有意义”变为“无意义”的那一刹那,也就为悲剧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等待戈多解析(比较等待戈多和车站)(7)

综上所述,《等待戈多》和《车站》有着在相同的“外衣”之下,传递出来的内核是截然不同的。

前者更多表现的是对于西方人现实处境的关注和焦虑,而后者则更多是对于消极等待的否定和对于积极行动的鼓励和肯定,这也和他们创作的时代和文化背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从《等待戈多》到《车站》,是一种思想的超越,是人类对于自身力量的提升和肯定。

等待戈多解析(比较等待戈多和车站)(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