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1月1日,电影《红樱桃》在中国香港地区上映,由于该片采用大胆的拍摄手法,影片整体晦涩难懂,让它备受争议。

战争带给孩子的残酷,远不是一部90分钟的电影就能讲得明白,该片讲述了两名中国少年在莫斯科惨遭德国法西斯迫害的事迹,片中的中国女孩楚楚被一个酷爱文身的德国军官残忍地在背后纹下了一只法西斯鹰徽。

耻辱和剧痛没有摧毁她的意志,她的眼神仍然充满了倔强与希望。

为了生存低三下四 为了生存曾经装哑四年(1)

其实这部电影是有原型的,那也是一位中国女孩,她就是朱德的女儿朱敏。

14岁之前,小朱敏从来不知道父亲是谁,长什么样子,她的生活中只有姨妈的存在。年幼的她不止一次地问过姨妈,为什么自己没有爹爹?

但她从来没有埋怨过父亲,每天最期待的事情就是希望自己的父亲能来接走她。她知道父亲肯定有情不得已的缘故,才未能现身。

其实朱德确实没有办法与自己的女儿相见,他也同样思念着女儿。

朱德与朱敏的母亲贺治华是在上海相识的,一见钟情的二人随后结伴到德国哥廷根城奥古斯特大学一同学习,在此期间,两人的感情急速升温,不久后就结为夫妇。

1926年,二人又来到了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求学,也就是这个时候,朱敏出生了。

为了生存低三下四 为了生存曾经装哑四年(2)

可是贺治华却在纸醉灯谜的花花世界中,渐渐迷失了本心,她的信仰逐渐被瓦解,加之两人年纪相差过大,使得她与朱德的意见常常不统一。

朱敏的降生还是给夫妻二人带来了一些关系上的缓和,朱德为自己的女儿取了乳名“四旬”,已经40岁的朱德抱着自己的孩子,常常喜不自胜。

可是这难得的温馨却没有维持太久,为了支持北伐,党中央决定从国外抽调人员回国参加战争,朱德也在其列,他只好告别了自己的爱女。

父女二人再见面时,已经是14年后了。

为了生存低三下四 为了生存曾经装哑四年(3)

回国后的朱德,面对中央苏区岌岌可危的处境,只能暂时将对女儿的思念之情抛开,一心为了国家出生入死。

从建立根据地到反围剿再到长征,直到卢沟桥事变,国共两党终于展开合作联手抗日,朱德亲任八路军总司令,实在是无暇分身,在此时局下,他不是没有想过找女儿朱敏,但是他不敢盲目去寻找女儿,害怕因此将女儿陷入危险的境地。

朱德觉得贺治华也许不是一个好妻子,但至少是一位好母亲吧,令他没想到的是,在朱德离开后,她根本无心抚养小朱敏,没过多久,她就带着朱敏回国了,她把不到一岁的朱敏交给了姨妈和外婆抚养,还将朱敏的名字改为贺飞飞。

在安排好不到一岁的朱敏后,贺治华就转身离开了,离开后的贺治华爱上了革命青年霍家新,并与之结婚。贺治华虽然加入过党组织,但是常常出入上海交际圈的她,早就被金钱腐蚀诱惑,为了3000美金的悬赏,她将展开地下工作的罗亦农出卖了,使罗亦农被戕害。

为了生存低三下四 为了生存曾经装哑四年(4)

贺治华也因此受到了锄奸队的追捕,自此不知去向,有一说是被打死,还有一说是被打瞎了一只眼睛,她逃回了四川老家,过了几年就去世了。

远在他乡的朱敏当然不知道自己的母亲是死是活,已经稍微懂事的她,总是会问姨妈和姥姥关于父母的事情。

“父亲长什么样啊?我什么时候可以看到父亲呢?”

“母亲怎么不来看我了呢?”

面对童言无忌的朱敏,姨妈和姥姥总是不忍心告诉她实情,而朱敏的姨妈更是心疼这个孩子,把她当做亲生女儿一样对待。她们从来不正面回答朱敏的问题,总是用别的东西来吸引朱敏的注意力,希望她能放弃追问,可是随着朱敏渐渐长大,这些小把戏已经无法奏效。

有次在成都的街头,朱敏再一次问姥姥自己的爸爸是谁,姥姥别无他法,只能将朱敏拉至一旁无人注意的地方,悄悄告诉朱敏:

“你看到那个画像了吗,那就是你的父亲。”

随着姥姥指的方向,朱敏第一次见到了父亲的真容,那其实是一幅悬赏告示,自己的父亲正是被通缉的人,赏金10万元,朱敏默默地注视着画像上的面孔,他就是自己的父亲,若是哪天见到了,一定要认出他来。

为了生存低三下四 为了生存曾经装哑四年(5)

国民党特务后来不知道从何处听说了朱德女儿的存在,打听到朱敏藏身的姥姥家,有一天,蜂拥而至的特务将朱敏平静的生活打破了,他们要将姨妈带走问话。朱敏躲在一旁瑟瑟发抖,她不知道自己的父亲到底做了什么事,能让这么多凶神恶煞的人来家里,好在姨妈矢口否认朱敏的身份,说她是自己的女儿,由于姨妈态度坚决,军统并没有找到证据。

家里的气氛越来越凝重了,朱敏能看出来姥姥和姨妈的担惊受怕,一家人如履薄冰地生活着,此时正好周恩来听闻朱老总的女儿疑似在成都附近,他四处打探后,确定了朱敏的位置,派邓颖超秘密前往,将朱敏接了回来。

为了生存低三下四 为了生存曾经装哑四年(6)

14岁的朱敏马上要见到父亲了,这让她激动不已,一路上她不停地向邓颖超打听朱德的事情,邓颖超也知道这个孩子悲惨的身世,所以尽可能地用孩子能听懂的话来解答她的问题。

朱敏知道了自己的父亲非但不是“坏人”,反而是一名铁骨铮铮抗战爱国的军人。

他们一路辗转,终于到达了延安杨家岭,朱敏坐在马车上,她还没仔细看清延安广袤的土地时,就先看到了前来迎接她的一位中年男子,直觉告诉她,这就是父亲。

朱德早在这里等候许久,离别时,他的女儿不满一岁,对他可以说是毫无记忆,如今再见面,女儿已经是大姑娘了,会不会对他有什么误解和隔阂?

朱德百感交集,当他看见马车驶来的时候,他一时竟不知怎么开口,可是那个小姑娘却跳下马车,风一样地跑来抱住了朱德,朱敏已经泣不成声,她满含委屈地说道:“爹爹,怎么这么久才来接我。”

朱德紧紧抱着小人,心中酸涩不已,他不是不想接自己的女儿,但是为了她的安全,只能牺牲父女之情。

两人紧紧相拥,朱德用这一个温暖的拥抱,化解了女儿多年来的不安和思念。

在延安与父亲相处的日子,是朱敏有生以来最幸福的时光,她不用再叫贺飞飞,朱德让她改回了原名,还告诉她准确地出生年月,这让朱敏高兴又得意,她就知道自己的父亲不会把她忘记,你瞧,这不是记得清清楚楚。

父女俩的相处十分和谐,不像分别十四年之久的父女,血浓于水这句话在二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久征沙场的朱德,在军队中是说一不二的性格,但是却屡屡为了自己的女儿做一些“傻事”,不仅为她堆雪人,还会给她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过往故事。

为了生存低三下四 为了生存曾经装哑四年(7)

小朱敏也知道自己父亲的不容易,知道父亲做了这么多,其实是为了弥补那些年缺少的陪伴。

朱敏在延安的日子过得飞快,她在这里不仅有父亲相伴,也接触到了革命新思想,朱德曾经问过她以后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小朱敏豪气壮志地说:

“和父亲一样,当八路军。”

朱德闻言笑道:“战争胜利了,你要好好建设国家。”

懵懂的朱敏点点头,她心里给自己下了个“军令”:一定要做一个像父亲一样的人。

没过多久,朱敏也得知了母亲背叛组织,已经被敌人杀害的消息,她虽然伤心,但是她仍然不理解母亲,为什么要背叛党,背叛组织呢?而且最重要的是,她怎么就那么狠心,不要自己的女儿呢?

久而久之,母亲的形象对朱敏而言,已经是一道久伤不愈的疤痕,她到晚年都直言:“我无法原谅她。”

红色革命的种子已经在朱敏的心中生根发芽,在1941年年初,组织决定将一部分孩子送到苏联学习,让他们能在苏联接受系统的新文化、新思想,成为下一代革命火种,建设新中国。

朱德认为留苏这条道路对朱敏来说是非常不错的选择,比她之前的生活环境既安全,又能学习到新的知识。与朱敏一同离开的还有毛主席的孩子李敏、罗亦农牺牲后幸存的儿子。

谁能知道,朱敏这一去,离地狱更近了一步。

朱敏与朱德告别之后,她收拾好自己难舍的心情,踏上了开往苏联的火车,到了苏联以后,他们这些孩子被带到莫斯科第一国际儿童院学习,为了方便,在这里她改名为赤英。

因为朱敏年岁尚小,再加上连日来的奔波劳碌,水土不服的她在这里患上了哮喘症,儿童院的工作人员只能将她送到了南方的一个少先队夏令营里休养。

谁知不久后苏德爆发了战争,朱敏所在的夏令营被德军占领了,朱敏与其他20个来自世界各地的孩子们沦为了德国人的囚徒,德国人为了方便管理,在1943年决定将苏联部分囚徒送往德国境内的集中营统一管理,朱敏被德军押上了闷罐火车。

小小的朱敏被人群挤着,根本无法转身,有人在哭泣,有人还叫喊,朱敏不发一言,因为此时她已经发了高烧,她只要一开口,就会暴露自己沙哑的声音,德国人对已经生病的人可并不那么“友好”,朱敏选择了沉默。

为了生存低三下四 为了生存曾经装哑四年(8)

闷罐车没有窗户,空气不流通,再加上人挤人的闷臭,朱敏很快就晕了过去,突然她感觉有人将她的脑袋扶起来,她害怕是德国人发现了他,于是费力地睁开眼睛,却发现是一个苏联红军正在给他喂水。

看到朱敏已经醒来,这个红军拿着手里的水壶示意,让朱敏不要害怕。朱敏点点头,顺从地喝下了水,那个红军很高兴,他用俄语对朱敏说道:

“你要坚强,一定要坚强,哪怕以后的日子十分难熬,但是就算像牲口一样,你也要活下去,祖国还有你的爸妈在,不要放弃。”

这番话让原本已经没有勇气的朱敏,重新燃起了希望,是呢,自己的父亲还在祖国与敌人殊死搏斗,自己还没遭什么罪,反而就要放弃吗?

集中营的日子,每个人都不好过,朱敏不是犹太人,相对来说待遇还能好一点,她在这里不敢与人说话,也不敢对别人说自己是哪里来的,因为她知道,如果自己一操起那不标准的俄语,就相当于暴露自己身份的特殊性。

每天她只能吃到已经发黑的面包,虽然她还没有成年,可是已经要和正常大人一样干活,时不时还要面对法西斯残忍的屠杀犹太人的惨状,那些惨叫声让朱敏睡不着,她幼小的心灵一次次地受到撞击。

由于长期不说话,周围人都认为她是一个哑巴,朱敏在沉默中,也快要忘记怎么开口说话。

在集中营里,比吃不饱更让孩子们恐惧的事情,就是生病,面对生病严重的孩子,德军一看救不活,往往就直接枪毙,省得浪费粮食。

当朱敏知道自己已经生病了的时候,她内心十分恐惧不安,怕自己这次是真的躲不过去,如果就这么死在了德国,她就再也见不到父亲了。

为了生存低三下四 为了生存曾经装哑四年(9)

可是纸终究包不住火,朱敏生病的消息还是被德军知道了,她得的是颈部淋巴结核,因为朱敏长期隐瞒自己病情,最后演变成了结核块溃烂,脓血糊满了衣领,她被带到了德国军医那里,。

军医粗鲁地将她的衣领拉开,在朱敏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对准部位直接一刀割下去,没有任何麻醉,朱敏疼得大喊,但是她不敢说话,剧烈的疼痛让她很快就不省人事。

朱敏以为自己一定会疼死,没想到自己居然挺过来了,但是她的脖子上却永久地留下了一条3厘米的伤疤,这条伤疤伴随了朱敏一生。

在集中营的日子,朱敏永生难忘,在德纳粹疯狂摧残之下,集中营的孩子即使被解救出来,大多也都会患上有一些心理疾病。

有次朱敏正和几个孩子一起放风,本来小孩子的快乐比较简单,可是这一幕却被一个德国军官看到了,他满含笑意地拿着照相机走来,对这些孩子们说想要为他们照相留念。

孩子们被他善意的笑容蛊惑了,朱敏和孩子们在镜头前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谁知道,这个德国军官突然脸色一变,将手里的照相机放在地上,凶狠的对朱敏说:

“你们在嘲笑我?”

随后,手里的皮鞭便狠狠地落在孩子们的背上,根本不顾孩子们的求救讨饶。

为了生存低三下四 为了生存曾经装哑四年(10)

毒打一顿之后,这个德国军官扬长而去,留下了满身伤痕的朱敏,几天后这个德国人居然把洗好的照片送给了他们,并且摸着他们的头,直夸他们可爱。

朱敏心中,却只有无限的恐惧。

朱德在国内并不知道朱敏的情况,他还以为朱敏在苏联是安全的,有时候战况不是那么紧张的时候,朱德也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提笔给朱敏写信,表达思念之情。

朱敏女儿:

我们身体都很好,朱琦已在做事,高洁还在科学院,兹送来今年上半年的相片两张。你在战争中应当一面服务,一面读书,脑力同体力都要同时并练为好,中日战争要比苏德战争更为迟些结束。望你好好学习,将来回来做些建国事业为是。

为了生存低三下四 为了生存曾经装哑四年(11)

信中提到的朱琦,是朱敏同父异母的哥哥,高洁是朱敏的表妹,朱德本来以为这封信很快就会送到朱敏的手中,让在异国他乡的朱敏可以得到一些安慰,可是很快这封家信被退了回来,朱德感觉到了事情的不对劲,他告诉自己,女儿可能已经出事了。

但是朱德不敢打听,他害怕自己的关心会让女儿的处境更加雪上加霜。

朱敏在集中营苦苦煎熬着,终于在1945年1月,朱敏像往常一样起床去领面包,忽然发现集中营的大门都是敞开的,四周十分安静,朱敏赶紧四处查看,没有发现德国人的身影,她意识到德国人可能已经败逃了,她赶紧通知身边的难友一起逃跑。

逃出集中营后,朱敏与难友们四处流浪,在波兰的一个小镇上,朱敏又一次病倒,幸好被路过的苏联红军救了,将她安置在苏联难民收容所里,黑发的朱敏在这里有点格格不入,每当有人问她情况的时候,她总是避而不谈,实在被追问得没办法了,朱敏才会回答一二,但是从来不暴露自己的父亲是朱德。

只是每次在苏联红军提到中国的时候,朱敏都会流下眼泪,有一位苏联政委觉得这个孩子的身世不简单,他不止一次地向朱敏提到苏联的情况,中国的情况后,才让朱敏渐渐放松了防备,终于在一次问话后,朱敏哭着,断断续续地说:

“我,我的父亲,是朱德。”

政委愣了许久,朱德的大名早已经响遍苏联,他惊喜地说道:“天哪!你居然是朱德将军的孩子,你还能活着从集中营走出来,真的是虎父无犬女啊!”

为了生存低三下四 为了生存曾经装哑四年(12)

政委将朱敏的事情上报给了组织,很快,苏联就安排了列车送朱敏回到了莫斯科,1946年1月30日,朱敏刚刚下火车就收到了父亲的来信,信中父亲解释自己为什么没有来救女儿,希望女儿能原谅他这位不称职的父亲。

朱敏看完信后,早已是泪流满面,其实她知道父亲的苦心,一如当年一样,怕自己因为父亲的身份而丢了性命。

她不怪父亲,这四年的经历,已经让当初的小女孩长大成为一个意志坚定的大人了。

朱敏没有第一时间回国,其实当时她是有机会回到祖国与父亲团聚的,但她认为自己应该学成而归,于是她选择在苏联继续学习。

为了生存低三下四 为了生存曾经装哑四年(13)

在苏联学习的日子中,同学们都知道她的父亲是朱德,所以在学习上,朱敏从来不敢松懈,她怕自己丢了父亲的脸,她每天起早贪黑,将自己泡在图书馆、课堂里,她只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从小学到高中的所有课程,在1949年的时候,考上了列宁师范学院。

一直到1950年,朱敏才有机会回到祖国看望父亲,父女二人已经再次阔别10年之久,朱德虽然表面上平静,但是内心非常激动,父女俩人颇有默契地没有提及关于集中营的事情,朱德怕引起女儿痛苦的回忆,身为军人,他知道德国法西斯那些残忍的手段。朱敏也不愿意告诉父亲自己曾经受过的苦,害怕父亲因此自责。

1953年,朱敏顺利地从列宁师范学院毕业回国,回国后一直在北京师范大学担任老师,当她生下第一个孩子的时候,朱德已经70岁了。

当朱敏将婴儿递给外公的时候,朱德小心翼翼地抱着孩子,戴着老花镜仔细端详,朱敏能看到父亲对孩子的喜欢,仿佛也看到了父亲抱着刚刚出生的自己,同时也理解了父亲内心对自己那深沉的爱。

朱敏本来以为自己生了孩子,父亲会让他们住在中南海的家里,可是父亲却不想让女儿搞特殊,希望孩子能像普通人一样,于是将他们赶回了北师大集体宿舍里,在这个只有却只有12平方米的宿舍里,朱敏一家一住就是4年。

为了生存低三下四 为了生存曾经装哑四年(14)

在国家的关怀下,朱敏后来分到了一间50平方的房子,回顾自己的一生,她自忖没有得到朱德半点特殊照顾。但是朱敏从来没有埋怨过父亲,她理解父亲的做法,她在这座小房子里一住就是近40年,直到晚年才分到了大一点的房子。

朱德的平民教育一直影响着朱敏,以至于朱敏的6个孩子也像普通人一样。

朱敏的大儿子上学离家太远,朱敏有点心疼孩子每日的辛苦,在朱德的司机面前说了这件事,谁知道被朱德听见了,第二天朱德就推着三轮车来接小外孙,可是孩子却不满地对爷爷说:“这个自行车太丢人了。”

朱德也不生气,笑着对孩子说:“爷爷大,才能坐4个轮子的车,你们人小,就坐3个轮子的。”

孩子被逗笑了,欢欢喜喜地坐着三轮车上学。

朱敏自知有错,赶紧对父亲承认错误,朱德却摇摇手说没事,这让朱敏在以后孩子的教育方面,不敢再搞特殊化了。

1976年7月6日,朱敏陪着朱德走完了最后一段人生路。

朱老总出生入死,戎马一生,却何尝没有一颗慈父的心,但他却始终在用含蓄的关怀,温暖着朱敏,此时的朱敏,也终于能理解了平民教育概念下的父爱了。

为了生存低三下四 为了生存曾经装哑四年(15)

朱德去世之后,朱敏依然在坚守在老师这一岗位上,她如蜡烛燃烧,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直到晚年,她才有时间来整理自己这一生的经历。

她的书桌旁,一直摆着那张集中营里德国军官拍摄的照片,她至今不能忘却那段生活,这张照片也时刻提醒着她,和平的环境下,儿孙满堂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