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小故事,探大背景。

欢迎进入《历史关》,我是小关。

这次的专题是以《左传》为时间线,探寻春秋时期的有趣史事。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下《左传》开篇《郑伯克段于鄢》

【故事概述】

这个故事很多看官都听说过,我们先来简单的复盘下故事的整体脉络;

故事前提:故事发生在东周时期,郑国王后武姜生长子寤生因为难产自小就厌恶他,对齐顺产的小儿子叔段则是比较疼爱。武姜开始本想让叔段继承王位,可惜郑武公没有同意,仍是立长子寤生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郑庄公,故事的主角郑伯。

故事主题:郑庄公继位后,武姜一再要求优待小儿子叔段,加封叔段超过规则的城邑作为封地都城,叔段又得寸进尺的让国中的官吏听从自己,后来又兼并了周围的土地。

卧薪尝胆勾践为什么去吴国(卧薪尝胆的不仅仅是勾践)(1)

在叔段势力膨胀到一定程度时,起兵谋反想要推翻郑庄公,武姜作为内应打开城门,准备放叔段进城。只是最后失败,叔段逃往了共国,武姜被幽禁在城颖,郑庄公发誓与母亲不到黄泉终不复见。

故事结尾:最后被士大夫进言后,挖了条有泉水冒出的隧道作为黄泉,母子在其中相见,关系恢复如初。

看似简单的故事,细看之下就会发现,其中可能隐藏这不少的密辛。我带着大家用有色眼镜来看这段历史?

【武姜是谁?】

武姜是申国公主,和郑国联姻,嫁给了郑国的君主郑武公,生下了长子郑庄公,次子叔段。

在春秋时代,两个国家相互联姻,并非是因为门当户对,更多的是政治需要。武姜和郑武公的联姻也有很强的政治因素。

西周末年,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册封小儿子【伯服】为太子,嫡子也就是后来的周平王被迫逃亡了申国,也就是武姜的母国。申国国君申侯联合缯国和犬戎进攻周幽王,周幽王与郑桓公均被犬戎所杀,其中郑桓公就是郑武公的父亲。

卧薪尝胆勾践为什么去吴国(卧薪尝胆的不仅仅是勾践)(2)

由此申国和郑国之间的关系就可想而知,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更何况是杀掉了一国的君主了。

在这种背景下,申国公主还能够与郑武公联姻,其主要的政治目的应该就是缓和两国的关系。

这种因为要缓解两国紧张关系的婚姻,我们有理由相信,一定不会是举案齐眉,更多的是同床异梦。

【武姜疼爱小儿子的原因?】

因为姜武生郑庄公时难产,折腾个半死才生出来。

我们想想一个背井离乡、婚姻不幸的女儿,能够发泄自己心中愤懑的可能也只有自己的孩子了。

当然这是一个原因,我们可以认为是个主要原因。那还有其他的原因吗?我认为应该是有的。

这个原因应该就是外戚势力。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代,出现过很强的外戚势力把持着国政。所以我们有理由大胆推测,以武姜为代表的外戚势力,想要在郑国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方法,就是能够拥立新君,这才会是铁打的饭碗。

而作为长子的寤生,本身不受武姜喜欢,而且作为长子,郑武公所给予的心血,也让的外戚势力难以寸进。

卧薪尝胆勾践为什么去吴国(卧薪尝胆的不仅仅是勾践)(3)

这就在国内形成了两股势力,一股是以郑武公、寤生为代表的本土势力。一股是以武姜、叔段为代表的外戚势力。

在这种政治对立的局势下,就明白了武姜为何如此偏爱叔段了。除了自身情感的依托,还有就是政治的依托,双重因素下,叔段在武姜心中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

【郑庄公放纵弟弟的原因?】

我们大概清楚了郑庄公、叔段分属不同的政治势力,本应该势同水火的关系,怎么成了郑庄公如此放纵叔段呢?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爸爸死得太早了,据记载郑庄公出生在公元前757年,继郑国君主位在公元前743年。两相取差值就能推算出,郑庄公继位时年满14岁,一个妥妥的少年天子。

在这种情况下,自身势力如此弱小,而弟弟叔段依托的外戚势力,依靠武姜的王后地位,其在国内的情形就可想而知了。

卧薪尝胆勾践为什么去吴国(卧薪尝胆的不仅仅是勾践)(4)

这种情况下,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护住自己不被弟弟推翻,然后再慢慢地聚集实力。

而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公元前722年,也就是郑庄公二十二年,已经积攒了22年实力的郑庄公,一举歼灭了叔段的反叛阴谋,成为了郑国真正一呼百应的君主。

【黄泉相见的真相?】

黄泉相见的戏份有没有水分呢?我认为也是有的。

国内隐患仍未完全消弭,外部隐患随即而来。

叔段谋反失败逃亡卫国,公元前722年郑庄公便出兵攻打卫国,公元前720年,郑国与宋国交恶。之后十年间,与宋国、卫国便是互有征伐。

这种外部势力不断挤压,自身实力又没办法有效解决时,唯一的办法就是结盟了。摆在郑庄公面前最好的结盟对象,无疑就是母亲的母国申国。

卧薪尝胆勾践为什么去吴国(卧薪尝胆的不仅仅是勾践)(5)

这时释放囚禁中的武姜就很有必要了,一是能够安抚外戚势力,稳定国内的局势;二是能够借助武姜和申国修好,增强外部的助力。

双重好处加持下,郑庄公还有什么好犹豫的,随即便和臣子扮演了一个黄泉相见的戏份。

【后记】

解决了内患的郑国强大了,身为天子的周平王难过了。

请看下集《晋国之乱,我的叔叔比我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