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70后”,我经常听到有人感慨:现在的孩子可怜,虽然物质条件好了,可整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哪像我们的童年,虽然物质贫乏,可是充满快乐。

对此,我有同感,现在的中小学生过的日子形同苦役犯:每天背不完的书,做不完的题,写不完的家庭作业,上不完的补习班。

有学校老师喊出这样的的口号:只要没学死,就往死里学。

家长无奈:不这么学,就要输在起跑线上。

我的看法是:教育已经成为一种体制绑架,它由三道绳索组成:培养人才、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高考制度。对此,我无力改变,只想怯怯地说一声:人是多样化的,不是只有一种模式能出人才。

我可以举出很多成功者的例子。今天就先举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大神”之一牛顿的例子,来看看。


牛顿清奇脑回路(牛顿曾是问题少年)(1)

晋代有个人叫李密,他要婉拒晋武帝的征招,就写了一份极陈自己身世之苦的奏章,叫《陈情表》。其中有这么一句,“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意思是说,自己出生才六个月,父亲就没了。四岁时,舅舅强迫母亲改嫁,自己成了孤儿。这真是够可怜的。

牛顿幼时堪与李密比惨,甚至其惨有过之而无不及。

首先,牛顿他出生前三个月,父亲便去世了,所以他从未见过父亲。在这一点上,他比李密更不幸。

其次,牛顿是个早产儿。李密没提过自己早产不早产的事,估计是足月出生的,在这一点上也要比牛顿幸运。

牛顿清奇脑回路(牛顿曾是问题少年)(2)

牛顿出生地

牛顿于1643年1月4日诞生在英国林肯郡的伍尔索普。他出生时十分瘦小,据说只有3磅重,四舍五入之后是1.36千克。用他母亲的话说,“可以装进一夸脱马克杯中”。在今日,早产儿可以送入早产儿危重症病房,进行专门护理,那时肯定没有。其时的情景,很令人担心他能否活下来。幸运的是,他活了下来。人类也因而幸运地“捡”到了一位改变历史的伟大科学家。

再次,牛顿三岁时,母亲也改嫁了。按东西方纪年的不同,其三岁可能相当于中国古人虚岁四岁。因此,二人失母怙的年龄大致相同。不同的是,牛顿的母亲不是被人“夺志”,而是自己想再嫁人,就嫁了。问题是,再嫁后,继父不喜欢他,禁止与他同住,于是,像李密一样,牛顿在母亲改嫁后,也被抛弃,去跟奶奶生活了。但是,李密的母亲是被迫的,而牛顿的母亲是主动的。因此,牛顿比李密就更不幸。

此事造成的影响是,牛顿由此对母亲和继父怀恨在心。他曾经恨恨地写下这样的句子:“威胁我的继父与生母,要把他们连同房子一起烧掉。”

不但要做杀人犯,还要做纵火犯。可见其时其心理已在走向“阴暗”。

由于历史资料贫乏,我们现在只能据此猜测:可能童年的不幸遭遇使牛顿内心埋下了对世人仇恨的种子,后来形成了他睚眦必报、冷漠孤僻、专横暴虐的性格。这一性格在他后来与同事的恶劣关系中表现不一。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牛顿的经历是典型的问题家庭出问题少年。

牛顿上学后,学习成绩一般。因家贫,中途还一度辍学。

牛顿成为失学儿童,并非自愿,是母亲不想让他上学了,让他回家帮助操持家务,像打理农庄、上街出售田产什么的。

这再度证明,牛顿妈是不折不扣的坑娃妈。

据说,牛顿极力逃避家务事,总是偷偷让佣人代劳,自己悄悄躲到一边看书。此事为舅父发现,告于其母,遂送其返校读书。

牛顿不同于一般死读书的书呆子,据说他上学时就制作过一架水钟放在教室里计时,在小伙伴中颇引起了轰动。他还制作过一个风磨。

在大学时,他就开始思考光学、力学方面的知识。可见,人想大成,便不可拘囿于学校教的那些习以为常的知识,非得有“好高骛远”的精神不可。

我们永远无法预见一位伟人,一位改变世界走向的人,会诞生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地位卑微的人家,艰苦备尝的环境,或许能磨砺出一代奇才。所以,处困苦者不可妄自菲薄、自甘堕落;得一时之富贵者,也不必以势骄人,还是积点善、行点德,谦逊自抑一些的好。国人喜欢夸谈寒窑出将相光耀门楣,其实狭隘。那些将相总不过是乱世枭雄,一将功成万骨枯,是踏着别人的血成功的。真正的伟人是为全人类的进步作出伟大贡献的人。即使我们现在已经很有钱了,这种胸怀和期许,仍然贫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