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癖大型毕业设计专题报道 Young Designer 2016 已近收尾,今年,Young Designer 2016 第一次设立「NEXT 设计奖」,旨在鼓励年轻设计师。在公布的获奖名单中,来自广州美术学院生活工作室的李赞文,获得了二等奖。他的毕设作品,台灯「衡」,不但从 11 所大学的近 300 件毕设作品中脱颖而出,受到评委的一致青睐,也受到了世界知名设计在线杂志YANKO DESIGN的报道。在世界大型设计作品社区Behance上面,「衡」更是受到了中外设计师的颇多好评。值得注意的是,李赞文之前与其导师张剑合作的作品「漏斗油壶」曾获得红点至尊奖。我们和李赞文聊了一下,试图呈现这个他对设计的理解和实行。

毕设开头结尾表情包(李赞文的毕设作品)(1)

李赞文

设计癖:你的毕设作品「衡」很特别,这样的想法最初是怎样产生的?

李赞文:前期做调研的时候,发现在市面上,灯的开启方式都是按压或者拉线的,有点无聊。所以就想做一个改变以往操作方式的设计,导师也觉得方向不错,就做了这个「衡」。

设计癖:那这个想法是怎么实现的呢?

李赞文:设计流程跟之前没有太大差别,先画草图再推概念。不太一样的是毕设要落地,里面的结构、线路都是要自己做出来。外面的木框是找手工比较好的木工师傅做的,里面的电路自己折腾了差不多半个多月。这个台灯整体造型很简单,但是越简单的东西反而越考验制作工艺,因为要把开关和灯带的结构隐藏起来,给用户制造那种神秘但又简单的方式。

这种创新我也申请了专利,一共四个,三个外观,另一个是开关方式。因为想投入市场量产,也是为了保护自己。

设计癖:我看了你的几款设计,「漏斗油壶」「带纸巾的呕吐袋」「蚊香托盘」这些都很特别,它们的设计理念都是什么呢?

李赞文:漏斗油壶(图见「作品赏析」)是当时我和张剑老师讨论,我们看到北欧的厨具和餐具设计,外观很简洁也很高端,注重的一种操作体验。我们中国人一把菜刀又切肉又切菜,还能削水果皮,但是他们切每一类东西都分得很细,切水果有水果刀,切面包有切面包的刀。于是我们就想到做一个东西结合的东西。漏斗上有一个折痕,利用硅胶的延展性,向上推的话就变成油壶,是考虑西方人平时吃沙拉会加橄榄油的习惯;而漏斗就是把液体从大容器到在小容器里的时候用,频率没那么高。我们把两个物品结合在了一起。

呕吐袋(图见「作品赏析」)是因为我女友会晕车晕船。我们经常出去玩,她晕车的时候会拿袋子吐,嘴边总会残留一些呕吐物。就要用纸巾,要是我没带,就是找旁边的人借,这种情境是很尴尬的。于是我想到飞机上提供的呕吐袋,但是纸巾仍然和袋子分开的,还是不方便。我从人的使用心理上做了这个设计,做得比较简单,很像饭店里餐巾纸的包装,但是另一半是一个袋子。

蚊香托盘(图见「作品赏析」)是因为蚊香的灰可以当做草木灰使用,可以洗一些东西,当花肥。一开始只发现一个问题,设计出来之后发现呈现的结果更有趣,无意间也传递了一种环保的观念,就是可循环利用的观念。这个也是利用了硅胶的延展性,加两片小磁铁,整个形态很简洁,可以体现它的功能性。

设计癖:你的几件作品创意都很贴近生活,为什么会偏向做这样的设计?

李赞文:我想带给人一种愉悦的生活体验,不太想用设计改变世界。我关注的领域也都是一些比较有趣的,能够触动自己的。我会主动往那个方向去学习,而且我也不太擅长设计挖土机那一类的大型的救灾设施。我比较感性,对生活的小细节比较留意。

设计癖:所有作品里面,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件?

李赞文:最喜欢的还是毕设的「衡」,因为花的时间和精力都比较多,整个过程也是从概念到产品一手做出来,从无到有。还有一点就是,之前做的都是追求创意,但「衡」追求的是改变已有的方式,包括开关的方式和灯照明的方式。

设计癖:当时为什么选择学设计?又为什么选择生活工作室?

李赞文:就是因为喜欢。从小就喜欢折腾一些小玩意儿,高中的时候三年都参加了全国中小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对小发明小创作都很感兴趣。加上自己是学美术的,就选了设计这个专业。

关于选择工作室,当时也考虑了其他的工作室,最后觉得还是喜欢生活用品那一类设计,做一些情趣化的设计或者比较有创意的生活小用品。

设计癖:你认为的设计和生活的关系是怎样的?

李赞文:可能还是脱不开那句被说烂的老话,「设计来源于生活」。我经常会留意一些生活中不被人发现的小细节,把它们用设计的方式呈现给大家,带来一点点乐趣。大学四年一直想尝试这方面的设计,做一些很有趣、能让别人感到快乐或者会心一笑的设计。

设计癖:那总体来说,你又是怎么理解设计?

李赞文:我个人的理解是「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具体来说就是,设计上的一些大的趋势,落到实处,都是一些小产品;或者你经常关注某类人群的需求,但你要那个需求相关的周边物品开始设计。比如出于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经常有设计师针对地震海啸做灾难应急设计,但是出来的都是纸箱、折叠帐篷这样的具体产品,怎么让使用者在那种环境下更有尊严、去体贴他们。

设计癖:你提到社会责任感,你十分看重这一点吗?

李赞文:设计里面本身就有这个方向,专门为残疾人、自闭儿童做一些医疗、救灾的东西,包括今年的毕设你们报道的也有好多。

但是,可能还会有一些想当然,没有完全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做出的设计不能完全符合他们的需要。这一类设计一定要同理心,不能站在怜悯的角度帮他们设计,这样是不对的。

设计癖:想法和现实毕竟还是有差距,怎么才能真正做到不想当然呢。

李赞文:举个例子来说,很多人针对流浪汉做设计。很多人会选择做帐篷,或者帮助做他们取暖的东西,这些产品回到原点上来,都是为他们提供一个温暖的环境,让他们晚上的时候可以更好的栖息。根据这个本质的需求,就可以生发好多方案,就可以挑一个能够打动自己打动别人的方向深入去设计。

设计癖:有喜欢的设计师吗?

李赞文:我看的很多,但具体喜欢的倒没有。有一些设计形态做的很漂亮,像原研哉那种日本的设计师追求的是日本和东亚文化,北欧的就很自然,美国的造型就很张扬,各有自己的风格,很难说喜欢谁。但如果真要说,比较欣赏的是马歇尔·万德斯(Marcel Wanders),他会把传统的和现代的融合在一起,猛一看好像是东方的元素硬生生地抛在西方的东西上,很突兀。但是通过他自己的手法,又能有新的感觉,看起来很典雅。

设计癖:平时有什么爱好?

李赞文:跳跳舞,上上网,看看电影,看看书,挺平常的。大多数时间还是会投入在设计的事情上。

设计癖:「漏斗油壶」拿了红点奖开心吗?「衡」被 YANKO DESIGN 报道,又在 Behance 上面收到这么多赞,有什么感想吗?

李赞文:拿红点奖当然开心。当时是毕设展快结束了,有人告诉我可以查结果了,发现自己得了一个红点奖,特别开心。再有就是,觉得费用好贵,因为要去国外参加颁奖典礼,加起来大约要四五千。但还是会去,因为平台很好,可以跟很多优秀的设计师交流。

在 Behance 上得到认可特别开心,毕竟是比较专业的平台,都是设计师,觉得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关于 YANCO DESIGN,他们并没有经过我的同意就发布了作品,事后也没有收到通知,感觉有些不好。

设计癖:你之后有什么规划?

李赞文:现在在深圳工作,做消费电子类的产品,因为大学四年学的是生活用品,所以想要补充一些电子、智能类产品的知识,但还是会向高情感类的产品去发展,不会去做高技术含量但感觉冷冰冰的机器。跟我之前说的一样,我会尝试做一些改变体验或者操作方式、给生活带来愉悦的产品。

在学校学的是创意的方法、设计的流程方法,但是产品落地、推向市场,还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包括批量生产、后期营销,我来企业就是想学习如何把一个产品从无到有推向市场,怎么经营一个产品,甚至是品牌,因为以后想做自己的品牌。

设计癖:你怎么理解情感化的设计?电子类的产品怎么做情感化的设计?

李赞文:我看到的一些电子产品,它把需求放大了,有一些功能并不需要,没有直接切中用户的痛点。一时想不到合适的例子,拿我那个灯来说,看上去很简单很巧妙,但它也不是什么高科技,只是改变了一下它的方式,把它变得有趣,别人就喜欢玩一下,这样就足够了,已经能够引起用户购买的欲望。但是现在一些产品,打着高科技、智能化的幌子去卖,它真正能给我们带来的东西也没有太多,没有很多情感上的东西,只是生活更方便了。

设计癖:从你的设计,可以感觉到你对生活的观察很细,可跟大家分享一下你是怎么观察生活、发现需求的吗?

李赞文:首先因为我是一个脑洞很大的人,经常把生活中的一些元素跟另外一些看起来毫不相干的元素组合一下,看看会出现什么新的效果。另一方面,也会下意识地去训练。大一听了很多优秀的师兄师姐的讲座,他们就说一定要培养那种很细腻很敏感的「触觉」和「嗅觉」,去体察生活,发现别人没发现的问题,因为这是设计师必备的素养。所以会有意训练,其实一开始也没有这么敏感,训练多了,自然而然就会有那种敏感度。

设计癖:具体怎么去训练呢?

李赞文:比如那个蚊香托盘,最初是因为我们工作室点很多蚊香,灰都洒在地上,很难清理。有一次我用脚趾夹着蚊香去点,还拍了个照片,之后看到的时候突发奇想,觉得竖着夹蚊香的方式很好。

那个台灯「衡」,也是之前很多方案没有通过,就去图书馆看书,都是乱翻,室内的、工艺的,脑袋里灵光乍现,想要在木框里面吊两根绳子,悬两个球就是开关,这就是雏形了,然后我就要去验证。后面就去想两个球怎么在一起,怎么同时悬空又可以让灯亮起来。

呕吐袋是因为发现我女朋友的问题,也发现这个人群的需求,那一刹那就会被触动到,觉得这个问题可以深入地去设计,或者说去改良一下。还有在用一些生活上用品的时候,会发现它用起来有很多问题,心里总会想着,怎么改改,怎么去创新一下,让它会更好一些。也经常会看一些国内国外的设计资料,开拓眼界还是很重要的。

设计癖:眼界对你帮助大吗?

李赞文:眼界对我的改变和帮助真的很大。国内的很多网站,直接转载国外的一些东西,而那些都只是皮毛。我看设计资料的时候,一般是进入设计师个人的官方主页去看,把他们从早期到现在做的一些作品全部收集下来,每个人的都去认真研究,分析他们的设计风格和特点。后来他们推出了新的作品,虽然没有写名字,但是大概也能猜到是他做的,因为有这样的风格和设计手法。

设计癖:是否可以说那些人和作品,已经成为了你的素材库?

李赞文:对,看多了东西,你对事物的评价就会有一个标准,具体是什么也说不出来,因为你看的资料和审美,是潜移默化在你心里面的。你知道怎么做会好,怎么做会不好,怎么做会更打动别人,都跟前期的积累有很大关系。我们经常会有「找灵感」这个说法,但是我觉得更多的不是找灵感,而是靠积累。找素材不一定是每天坐在电脑前看一天,去找灵感。我平时的时候都会去看,那种心情更放松更自然,学到的东西会更多。

设计癖:这四年感觉收获大吗?

李赞文:感觉挺充实的,也特别累,经常要熬夜。有时候想到一个概念,恨不得马上实现,做出一个产品就会特别有成就感。我是那种短跑型的,突然发力,发完力休息一段时间,然后下一阶段又马上发力。平时会经常积累,但是经常一个创意,两三天就把他执行出来。

作品赏析

毕设开头结尾表情包(李赞文的毕设作品)(2)

毕设作品:台灯「衡」

毕设开头结尾表情包(李赞文的毕设作品)(3)

李赞文与张剑合作的红点至尊奖获奖作品:漏斗油壶

毕设开头结尾表情包(李赞文的毕设作品)(4)

蚊香托盘

毕设开头结尾表情包(李赞文的毕设作品)(5)

带纸巾的呕吐袋

毕设开头结尾表情包(李赞文的毕设作品)(6)

Package

毕设开头结尾表情包(李赞文的毕设作品)(7)

利用热感应来记录每条队伍人数的「排队助手」

更多李赞文心得,请移步李赞文微信公众平台 ZAN

图片来源:Behance @李赞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