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现在“衣冠禽兽”这个成语是用来骂人的,指一个人外表光鲜却道德败坏。

如果你跟一个人说他是衣冠禽兽,你俩非打起来不可。但是,回到历史情境中——回到明朝,你说一个人是衣冠禽兽,他心里肯定会美滋滋的,感到很体面。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从《明史·舆服志》中能找到答案。

我们祖上都是名门望族(如果你祖上是衣冠禽兽)(1)

明朝五品文官画像。

1391年,洪武皇帝朱元璋下了一道圣旨,要求官员的官服须绣动物纹样:

“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杂职练鹊;风宪官獬豸。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我们看到,文官的官服上绣禽鸟,武官的官服上绣猛兽,以这些标志来区分文武和品级。这样的官服,号称“补服”。

我们祖上都是名门望族(如果你祖上是衣冠禽兽)(2)

明朝衍圣公一品仙鹤补服。

由此,当时的人们就从官员的服饰上概括出“衣冠禽兽”这个词语,用来指代官员。提到这个词,就是说某个人有身份有地位,谁听了都会觉得有面子。

后来,“衣冠禽兽”怎么就变成贬义词了呢?其实它的正面意义也就维持了200年左右,到晚明时期就变味了。

大家都清楚,晚明时期官场腐败、奸佞当道,各级官员以搜刮压榨百姓为能事,对艰难的民生不管不顾。

在这种情况下,官员这个群体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整体转向负面,“衣冠禽兽”就有了披着羊皮的狼的含义。

我们祖上都是名门望族(如果你祖上是衣冠禽兽)(3)

明朝六品鹭鸶补子。

比如,晚清传奇话本《金莲记》第七出“构衅”中有一句话:“人人骂我做衣冠禽兽,个个识我是文物穿窬(窃贼)。”此种语境明显是骂人的意思。

明朝及其以前的时代有个专指行为卑劣的“伪君子”的成语:衣冠枭獍。这个词与“衣冠禽兽”的组词结构相近。“枭”是一种凶恶的鸟,曾吞食母亲;“獍”是传说中的猛兽,一出生就吃掉了母亲。

因此,“衣冠枭獍”就用来痛斥那些丧尽天良的人。随着“衣冠禽兽”的贬义化,人们渐渐地不再用“衣冠枭獍”这个词了。

到了清朝,朝廷文武官员继承了明朝补服的形制,“衣冠禽兽”也坐实了贬义词的身份,永远没有翻身的机会了。

我们祖上都是名门望族(如果你祖上是衣冠禽兽)(4)

晚清穿补服的邮传部尚书唐绍仪及其夫人。

清朝官员补服与明朝相比,禽鸟与猛兽略有不同。

根据《清史稿·舆服志》记载,文官一品补服前后绣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鸂鶒、八品绣鹌鹑、九品绣练雀。武官一品补服前后绣麒麟、二品绣狮、三品绣豹、四品绣虎、五品绣熊、六品绣彪、七品八品绣犀牛、九品绣海马。

我们祖上都是名门望族(如果你祖上是衣冠禽兽)(5)

晚清诰命夫人。

同时,在明清两代,受朝廷诰封的命妇——即官员的母亲及妻子也有补服。她们所用的补子与丈夫或儿子的品级一致。只是武官母亲、妻子的补子,不用兽纹,而用禽纹,女子娴静不尚武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