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天地万物没有起点,也不会有终点-我们这么说的意思就是假设无限和永恒。假设科学不能准确地解释在宇宙大爆炸之前的情况,也不能回答我们所有的有关时间终点的问题。当然,也假设没有人可以知道县否会有来世、灵魂是否会以脱离肉体的状态存在着或转世在其他人身上,那么我们会留下什么呢?

对于一些人来说,信仰也许会弥补我们对这些知识的空缺(毕竟,信仰和疑惑不可避免地联系在一起一你不必确信自己是否知道这一点)。对于其他人来说,他们会继续保持着希望,直到更多的答案出现。但是几乎所有人都留下了一个共有之处:认为爱——慈爱、怜悯、善良、关心,使我们不至于陷人混乱之中,认为爱是世界上最为伟大的力量。爱有时是由宗教信仰所培养的,有时不是:诸如彼此尽义务、照顾病人和边缘化群体、考虑彼此的幸福,这些无疑是文明社会的基础,不需要宗教去赋予其生命。

无神论者希望的是,在这个世界中我们的行为、道德、社会生活甚至是我们的国际关系都不会因宗教的存在而变得复杂。宗教信徒希望的是,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信仰。而这些梦想都不会成为现实。

那么何种梦想可以成为现实呢?

大多数人-无论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都就以下内容达成了共识世界和平;社会和个人都尊重彼此的不同,并致力于共同的目标;我们因怜悯他人而抵制仇恨、偏见和不宽容;强者对弱者尽责,富人对穷人尽责,极其聪明的人对不太聪明者尽责;特权人群需要做到慈爱和慷慨。

一特别是在宗教方面的欲望世界并不在角落处。我们的一些欲望太过强烈,以至于容易产生理想主义。但是基督徒和其他信仰者以及无神论者,或者那些将爱(包括慈爱和怜悯之爱)认作是驱使人们行善的强大动力的人,在实现让世界更美好的目标上都是基本一致的。相对于基于宗教的慈善集团,难道无国界医生、红十字会(红新月会)或国际特赦组织更为低效或不值得尊敬吗?

关心他人引发了我们心中最美好的一面,鼓励了我们在思想和行动上的崇高、怜悯、无私和善良的本质。这样的风气或者“精神”,使得我们的人格更为完整。崇尚这种完整性的人会称自己为信徒,也有人会称自己为无信仰的人,但在实际的结果方面,这两种区别称谓有意义吗?难道我们如何生活比我们信奉什么更重要吗?

当然,人们并没有这么容易地放弃意识形态上的冲突,因为我们对信仰的欲望让我们紧紧抓住自己已有的信仰不放。但是当我想到,在所有的欲望之中,这个欲望会带来许多仇视、冲突、争论和紧张关系时,我就会感到很难过。

信仰与人生发展的关系(信仰心理学3:信仰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