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丁叔言先生之子丁永志先生自述

潍县陈秉忱家族谱系表(潍县首富丁叔言的一生)(1)

丁叔言先生((1888—1946)

1、父亲出生在丁四宅

我的父亲、名字叫丁锡纶,字叔言,以字行。光绪十四年,即公历1888年,生于潍县城里胡家牌坊街丁氏祖居"丁四宅",也就是今天的十笏园内,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我是父亲最小的儿子,当我幼年时,父亲就曾告诉我,我有三个曾祖父,那时我还不大明白是怎么回事。长大后我才知道,我原来的曾祖父就是十笏园的建造者丁善宝。丁善宝有两个弟弟,一个是丁善庆,一个是丁善长。丁善宝有五个女儿,但只有一个儿子毓春却又夭折,不得已过继了丁善庆的长子丁毓庚为子,父亲是丁毓庚的儿子。所以丁毓庚是我的亲祖父,丁善庆是我的亲曾祖父。丁毓庚继承了"丁四宅"的全部产业。他的原配,即我的亲祖母是诸城王氏,她生了三个儿子,长子锡彭,十八岁去世,二子锡彤早殇,三子锡纶,字叔言,就是我的父亲。父亲出生后不久,我的亲祖母王氏病故。两年后,祖父又娶了本县的陈氏祖母,陈氏祖母又生了两个儿子。一个是锡田,字卓千,号稼民,就是我的五叔,即丁伟志的父亲。另一个是锡铭,字笏丞,即我的十叔。但父亲十三岁就离开了"丁四宅"出嗣给"丁六宅"的丁善长为承重孙,所以丁善长也是我的曾祖父。父亲出身于一个封建地主的家庭。父亲十四岁时曾祖父丁善长病故,从此就担负起了"丁六宅"家政管理的任务。在我父亲主持家政的时期,"丁六宅"的资产已经超过"四宅",而成为潍县首富。

2、父亲的童年时期

父亲生于1888年农历11月27日,当年12月24日,父亲的母亲,即我的王氏祖母就去世了。后来父亲曾经写道:"孟子曰:'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人生一乐'。余生而丧母,次兄早殁,长兄又卒。所谓人生乐事,岂与我无缘耶?"。

1900年,父亲十三岁时,出嗣给曾祖父丁善长为嗣孙。丁善长擅长诗文、爱好绘画,有《历代画像》、《十八尊者图》、《菊谱》等行世。曾祖父丁善长无子,其嗣子丁毓春又早亡,所以对父亲十分爱护,亲自教我父亲读诗和绘画。所以我父亲也自幼学习诗文和绘画,而且也都学的很好,深得我祖父的喜爱。父亲在回顾这段历史时写道:"余生四十年中,可分数时期,自出生至出嗣,为第一时期,幼小不知孝养,诵读不能领悟,更未与社会接触,可称为'蒙昧时期'。出嗣后,离相聚之人,离久居之宅,来抚育于祖父母膝下,环境为之一变,攀祖父之膝,投祖母之怀,分果索画,妄事要求,因爱持娇,苦笑无常,心渐开,体渐壮,渐活泼矣"。在曾祖父丁善长的安排下,请了当时思想进步的著名学者刘金第为父亲的文化老师,又请了著名画家刘嘉颖为父亲的国画老师,从小进行教育、培养。1901年,父亲十四岁时,曾祖父丁善长逝世,父亲十分悲痛,饮食难下。父亲在回忆曾祖父时写道:"纶极蒙怜爱,朝夕定省之际,或出联语使对,或说故事使听,或教画武将怒目扬眉之态使学,或告以曾、高善行、遗事,使牢记莫忘。纶生而丧母,出嗣后,奉侍祖父仅半年,祖父病三日而弃世,何不幸之甚也。此后家庭琐事,及纶教养之责,悉祖母任之矣。"

3、父亲深受智群学社影响

父亲曾告诉我,他不是自学成才,从年轻时就经历了许多老师的培养与教育。他说,清光绪二十一年,即1895年,他八岁时"始入私塾读书,受业于祖伯丁亦民先生"。父亲自己认为"性愚鲁,亦民族伯耳提面命,然终不能背诵"。十四岁之后又陆续师从刘金弟、丁良干、陈予良、郭果园、傅丙鉴等学习文化,学习诗词,"都受益匪浅,特别是刘金弟先生更使我终身难忘"。

清光绪二十六年,即1900年,父亲十三岁时出嗣给我的曾祖父丁善长为嗣孙,在曾祖父的安排下,请了刘金弟为父亲的启蒙老师。刘金第,字东候,又字伯庸,潍县城里安乐街人,生于清朝光绪四年,光绪二十九年中举人第七名,年仅二十五岁,候选直隶州州同加二级。光绪三十一年即公历1905年,他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并伙同从日本留学回国的同盟会会员张柏庄、王善谟等人筹划设立了中国同盟会潍县分会。在潍县开展了反清救国、抨击时政、捣毁君权、驱除列强、复兴中华的宣传活动。并组织了潍县第一个学术研究团体"智群学社"。刘金第拟定章程二十三条,以"研究新学,开通风气"为办学宗旨,主张"非讲学无以明理,非合群无以图强;欲合群先养民德,欲养民德,须开民智"。参加会员近30人。该社认为,民族文化对国家兴亡关系很大,振兴教育、培养人才是百年大计,于是创办了"智群小学" 以普及教育、传播新文化,开创了民间办学之先河。1906年3月,他与高密同盟会员刘冠三在济南创办"山左公学",宣传革命思想、培养革命力量。1911年辛亥革命暴发,刘金第在济南担任了山东联合保安会秘书,不久他又返回故乡参与了潍县同盟会的活动。

刘东侯作为父亲的家庭教师,教学很有特色。他既讲国学,又讲科学知识;既讲历史,又讲现代文化。他谆谆教导,诲人不倦,义理明晰,词语确切,教书育人,启发思路,注重理解,不求死背,这在当时是不多见的。父亲在回忆刘东侯先生任教时写道:"刘金弟字东侯,十余岁即补诸生,有才名。祖父礼聘使授纶读。先生重讲解,不重背诵,重领悟,不重强记。教纶文法,并授地理诸科。纶之略识文史,稍懂时势,悉根基于是也。"在"智群学社"成立之后,刘东侯引领父亲前往参加活动,父亲成为该社的早期会员。父亲在回忆这段历史时写道:"国家锐意变法之后,邑中先觉之士,郭荫亭、刘东侯诸先生组织'智群学社'于孔相祠之论古堂,购置新书报多种,供社员研究,社外往阅,亦所欢迎。暇时辄往展览,或借归诵读。余略得新知识,开始于此。三十余年来,潍邑新文化之增进,实发源于此社也。"

在刘东侯先生的教育和薰陶下,父亲开始从事维新事业,他做了以下工作:首先在家乡出资兴办学校。早在光绪三十二年,即公历1906年,父亲十九岁时,就曾与祖父丁毓庚一起创办了"丁氏继志小学",由父亲出任校长。宣统三年,即公历1911年,父亲二十四岁时,创办了私立丁氏初等小学,自任校长。后来又扩建为高等小学,名为私立丁氏第一小学,后又改称为益群小学。后来又创办了丁氏第二小学,即丁氏群化小学,由我五叔丁锡田任校长。民国二年,即公历1913年,父亲又出资参与成立潍县县立中学,即现在潍坊一中的前身。1918年,父亲到天津、济南参观学校考察教育,取经寻宝,并谒见黎元洪,返潍后写了《考察日记》一书。1920年,民国政府教育部公布《注音字母》后,父亲亲自编写了《注音字母普及教材》,并率先在丁氏小学使用。1922年,父亲赴济南拜访教育总长蔡元培,经其介绍加入中华民国教育改进社,并出席第一届年会。1923年,蔡元培先生创建的中华教育改进社,在北京清华大学举行第二届年会,父亲作为大会代表参加了会议,并受委托主持幼稚教育组会议,会上父亲提出改进幼稚教育的四条方案,被大会接纳通过。次年父亲又到南京参加了中华教育改进社的第三届年会。

1925年,潍县中区教育会创办潍县女子师范讲习所,父亲被聘为董事。1927年,父亲当选为潍县中区教育会会长,这是地方对父亲热心办学的表彰。

父亲在回忆时写道:"自受业东侯先生后,复得智群学社诸君之薰陶,颇醉心维新事业。是年春,创办一初级小学,请张俪生先生代为规划,陈履平、郭慎斋两先生任教员,招生五十余人,余与文初弟分担堂长学监。"这说明刘东侯先生和"智群学社"对父亲的影响颇深。后来父亲对我讲到这段历史时曾说:"刘东侯先生和'智群学社'的朋友们、就是我的良师和益友。"

除了办教育,父亲还热心公益和积极投入慈善事业。社会上只要有这方面的事情,他都是争先去做。1922年,父亲参加"国货维持会",发动郭氏励新、丁氏继志、丁氏第一、丁氏第二小学四校师生入股,在潍县东门里大街,开办学生营业部,经营国货文具,抵制日货。1933年父亲在南坝崖出资兴建中华大戏院。后来又在潍县南城墙根下购得地皮,兴建中华池澡堂。1931年,父亲与人合股成立和记印刷股份有限公司并任董事长。该公司是当时山东的知名印刷企业,《潍县志稿》就是由其印刷的。1937年,由实业银行掌控的潍县电灯公司拟议出卖,潍县商绅唯恐办电权被外地人攫取,受制于人,便由父亲等人发起集资收买了电灯公司。成立了潍县民丰电灯公司,由父亲担任董事长。

潍县在近代史上多次发生灾荒,父亲都是出钱或设立饭场救济灾民。1911年冬,父亲参与设立平粜局,救济灾民。1912年春,父亲在大石桥南和荷花湾崖设立两处饭场救济灾民。1917年5月,潍县发生饥荒,父亲参与赈灾,并设立饭场施粥。1928年7月26日,潍县东关庆城门城楼上旧存的火药发生爆炸,造成重大伤亡,绅商各界成立救济会,父亲当选委员,参与募捐、救济。由于父亲办善事较多,受到了人们的好评。

在刘东侯和"智群学社"的熏陶和影响下,父亲支持民主革命的思想日益坚定。1912年9月,孙中山乘火车去青岛,途经潍县,父亲曾到潍县火车站参加迎送,并与孙中山有过交谈,孙中山鼓励他支持民主革命。1916年5月,孙中山组建的"中华革命军东北军"的总司令居正发起潍县战役,讨伐驻潍县的袁世凯第五师。二十天后,袁军退出潍县。父亲以地方代表的身份,迎接居正和东北军将士进入潍县城,并将自己在县城内南门里大街的住宅提供给居正设立司令部。1921年父亲当选中华民国众议员,并被黎元洪聘为总统府咨议。

1925年,康有为来潍县,父亲对这位戊戌变法的领袖人物十分仰慕,和五叔一起在十笏园和西园接待了康有为,并与其纵论天下大事。康有为很高兴和感动,特赋诗两首相赠,一首是《题赠丁氏十笏园》,

另一首是《题赠丁氏西园》。

由此可见,刘东侯作为父亲的老师,"智群学社"作为父亲学习新思想的一个组织,曾经对父亲起过重大的影响。

4、父亲参与组织同志画社

我曾祖父去世后,东斋本想离开丁宅,父亲对东斋的绘画艺术十分赞赏,再三恳请他继续留在丁宅作画,并开辟了三间房子作为画室。由于父亲态度诚恳,东斋留下了,此后在此作画长达二十年之久,以后这里也成了"同志画社"的社址,同时也是"端阳诗社"和"潜社"的社址。

父亲与东斋志同道合,关系紧密。1911年辛亥革命期间,东斋和父亲都支持革命、拥护共和,他们都是县城中最早一批剪去辫子的人,他们都反对满清的科举制度。民国初年,父亲办新式小学,提倡读民国教科书,东斋都极力支持,并且出任美术教师。他们一起提倡新风俗,主张平民教育、男女平权、妇女放足。"五四"运动期间,他们都支持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东斋特别画了《醒狮图》、《张良别秦》《卧薪尝胆》、《屈原行吟》等,寄托他的爱国情思。

父亲和东斋有个共同的爱好,就是写诗和作画。先说写诗,父亲和东斋都爱好诗词,还在光绪三十一年,即公历1905年父亲十八岁时就曾与东斋、刘金堂、陈莲西、丁文初等组织了"端阳诗社"。每十天一课,每人都要作诗,互相观摩,共同提高。宣统二年,即1910年,父亲二十三岁时又与东斋学诗于郭果园。父亲在回忆时写道:"年来学诗,苦无门径可寻,乃与文初弟、东斋侄、及张六吉君、江阴曹颖甫君,游于果园先生之门。"郭果园名恩孚,字伯尹,号蓉汀,又号果园,潍县西关人,为当时的"胶东四大诗人"之一,生于1846年,卒于1915年。父亲在回忆时曾记有:"果园师,居崂山三载,病极,其子迎之归,卒于家。"到了民国七年,即公历1918年,父亲三十一岁时他们又受业于傅绍虞,学习诗词,并组织了"潜社"。傅绍虞是高密人,与郭果园齐名,也是当时的"胶东四大诗人"之一。父亲在回忆这段历史时,曾经写道:"高密傅丙鑑绍虞先生,胶东诗人也,与平度董锦章、白澄泉、潍县郭果园齐名,时称胶东四大诗人。自果园先生去世,学诗苦无人指正,今岁与王淑贻、王剑三、及文初弟、东斋侄,共组潜社,请绍虞先生主社政。"其中王剑三即我的舅舅王统照。舅舅在《剑啸庐诗存》中有《集定公句寄赠潜社诸子》一诗,其中有一段诗句是:

"云烟万态马蹄湮,歌哭无端字字真。

等是才华不巉削,骚香汉绝各精神。"

因为父亲和东斋大哥都喜欢画画,而国画往往需要题诗加以配合,所以就产生了诗画结合的特点,不仅是用古诗题画,而且有时也用新诗。例如,舅舅为父亲的画写了一首题画诗,题目就是《叔言为画一双松虎泉图用诗记之》,诗是:

· "欹斜了身体的双松,

· 下荫着百尺的流泉。

· 忽然在一夜,

· 松中起了涛声,

· 使得无数的山峰,

· 都涨了绿色。"

再说作画。民国十年,即1921年,潍县郭家的郭兰村与同学赫保真、傅柳坪三人成立了研究国画艺术的"益社",并请了丁东斋和另一个著名的画家刘炯为师。到了1922年,东斋对他们说:"古人曾说过益者三友,你们三人成立这个益社,倒也名副其实。但范围太小,起不了多大作用,你们应该邀请全县美术爱好者共同办社,岂不更好!"在丁东斋的大力倡导下在"益社"的基础上成立了"同志画社",参加者有三十多人,推举我父亲丁叔言为社长,刘炯为副社长,丁东斋为教师,社址就设在"丁六宅"中,原来的那三间画室就作为活动场所。画社冠名"同志",在当时是有革命意义的,当时父亲和东斋都信仰孙中山的革命学说。画社冠名"同志",是秉承孙中山1918年发表的《告海内外同志书》的内涵。画社内悬挂着春秋时期左丘明的名言"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画社提倡"自重、自强、自律"。丁东斋并为"同志画社"制定了宗旨:"不标榜哪一派,不吹捧什么人,也不排斥任何派和任何人","继承优良传统,发挥各自特长"。这就团结了潍县各派的画家和绘画爱好者。"同志画社"有定期例会,每星期日下午集会,与会社员都必须带着自己本周内的作品,相互观摩品评,并不定期举行画展。在"同志画社"成立后的十七年间,东斋尽职尽责、尽心尽力的为大家服务。组织社员进行活动,从不间断,并举办了画展十九次,在社内威望很高,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老师"。在这位老师的带领和帮助下,"同志画社"中出现了很多人才。舅舅虽然不会画画,但他也喜欢欣赏国画,经常向父亲、东斋索要国画。所以他对诗社和画社都很赞成。他在《留别叔言文初卓千兼施山隐斋主人及东斋》一诗中有一段是:

"谢家连慧总多才,画社诗坛取次开。

撑住邹鲁风雅气,河声岳色此间来。"

"同志画社"在1937年,因日本侵华,兵临城下而被迫停止。东斋一生勤于作画,画多工笔,章法严谨,其传世画册有《老莲汇稿》、《北海人范》、《自笑轩画集》等。其人品深受康有为赏识,曾题词"碧海丹青"以褒奖。1938年1月,日军占领潍县,我父亲随县长历文礼出走,在诸城、安丘一带打游击。东斋见国土在短期收复无望,不甘做日寇统治下的顺民,而绝食自尽,享年65岁。

父亲与东斋的情谊很深,得知东斋去世的消息后,十分悲痛,欲哭无泪。有友人受东斋生前之托,给父亲带来了东斋的遗作《自笑轩诗草》。父亲看了之后,写了《题东斋自笑轩诗草》的一篇长诗。诗中曾写道:

"东斋一书生,生平重道谊,

然诺素所遵,不以贫富异。"

这是对东斋人品的赞扬和肯定,东斋一生注重道义与情谊,交友和行医不因贫富而有所区别,说到做到。

"长我十余年,教我以节义,

砥砺朝与夕,卅载无二致。"

这是对两人关系的说明,从年龄来说东斋年长,又是老师,不仅教父亲国画,而且关心和疏导父亲的人品,两人又一起学习和研究诗词,共处三十多年,始终一贯,感情很深。

"国事何突兀,天地忽变色,

挥手自兹去,与君各南北。"

这是对日本侵略中国,占领潍县的悲愤。日本侵华,这种突然的事变,造成了父亲和东斋分离。

"友人故乡来,遗我书一束,

云是首阳山,夷齐绝周粟。"

这是说明了朋友从潍县来此,带来了东斋的遗作,并且说东斋为了反抗日寇而自尽。这里父亲以古代的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与东斋相类比。

"东亚起风云,相迫何太促,

竟使素心人,浊世留芳迹。"

这是说明日本侵略中国,压迫中国人民,致使一心一意读书作画的东斋以死殉国,在乱世留下了英名。

父亲在诸城、安丘一带打游击时还念念不忘地想着东斋,当时他写了一首《寄东斋侄》为题的诗,诗曰

"国危家破日,鞍马事南征,

言念竹林侣,能无云树情。

风涛环海急,生死暮烟轻,

怀古思高士,鲁连遗盛名。"

"怀古思高士"就是思念东斋,在战争中又想起了东斋,这年轻时的伴侣,东斋的盛名将永远传流在人间。

父亲还写了一首《除夜梦东斋》的诗,诗曰:

"死别已吞声,胡为此地来,

岂因值岁暮,故尔到山隈。

细语情何切,高谈意更恢,

蒲牢惊断梦,幻境费疑猜。"

除夕之夜,父亲又梦到东斋来山区看望父亲,轻语切切,高谈阔论。想念之情可见一般。以上父亲的诗都编入了《枕戈集》,这本诗集是父亲1938年至1943年在诸城、安丘山区进行抗战期间写的,一共有42首,而其中想念、悼念东斋的诗就占了4首,可见父亲与东斋感情之深厚。

5、父亲参加抗战写枕戈集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芦沟桥事变,大举侵略中国,当时抗日浪潮风起云涌,遍及全国。舅舅王统照在上海参加文艺界的抗日救国运动。当时舅舅在给父亲的信中曾说:"中华儿女,在国家危急之时,理应尽其全力奋起抗日救亡,报效祖国。"父亲在复信中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大敌当前,民族为先,吾辈当力行之。"当时,潍县各界成立抗日后援会,父亲出任委员,并任潍县自卫大队大队长,领导民众进行军事训练,准备抗日。卢沟桥枪响,平津沦陷,南京失守,野心极度膨胀的日寇狂妄之极。1937年底,日本华北方面军第2军沿津浦路南下侵入山东。山东省政府主席、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不战而逃,日军一部沿津浦路南下,一部沿胶济线东侵。1938年1月10日,伴随冷冽的寒风,日寇铁蹄踏入潍县城。在此前后,益都、寿光、昌乐、高密等县城相继陷落。在潍县陷落之前,原潍县县长厉文礼被国民党当局任命为山东省第八区专员兼游击司令,管辖范围包括潍县、昌乐、安丘、昌邑、寿光、益都、临朐、掖县等县。厉文礼马上着手组织武装,陆续建成5个团。从部队整编训练之日起,厉文礼就开始筹谋退出潍县城,以保存实力,到山区进行游击战。

在日寇攻入潍县城之前,潍县的陈启之、康子周、李宝斋、丁献之、张养田、毛采尘、郭雨若等人,曾聚在丁献之家秘密会商,决定组成维持会,推举潍县商会会长毛寄尘为维持会长,郭雨若、毛采尘为副会长。日寇迫近潍县,县长历文礼邀父亲一块打游击,而毛寄尘等人则游说父亲参加维持会。毛寄尘和父亲本是熟人,毛寄尘原来是潍县和记印刷局经理,他1931年集资扩厂,成立和记印刷股份公司,成立董事会,父亲被推选为董事长。晋军攻打潍县时,毛寄尘曾任潍县临时保安会总务股主任,而父亲是文牍股主任。当时父亲拒绝了毛寄尘等人的邀请,而选择了抗战的道路。当1938年1月,日军兵临城下时,毛寄尘率绅商三四十人,打起事先准备好的日本太阳旗,去迎接日军入城。父亲则随历文礼部队参加抗日游击战争。当厉文礼所领导的游击队到达诸城县、长城岭村时,粮饷告竭,军心涣散,士气低落,事出危急,父亲立即传告各村,愿意以他所有的土地作抵押,发动献粮支援抗日。一时,各村送粮车马络绎不绝,军心大振。后来历文礼任国民党所属鲁苏战区第二游击纵队司令,委任父亲为政训处副处长。此后,父亲随历文礼转战于诸城、安丘、潍县一带的山区之中。1938年7月,父亲受厉文礼的委派,去新泰龙庭参加了"龙庭会议"。会上山东的共产党的代表和国民党的军政官员,达成了团结抗日的口头协议,孤立了国民党顽固派秦启荣。当时父亲曾发言赞同国共合作抗日,会后并写诗一首,其中有以下语句:

"昨日龙庭盛会开,今朝策马渠丘回。"

"此行漫说风尘苦,端赖群公挽劫灰。"

其中的"群公"就包括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在内。

父亲爱好写诗作画,他一生画了数百幅山水画,写了数百首诗词。在参加抗战的期间,父亲又利用行军、作战的休整、休息时间写了一些诗,《枕戈集》就是他写的诗汇集成的一本诗集。为什么这本诗集叫做《枕戈集》?我年轻时曾经问过舅舅和父亲,舅舅王统照说:"古人有个成语叫'枕戈待旦',戈是古代的兵器,意思是枕着兵器等待天亮,形容时刻警惕敌人,丝毫不能松懈。这些诗是你父亲在抗日游击队中写的,所以叫《枕戈集》"。父亲补充说:"典故出自《晋书·刘琨传》,原文是'吾枕戈待旦,志臬逆虏',臬是射箭的靶子,意思是要时刻警惕,消灭敌人。"舅舅和父亲的这两段话,我印象很深,至今犹记。诗集的名字叫《枕戈集》,本身就充满着一种战争的气氛,萦绕着一种抗战的思绪。它是父亲当时在紧张的战争环境中、所思所想的文字集中表达和爱国爱家精神的情感吐露。诗集共收入诗作四十二首。在内容上,可以分为四类,有思念亲人的诗13篇,有描写战争的诗5篇,有歌咏山水的诗20篇,有抒发感想的诗4篇。在形式上,有短诗也有长诗,有格律诗也有自由诗。但是,不管是什么形式、什么内容的诗,其中都贯穿着抗日救国的精神。

当时父亲身处艰苦战争环境之中,面对着故乡的沦陷,家庭亲人的分离,心情的悲伤和痛苦可想而知。所以思念亲人便成了诗集的重要内容。在42首诗作中,思念亲人的诗就占了13篇之多。诗集中的 《怀次女志芳》、《军次长城岭闻次女志芳噩耗》、《哭次女志芳》、《寄东斋姪》、《孤雁邀寄诸弟》、《除夜梦东斋》、《题记志芳诗后》、等便是这方面的诗篇。这些诗篇感情真挚,情调哀伤。尤其是怀念我二姐志芳的诗写得尤为悲切,令人断肠。《怀次女志芳》一诗中说:

"赤心为报国,

策马即登程。

渐去故乡远,

偏深思女情。

可怜多病躯,

竟尔困孤城。

何日仇虏灭,

与儿话长征。"

父亲所说的次女志芳,就是我的二姐。大姐和二姐都是我臧氏母亲生的,臧氏母亲和大姐都早已去世,所以父亲对二姐特别爱怜。加以当时二姐已结婚,嫁给了郭家,没有随我们去上海,而是留在了潍县,所以父亲对她特别思念。但在思念女儿的同时,也阐述了抗日救国和誓灭仇虏、期待抗战胜利的思想。

《军次长城岭闻女志芳噩耗》一诗中说:

"阵前刁斗连宵急,

马上惊闻恶信来。

尚盼有方医弱病,

谁知一夜萎尘埃。

苕令无母怜儿苦,

漂泊他乡增我哀。

客里逢春心惆怅,

频挥老泪湿苍苔。"

诗中除了悼念我二姐志芳外,还写出了了自己和家庭的不幸遭遇,国难家愁交织在一起,感人肺腑。

1941年3月17日,我的五叔丁稼民逝世。父亲在山区闻讯后十分悲痛,写了《哭五弟稼民》一诗:

"握手危城各奔驰,

生逢离乱古如斯。

三年阔别知何似,

永夜相思不胜悲。

初报残冬频卧病,

忽闻连理坠琼枝。

碉楼独倚对明月,

断雁一声泪双垂。"

在战争中,父亲独自一人立在碉堡的前面,望着明月,想起了五叔稼民,悲从中来,老泪纵横而下。

描写战争和哀悼将士是诗集的另一个主要内容。父亲从潍县转移到诸城,从诸城又转移到安邱,跟随游击部队进行抗日战争。他亲眼看到了战争的场面和日寇的残忍。他怀着对抗日将士的无限崇敬和对敌人的仇恨,写下了这方面的一些诗篇。例如《纪实周家官庄之战追悼凌小帆同志》这首长诗中、有以下几段:

"狂风暗白日,急雪飞中霄。

志士卫国土,执戈达崇朝。

闻警遇强寇,壮怀无丑么。

枪火如雷电,喊声干云霄。

恶寇来如蚁,冒死入村门。

酣战日方午,肉搏至黄昏。

巷窄枪难施,刀劈复手扪。

寒光落酋项,犹如宰鸡豚。

髑髅随地滚,血殷草木根。"

"战罢冻云开,遗尸如山积。

歼敌百数十,我亦伤过百。

小帆凌将军,伤重惊魂魄。

良医叹束手,裹尸用马革。

英勇世罕比,功绩战方策。

飒飒西风吹,送君归窀穸。"

这种描写战斗场面的诗篇写的慷慨激昂、血雨腥风,读起来震人心弦、如在眼前。但诗集中也有悲壮慷慨、激人奋进的诗篇。例如《塞上曲》一诗中写道:

"葡萄酒暖剑光寒,

饮罢辕门试玉鞍。

闻道中军传号令,

今宵主帅破楼兰。"

在《枕戈集》中,描写山水的诗篇有20篇之多。在戎马倥惚的战争期间,除了思念亲人和从事战斗之外,父亲对转战山区所经过的山水、草木也充满着亲切、喜爱之情,用诗情画意、描绘了祖国大地的景光。例如在长诗《雪后重游五莲》中有以下诗句:

"军事倥偬际,偷闲拽仗来。

烟峦似相识,涧壑费疑猜。

扑月奇峰秀,仙莲冒雪开。

为怜山水开,拂袖坐平台。

钟声何处起,古寺出林端。

塔影连云海,松涛起幕寒。"

6、父亲的历史污点及结局

1938年底,国民党鲁苏战区成立,原东北军爱国将领于学忠被任命为战区总司令 ,开辟了鲁中南抗日根据地。厉文礼投奔了于学忠,于学忠任命他为鲁苏战区挺进第二纵队司令,父亲担任政训处副主任。

1943年春节过后,日军第十二军司令官土桥一茨纠集独立混成第五旅团、第六旅团及独立混混合旅,共计两万多人,对鲁苏战区主力部队五十一军及其主力113师所在地、安丘城顶山一带,展开"拉网式合围"大扫荡。

2月20日(正月十六)凌晨,数万日军由已经投降日军的吴化文部引路,气势汹汹,从四面八方扑向城顶山。厉文礼的挺进第二纵队负责坚守北部外围防线,死伤惨重,被迫南撤。敌人紧追不舍,包围圈渐趋缩小,兵锋直逼城顶山。战斗激烈,我军伤亡惨重,且被俘者较多。113师师长韩子乾和挺进第二纵队司令厉文礼等被俘,父亲和挺进第二纵队司令部的部分工作人员也同时被俘。

厉文礼被俘后,答应其部队接受日寇的改编,投降了日本。但是日寇对厉文礼的投降,并不放心,于是利用厉文礼在战争中患了重感冒、需要治疗的机会,派日本军医给厉文礼打了一针,造成了严重的半身不遂,右肢全部瘫痪,失去了行动的自由。

1943年3月10日,厉文礼在横田的监督下,在夏坡宣布正式投降日寇,并发表宣言要与日寇共同反共。签字以后,厉文礼回到潍城,到七八月间接受日寇内田旅团、授予的"鲁东和平建国军"司令头衔,副司令是申集安。司令部设在夏坡,日常工作由参谋长孙荣第负责处理。厉文礼本人则常驻潍城,由父亲安排住在"丁四宅"中。在西门里大街张宅厅房院设立办事处,委派父亲担任办事处主任,中校军衔,负责筹款和对外联络工作。父亲在这个伪职上大约度过了将近两年的时间。这是父亲历史上耻辱的一页。

1943年父亲投降日寇后,我又随母亲返回了潍县。在潍县火车站,父亲亲自前来迎接我们。我已经不认识他了,他已没有了当年青春焕发神采,五十几岁,已经满头白发,几乎变成了一个老翁。我们返潍后,离散了五、六年的家人又聚集在一起了,当时拍摄了一个全家福照片,这也是保留下来的唯一一张全家福照片。本来全家聚集应是高兴的事情,但是在这个照片中,父亲神情苍老,目光茫然,全无笑容,其内心痛苦可见一般。父亲白天到"办事处"办公,晚上一般都在家里,几乎每晚都在画国画,但这几年中他不再写生,不再创作,几乎都在临摹。至于他的心情如何?脑子里想些什么?他和我们也不说。他既不发脾气,也很少有笑容,面部严肃,在家里他是家长,一向有权威,无人敢问。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集团为了与共产党夺取胜利果实,大量启用已投降日军的原国民党军队、作为先遣军,并下令让日军向其先遣军投降。厉文礼被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委任为安(丘)、高(密)、昌(乐)、潍(县)先遣军司令。令其维持地方治安,并接受日军投降,收缴日军武器。这时厉文礼把他的司令部设在潍县城,指挥部设在安丘西关。在潍县设立联络处,任命父亲为联络处主任,负责联络国民党政府的各部门,和接待国民党政府经过潍县的官员和有关人士。

抗日战争胜利后,于学忠已离开山东。蒋介石委任了王耀武为第二绥靖司令官,兼任国民党山东省党政军统一指挥部主任、山东省政府主席、全省保安司令、山东军管区司令。王耀武于1945年11月,以蒋介石的名义调任厉文礼为国民党山东省政府顾问,撤销了厉文礼先遣军司令的职务。任命张天佐为山东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兼第八区保安司令、第一师师长,负责接管和收编厉文礼所属的部队。张天佐为了稳住厉文礼的部队,任命了厉文礼部的原副司令申集安为第八区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对厉文礼部下的其他官员也都做了安排。张天佐也找父亲谈过话,要求父亲继续工作,负责联络各界和筹集粮饷的事情。父亲以抗战已经胜利、自己不想再在军界任职为理由,婉言谢绝了张天佐的邀请,这也就得罪了张天佐。

张天佐上任后,苦于军饷没有来源。他于1946年秋、以请去司令部议事为由,将父亲传去,秘密拘捕,勒令缴纳法币两亿元补充军用。理由是父亲当过汉奸,家中土地八年未向国民党政府缴纳粮饷。如不缴纳则以汉奸治罪。实际上在战乱时期,土地根本收不了多少租子,而且一部分已供给厉文礼的部队做了军饷。两亿元数量很大,一时根本无法凑齐。当时虽有田产两万市亩,但因国内战争爆发,已无人购买。变卖部分房产仍不足半数,乃以10%计月息的高息借到黄金二百两,凑足两亿元,送交张天佐。是年冬,张天佐又一次将父亲拘捕,强令父亲为其全部官兵每人发一套军装和一双军鞋,否则就追究父亲的所谓"陷害国民党员"罪,这完全是一个无中生有的罪名。当时因金融危机,通货膨胀,物价一日数变,黄金价格更是扶摇直上。借取的黄金,每月需付息黄金20余两。所借本金加高息,实在无力偿还,致使债台高筑,终日烦扰不能自解,遂生厌世之心。于1946年12月30日,即农历腊月初八,在书房中,用白兰地酒加鸦片二两,一起服食,自杀而死。

父亲死后留有四言绝命诗一首:

"如此世界,何足留恋。

五十九岁,不为少年。

吾乃达观,并非短见。

一生过程,化为云烟。"

并留有遗言一纸,其中书有:

"九年前的今天,是为了国家民族生存。

九年后的今天,是为了个人精神摆脱。"

实际上父亲为了寻求"个人精神摆脱",已经做了较长时间的准备。他天天晚上都在画画,并将所画的山水画装订成册,死后遗留给每个子女一册,一册约有二十幅画,画册上写有"某某留念",并有亲笔签名。另外还专门画了一幅国画,送给厉文礼"留念"。但家人对此都没有察觉。

父亲自杀后,潍县、青岛、济南各报纸均刊登了"潍县名绅丁叔言厌世自杀"的新闻,胶东解放区的大众日报也报道了父亲自杀的消息。潍县的《统一日报》还刊登了他的绝命诗,并配发了评论。青岛《军民日报》还发表了徐行的五言绝句诗一首:

"人发胜利财,君负胜利债;

良田空千亩,徒贻子孙害。"

当时担任潍县县长的国民党第八军副参谋长杨绪钊,也发表了他的悼念诗。诗曰:

"自我来潍县,治军整一年。

从无杯酒欢,亦无文字缘。

何以闻君死,我心惊如煎。

只为正义感,迫我是自然。

君年五十九,白发早满头。

良田空千亩,还有百丈楼。

人发国难财,君负胜利债。

可怜身死日,惨局竟难收。

积金置田园,徒遗儿女累。

我欲乘长风,俯视太平洋。"

我的表叔,即父亲的表弟傅斯年、当时担任南京国民政府参政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发来电报进行吊唁,并致电县长杨绪钊要求彻查父亲自杀的原因。

舅舅王统照闻讯后,十分悲痛,立即赴潍,协助母亲处理后事,并对我们进行抚慰。他写了一篇文章表示哀悼:"潍邑丁叔言先生自胜利后难纳地方公费,负债累累,周转无术,又向重信誉,不肯自逸,遂于上岁新历除夕服毒自杀,一时潍邑与青、济各报俱有登载,虽详略不同,然已'望六'老人,抗战六、七载,不死于日兵若干次'扫荡''包围'之中,竟于胜利后年余,入不敷出,债累无方、以是殉身!此诚中国当前之社会问题。"舅舅又在《山东新报·文学周报》上、发表了他在父亲抗日战争时期所画的山水画上的题画诗六首。他在诗前的小序上写道:丁叔言先生一生"兴学、立教,尽瘁地方公益,热诚爱国,旁及诗画俱有成绩。其私德之清严尤非一般人所能及。后日当有评传,兹不赘述。我于叔言先生以至戚而兼良友,三十五年,情谊笃厚,素重其人。不意如此结果!中心哀悼,精神恍惚,逢此百罹!今将一二年前题画册旧诗录出,暂作纪念。"

父亲逝世后,家人在"丁四宅"开设了灵堂,灵堂中放满了亲朋好友送来的花圈和挽联。我印象最深的一幅挽联,是我堂兄丁士颐的一幅挽联,内容是:"十八代骨肉团圆伯父如登极乐园;二十分利息积累侄儿直到饥荒山。"父亲自杀身亡后,引起了人们对张天佐的不满,同时也引起了山东省国民党上层人物的重视。王耀武亲自到潍县走进了父亲的灵堂、进行追悼,并致悼词,我记得他的悼词非常简短,他说:"丁叔言先生是潍县的著名士绅,急公好义,为民办学,于国画、诗词方面也多所建树,并曾支援和参加抗日,有过贡献。不幸发生此等事故,使人深为遗憾。愿先生在天之灵、安然长眠。"

父亲死后家人、亲朋、潍县士绅为他举行了一个隆重的殡葬仪式,出殡的那一天,殡葬车马路过东门大街,大街上站满了观看的人群,有数百人跟随殡葬车,送出了东门,还有百余人一直跟随送到墓地。

父亲的遗作有:《傅戈庄盐店被焚记实》、《张士保先生评传》、《孟浩然年谱》、《考察日记》、《游五莲山记》、《崂山游记》、《潍县半月围城记》、《养静轩诗草》、《枕戈集》、《五十年之回顾》等。

(潍坊市电视台记者前来采访,说明潍坊电视台准备做一个关于我父亲一生的专题节目,我为此写了一个提纲,就是上文。但是录像时、没有完全照这个提纲讲述,特此说明。)

丁永志写于魅力之城,2015-10-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