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首要途径,语言不通往往会造成诸多不便,而这种不便在中国尤其明显。因为中国幅员辽阔,每个地区有每个地区的方言,所以当五湖四海的中国人齐聚一堂,语言就成为了人们沟通的阻碍。这种尴尬的状况并不仅仅存在于当代,在古代也曾不断出现同样的状况。

譬如清末著名的学者梁启超先生,少年时就因为只会说广东话,与皇帝无法沟通,所以仕途受阻。而在唐代还因为方言的问题出现了一首小诗,那就是鼎鼎大名的才女宋若莘写的《嘲陆畅》。

唐朝隐喻最深的一首诗(唐朝才女的一首诗)(1)

▲广东

首先来介绍一下宋若莘。她是唐朝著名的才女,不仅擅长写作,在教育方面也颇有建树。她的四个妹妹就是在其教育下茁壮成长起来的,就如《新唐书》中记载的那样:

若莘诲诸妹如严师,著《女论语》十篇

在宋若莘的努力下,宋氏五姐妹终于得到了当时社会的认可。唐贞元年间,在昭义节度使李抱真的举荐下,唐德宗将宋若莘等五人召入宫中,考试合格后,任命宋若莘尚宫这个职位。此后在皇宫里,所有人都敬佩五姐妹的学问,称她们为学士。

唐朝隐喻最深的一首诗(唐朝才女的一首诗)(2)

▲皇宫

介绍完本诗的作者,再来谈一谈诗歌标题中的陆畅。陆畅和宋若莘是同时代的人。他是姑苏人士,年轻的时候居住在四川。曾凭借一首《蜀道易》获得了节度使韦皋的重用,就如《新唐书》所言:

李白为《蜀道难》篇以斥严武,畅更为《蜀道易》以美皋焉

在韦皋死后,陆畅入京考试,在元和元年考上进士,步入仕途。但因为乡音难改而受到当时人们的讥笑。宋若莘的这首《嘲陆畅》正是在此时创作的。

唐朝隐喻最深的一首诗(唐朝才女的一首诗)(3)

▲蜀道

十二层楼倚翠空,凤鸾相对立梧桐。

双成走报监门卫,莫使吴歈入汉宫。

因为陆畅考中进士后,需要进皇宫谢恩,等待分配。所以诗人抓住陆畅入宫必须与皇帝进行语言交流这一事实,用轻松诙谐的文字,说明了掌握普通话的重要性。

诗开头直接描写皇宫的威严和壮丽,借此来暗示这次面试的重要性。巍峨的宫殿直入云端,与碧空相互依靠在一起;宫殿前的梧桐树相对而立,仿佛听到凤凰在上面欢快地歌唱。诗人利用凤凰善于唱歌的特点,把它安置皇宫前,与即将入宫,因口音难以沟通的陆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唐朝隐喻最深的一首诗(唐朝才女的一首诗)(4)

在第三句诗之中有两个名词需要先解释一下,其一是“双成”,本意指王母身边掌管蟠桃的仙女董双成,此处则是指皇帝身旁的近臣。

其二是“监门卫”,根据《新唐书》的记载,它是唐朝的十六卫之一,其主要职责是检查所有出入皇宫的人,即

掌诸门禁卫及门籍

皇帝的近臣急忙来找门卫,传达的自然是皇帝的命令,而门卫的职责范围,也就限定了这条命令的内容。诗人借助两个职位,既说明了命令的来源,又暗示了命令的内容,顺利引出下一句诗。

唐朝隐喻最深的一首诗(唐朝才女的一首诗)(5)

“吴歈”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屈原的《招魂》,原意是指春秋时吴国的歌谣,而这里则是指姑苏地区的方言,进而代指陆畅这个人。不要让满口吴地方言的人进入皇宫。这句诗并不是嘲讽,而是一种无奈。

因为方言的局限性,注定了陆畅即使进入皇宫,也无法与皇帝及大臣们进行良好的沟通。来了也没有用,又何必白跑一趟呢?看来陆畅的遭遇和梁启超倒是有相同之处。

唐朝隐喻最深的一首诗(唐朝才女的一首诗)(6)

静阅闲话

纵观全诗,没有任何讥讽嘲笑的言词,但却把相见不如不见,见面反添尴尬的内在含义表达出来。

诗的题目是《嘲陆畅》,但诗歌里并没有让陆畅登场,而是通过一道“莫使吴歈入汉宫”命令作为结尾,即完整地表达出诗人的本意,又避免了对他人的直接批评,使诗歌含蓄婉转又寓意深远。

参考资料《全唐诗》《楚辞》《新唐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