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代丽丽

第五届北京南海子文化云论坛暨颐和园研究院第三届学术研讨会于11月12日在颐和园颐和讲堂开幕,邀请多位文化、历史、建筑、园林生态等领域的嘉宾和专家学者向广大观众讲述北京皇家苑囿的历史文化,品读营造之道,解析区域文化建设思路框架,是传播大兴文化的创新探索和尝试。

入住紫禁城的十位清朝皇帝(清朝皇帝在紫禁城外如何办公)(1)

此次学术研讨会以“居园理政古苑囿 风生水起新国门”为主题,首次走进“三山五园”之颐和园。南海子与颐和园一个在京南,一个在京西北,二者有何关联?原来,它们分别是清代早期和晚期的居园理政中心。此次活动就是以溯源南海子居园理政的历史轴线,展现南海子文化遗存的当代价值为目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原副馆长李国荣、颐和园党委副书记秦雷、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刘文鹏为广大观众讲述了清朝居园理政模式由京南向西北转移的历史,解读皇帝在紫禁城外理政的脉络。

依托山水交融的地理环境,清代营建了众多人工山水与自然山水浑然一体的皇家园林,颐和园与南海子就是其中的代表。而北京地处渔猎文明、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汇地带,辽代以来多民族文化再次相互碰撞、融合,对南海子、颐和园的营建产生了重要影响。南海子和颐和园都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休戚与共的见证。南海子是少数民族首领向中央集权统治者多次朝觐的场所,还是清朝皇帝处理少数民族政务的特殊场所。清代的颐和园则承担着政治、军事、民族、外交等多元历史功能。

专家介绍,历史上南海子规模庞大,建筑布局疏朗有致,湿地生态功能突出,是维系北京城市生态安全的屏障。颐和园作为北京城的水利枢纽,在古代北京城市供水与城市营建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南海子、颐和园呈现了明清时期园林空间峰回路转、景观多变的营建特色。

入住紫禁城的十位清朝皇帝(清朝皇帝在紫禁城外如何办公)(2)

论坛上发布了《南海子历史档案整理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通过收集整理内阁全宗题本、军机处全宗满汉文档案和宫中档朱批奏折、内务府奏销档、内务府全宗等相关历史档案中关于南海子研究的内容,为南海子研究提供了丰富而全面的史料价值。

另有两项成果也在此次论坛上发布。一项是编纂形成的《㶟水汤汤,凤河泱泱——图像南海子》,以图像形式展示南海子历史风貌与功能,讲述南海子的历史文化故事,推动南海子文化传播与发展。另外一项是《南海子营房图档研究》成果,该研究系统考证了国家图书馆藏45件南海子营房样式雷图档的绘制时间、组群布局及单体设计特征,厘清了晚清驻扎在南苑神机营的军种变革,为后续营房的虚拟复原与展示奠定了坚实基础。

入住紫禁城的十位清朝皇帝(清朝皇帝在紫禁城外如何办公)(3)

近年来,大兴区持续与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倾力合作,汇集高端智库资源、深入规划研究课题、大力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形成了以南海子文化为代表的丰富研究成果,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南海子文化这张“大兴文化金名片”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社会的广泛认知和媒体的广泛传播。

此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大学、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市文物局、大兴区人民政府和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联合举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