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冬雨怼脸(母里母气的宁静)(1)

无论男女,我们都想让自己变得更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遇言姐

《浪姐》中,宁静感慨这节目能改变人

张雨绮问她,是不是觉得自己变温柔了。

宁静说自己变“母”了,“母里母气”,动不动就掉眼泪

周冬雨怼脸(母里母气的宁静)(2)

▲字幕把“母里母气”改成了“温温柔柔”

播出时,节目组替换了“母”字,把字幕改成了“温柔”

为啥要改?因为用词不当。

我们说母亲、母爱、母性,但不会说一个女性很母,一个男性很公,这是骂人呢。

即便宁静是自嘲,在公众面前这样说话,也是不大合适的。

毕竟,作为公开发言,始终存在观感上给观众怎样引导的问题。

网上做调查,大家的反应也是觉得“母”这种形容很刺耳。

周冬雨怼脸(母里母气的宁静)(3)

▲不能拿着粗俗当畅快啊

有人说“母”是宁静老家的方言。

但是贵州的小伙伴说了,当地用“母”字来讽刺阴柔的男孩子, “好母哦”、“母兮兮”,是透着嫌弃的

而且,宁静在访谈中也几次提到,自己“母”起来的时候很做作、很恶心

所以,“母”这个词,在宁静的语境中应该算不上褒义。

周冬雨怼脸(母里母气的宁静)(4)

还有啊,宁静说,姐姐们跳舞“很母”,自己要跳得雄性一些才好突围

她的意思我理解,是要寻求差异化。

但一定要用“母”这个字来表达吗?

周冬雨怼脸(母里母气的宁静)(5)

如果宁静这样说——

“姐姐们跳舞很妩媚,我想跳得有力一些,这样大家才看得到我。”

是不是更合适些?

还有之前她说《浪姐》让自己变“母”了。

如果宁静这样说——

“我原来是比较刚硬的女性, 参加这个节目后变柔软了。”

是不是更合适些?

为什么非要说“母”呢?

将柔软感性形容为母,一再对“很母”表示抵触, 是不是不自知的性别歧视?

周冬雨怼脸(母里母气的宁静)(6)

《浪姐》改掉的不仅仅是宁静的字幕,还有沈梦辰的。

在节目中,沈梦辰吐槽李斯丹妮不吃肉也不喝酒真的“好娘”

周冬雨怼脸(母里母气的宁静)(7)

当宁静苦笑着说自己变“母”之后,沈梦辰接话:“静姐,你再母也母不过李斯丹妮。”

遇言姐说,不吃肉不喝酒跟“娘”有半毛钱的关系吗

周冬雨怼脸(母里母气的宁静)(8)

除此之外,沈梦辰还在微博上吐槽自己没有李斯丹妮“娘”

真不知道这姑娘是咋想的,身为公众人物,说话张口就来,不先过过脑子的吗?

周冬雨怼脸(母里母气的宁静)(9)

这些含有性别刻板印象的词汇,应该是忌讳在公共场合使用的,更何况是其实代表姐姐们打破年龄的偏见,无论是30岁、40岁,还是50岁都可以乘风破浪地美下去的《浪姐》。

怎么年龄偏见刚打破,又变得性别刻板印象了,这与节目的宗旨不符吧?

周冬雨怼脸(母里母气的宁静)(10)

周冬雨怼脸(母里母气的宁静)(11)

娘低级、爷高级?

遇言姐觉得如今的风气好生奇怪。

娘=低级、爷=高级

自从范爷闯出了一条路,女明星一个个忙不迭往“爷”、“叔”、“哥”、“攻”上靠,男性称呼都不够用了。

仿佛本身的女性质地是什么低级的事情,男性化路线才能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遇言姐也是觉得匪夷所思、不得其解。

这到底是女性的进步,还是女性的矮化啊?

周冬雨怼脸(母里母气的宁静)(12)

周冬雨《小小的追球》中体验了几把极地射击。

上膛开枪时,周冬雨被后座力弹开了。

当时,她直呼:“我太娘了,对不起。”

周冬雨怼脸(母里母气的宁静)(13)

遇言姐说,新手没经验,跟“娘”有什么关系

没做好就说没做好,干嘛要这样形容,为什么要把弱跟“娘”联系在一起呢?

周冬雨工作室的微博上,一口一个“冬叔”叫得飞起;

又说,周冬雨在生活中的性格大大咧咧,有男孩子的气质

周冬雨怼脸(母里母气的宁静)(14)

周冬雨怼脸(母里母气的宁静)(15)

▲这条标题写得,也是看晕我了,又叔又娘是几个意思?

有意思的是,周冬雨是维密的大中华地区代言人

她的口号是:打破传统意义上的性感,感受性感魅力的多样化

意思是,性感可以不是丰胸翘臀大长腿,性感的女孩可以是小巧精怪的

周冬雨怼脸(母里母气的宁静)(16)

既然承认女性品质的多元化,为什么又要把“娘”=软弱、把“叔”=爽快,制造两性二元论呢?

身为女性,就那么看不上自己的性别吗?

周冬雨怼脸(母里母气的宁静)(17)

孟美岐说话则更是令人无语。

谈起火箭少女团内的相处,孟美岐说——

“大家觉得女生之间,肯定会有勾心斗角,这样那样闹不和之类的。但是真的就是,他们不知道我们是十一个男生吗?”

这句话说得也是,不知踩了几个雷。

遇言姐也不给孟美岐扣大帽子了,我其实非常非常喜欢这个姑娘,但是这么说话真的有点儿瞧不起自己的性别啊。

周冬雨怼脸(母里母气的宁静)(18)

还有万茜也是。

黄晓明问她为什么微博上挺她的男演员那么多,万茜回答,可能因为自己性格像男生

遇言姐想了半天也想不明白这里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为什么酷女孩就是像男生,女孩子也可以是酷酷的呀;

而且,男性欣赏酷女孩,肯定不是因为女孩“像男生”啊。

周冬雨怼脸(母里母气的宁静)(19)

周冬雨说自己的性格像男生,女孩子会想嫁,万茜说自己的性格像男生,男演员才力挺。

合着性格像男生才是王道?像女生就是宁静说的“很母”?

问题是两性性格有明确的区分吗?

男性就一定豪爽大度善抱团?女性就一定拘谨小气爱计较?

这不就是性别刻板印象吗?

周冬雨怼脸(母里母气的宁静)(20)

为什么汉子就是褒义,为什么娘炮就是贬义?

男性女性化=自甘堕落?女性男性化=自立自强?

连女孩子们自己都在不经意地贬损女性,以立各种“爷”、“叔”、“哥”的人设为荣。

搞啥么?

周冬雨怼脸(母里母气的宁静)(21)

周冬雨怼脸(母里母气的宁静)(22)

两性形象不需要被固化

既然女性自己都对“娘气”退避三舍,舆论对“娘炮”的男性就更加恶毒了。

吴青峰多次表明拒绝被称作“峰姐”小S在金曲奖上还非要这样称呼他。

周冬雨怼脸(母里母气的宁静)(23)

诸多媒体一致批评小S开平权的倒车

两性的形象都不需要被固定,阴柔的男性不应该成为笑点。

后来,小S和蔡康永po文道歉。

吴青峰则是发长文表示:

朋友间私下里开玩笑没关系,但在公众场合,这样表达可能会造成不好的影响,请大家避免用性别气质取笑别人。

关于“娘”字被污名化的问题,吴青峰有段话得的特别好——

我没有介意别人说我娘,但我不太理解这件事情。我不懂为什么,娘会变成一个负义的词。女性不好吗?

周冬雨怼脸(母里母气的宁静)(24)

然而依然有公共人物反其道而行之。

吴京在宣传《战狼》系列时,一再表示,希望中国多点爷们、少点娘炮

他说有次在路上遇到几个“娘炮”,当时自己心情不好,加上又喝了点酒,于是对那几个男生大吼了一声——“滚!”

周冬雨怼脸(母里母气的宁静)(25)

▲吴京学路遇的“娘炮”

然后,吴京又捏着嗓子模仿对方的反应:“哟,怎么这样啊?”

周冬雨怼脸(母里母气的宁静)(26)

后来华少问如果吴京的儿子长大后是娘炮怎么办?

吴京一秒作答:“大嘴巴抽他。”

又说按照他们家的规矩,男孩6岁之后必须学武

周冬雨怼脸(母里母气的宁静)(27)

华少这个问题问得不合适,吴京的回答更是令人不适。

建议吴京看一下电影《舞出我天地》,他跟里边那个小男孩的爸爸好像。

周冬雨怼脸(母里母气的宁静)(28)

▲《舞出我天地》中,父亲叫儿子去学拳击,儿子却在偷学芭蕾,父亲得知儿子的行为之后非常生气

所谓“娘”的定义是什么呢?

软弱、做作、矫情、磨叽……

然而,这些不良品行与性别无关,并非女性基因独有。

相反的,勇敢、独立、积极、征服……这些优秀品质也不是男性的专利

前阵子,老干妈和腾讯闹乌龙的时候,豆瓣上还有帖子说——

“老干妈直接报警,这事做得挺男人。”

也是把大家都看乐了。

周冬雨怼脸(母里母气的宁静)(29)

老干妈,挺男人,说啥呢这是?我都看笑了——智商呢?

男人就当机立断?女人就犹豫不决?女生已经生存不易了,还要加深性别偏见吗?

周冬雨怼脸(母里母气的宁静)(30)

周冬雨怼脸(母里母气的宁静)(31)

豪爽和能干不是男性独有的专利

说到“娘”这个事儿,遇言姐想起来一则感人至深的Always卫生棉公益广告

在片中,导演找了几个素人姑娘、小伙,让他们做这样几个动作——

“像女孩一样奔跑”、“像女孩一样搏击”、“像女孩一样投掷”。

这几个人于是做出了矫揉忸怩的动作,夹胳膊夹腿地跑、猫抓一样地打架、漫不经心地甩手,甚至一度被自己浮夸的演技笑场。

周冬雨怼脸(母里母气的宁静)(32)

周冬雨怼脸(母里母气的宁静)(33)

周冬雨怼脸(母里母气的宁静)(34)

大家普遍将“娘”默认为一种贬义、一种羞辱。

之后,轮到几位年纪更小的女孩上场时,画风变了。

当导演说“像女孩一样跑步”时,小女孩的反应是这样的——

周冬雨怼脸(母里母气的宁静)(35)

当导演说“像女孩一样搏击”时,小女孩的反应是这样的——

周冬雨怼脸(母里母气的宁静)(36)

当导演说“像女孩一样投掷”时,小女孩的反应是这样的——

周冬雨怼脸(母里母气的宁静)(37)

导演问小女孩:“当我说像女孩一样奔跑的时候,你觉得这是什么意思?”小女孩眨着大眼睛回答:“意思是使劲儿跑。”

看到这,遇言姐也是热泪盈眶。

女孩可以婀娜多姿,女孩可以铁血方刚,我们的每一种态度,都可以“像女孩一样”,因为我们本就是女孩。

我们无需依靠“爷”、“叔”、“哥”、“公子”、“汉子”这些男性人设来标榜自己的豁达气质,因为豪爽和能干不是男性独有的专利。

周冬雨怼脸(母里母气的宁静)(38)

在一个平等、多元的社会中,“like a girl”或是“like a boy”本身就是伪命题。

无论男女,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我们不应当用一个固定的模子去塑造男人、塑造女人

《浪姐》这档综艺,本主张打破认知上的框框,提倡多元化的包容与欣赏,但是有时候,又莫名其妙地觉得,嘉宾对女性并不友好,虽然大家也都是女性。

遇言姐说,厌女、男权、性别刻板印象,无论男女都应摆脱这些陋习

今天《第一财经》发布了一篇著名作家刘瑜的文章——《这个世界缺的是温和而意志坚定的人》

无论男女,我们都想让自己变得更好、让这个世界更好。

以及,拜托艺人的经纪公司,能不能把人设捋顺了,别一边吃着女权的红利,一边变相传播男权思想

好吗?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