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阅读更精彩:

满清入主中原的关键时刻——1635年那次翻天改革的皇太极

满清入主中原的关键时刻——1643年那场会议的多尔衮

满清入主中原的关键时刻——顺治帝四次恭迎的背后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时年42岁的努尔哈赤去北京第八次向明朝朝贡。目睹北京城的盛况,紫禁城的威严,那是他一辈子都仰之弥高的圣地。

虽然,他已征服海西女真。

但对于打过瓦剌,平过宁王,踩过日本的明王朝而言,连小混混都算不上。

老努内心愤愤不平,但表面上装孙子还是很能装的。见到礼部各位大人都是点头哈腰加下跪的。

在明帝国进贡是有赚头的,中华向来讲究厚往而薄来。

这一次,万历帝赏了他五百匹丝绸,二百斤茶叶,五十套漆器,足足拉了十几车。

努尔哈赤的厉害之处(火器与骑兵的十年生死较量)(1)

紫禁城

顺从的智慧

最初的老努,只是觉得身负家仇国恨,要报仇。报着报着就成了一方小混混。当时在满州野蛮混乱的局势下要存活并复仇,其实是非常艰难的。

所以,努尔哈赤在原始部落里信奉的“胜者为王”人生信条。

在他东征西讨的部落战争中,老努此时逐渐成为满州的黑帮老大了。

明帝国一直是以夷制夷的办法来对付关外的北方部落,帝国也觉得这办法好用。

1593年,打乌拉部,明帝国就对努尔哈赤说你别过份了。努尔哈赤马上低头哈腰,好的,就把乌拉部布占泰给送回来了。

1613年,努尔哈赤攻击叶赫部时,明帝国又警告,别太过份了,努尔哈赤又恨恨说,好的,我回家了。

1615年初,努尔哈赤再击叶赫部,明帝国又来了,别太太过份了,努尔哈赤又咬着牙关说,我一定偃旗息鼓!

懂得认怂的黑老大是可怕的。

老努要博一把

这一年努尔哈赤56岁,也变成了老努了。

这段时间,他主要做了两件事。

第一,创立了八旗制度:

努尔哈赤把金朝时的猛安谋克制进行了改进。设立了八旗制,军民一体,使他的军队可以拼命撕杀,用不断的战果激励各旗的旗主,现在这个称部门激励机制到位。

第二,创建满州文字,让他和他的后代能够通过交流汉文典籍,明晓治乱兴衰之道。

三十多年的拼杀,终于拼出了一块自已的地盘,有了自已的骁勇军队与臣子、百姓。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黑帮老大不能长久,毕竟是要从良的。

到了1615年时,老努第三次向大明装孙子时,他已发现,大明你不过就是个头大,装什么蒜来着。

别看着我这边被三面围着。

西边叶赫部,如果不是你大明拦着,我早把他给打趴下了。

东边的这个朝鲜,看起来有那么大个,其实不过是个纸老虎,东瀛小国日本一年不到的时间,就被打得哭爹喊娘的找明朝爸爸。

那朝鲜宣祖大王说的那个话肉麻的啊:“我与倭寇皆子也,倭寇逆子也,朝鲜孝子耳”

你大明打个倭寇都那么费劲。打了八年。如果不是丰臣秀吉死了,倭寇才和你议和,要不,那场仗还说不定谁输谁赢呢。

机会与风险同在,老努决定要博一把。

努尔哈赤的厉害之处(火器与骑兵的十年生死较量)(2)

皇太极

建立后金——大丈夫当如是也!

于是1615年,老努带着他那帮兄弟子侄加战友,决定从良,成立大金国(史称后金),称大汗!

这时,儿子皇太极劝他,咱们是不是低调点。

老努是熟读三国,特意考究一下皇太极,“当年曹操为什么敢打袁绍?他和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根本就看不上袁绍、刘表、吕布等,还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皇太极回答:“曹操内用贤臣,屯田养民,外用名将,招贤纳士。象关云长这种人,过五关斩六将,曹操居然也放他走!可见雄才大略,胸怀天下,所以他敢和袁绍对抗!”

老努很欣赏的看着这个儿子,又问皇太极,你看,我们现在的形势象不象曹操当年?

皇太极回答,“那曹操的形势比我们今天的还要凶险。北拒袁绍、东邻吕布、西邻刘表。无险可守。”

老努拍一拍皇太极,“对啦,我们最大的隐患是叶赫部,只有把叶赫部拿下,我大金才能白山黑水的立足之地。

皇太极又好奇的问:“那上次父汗为什么放过叶赫部”。

老努说,“上次时机未到,而明军已至。当时我军还是各部落,号令仍有不整。

现今大金已立,典章俱在,才能奖掖贤名,提携忠志。以我大金国完颜阿骨打先祖之伟业,感召军民,为国出师,名正言顺。

皇太极恍然大悟又问:“父汗立国深谋远虑,如今之计该如何”

老努又说“为什么父汗以前打仗要杀戮抢掠?根本之计乃部族林立,相互攻伐,缺钱短粮,劫掠之事只可是临时为之。立国之后,需赖经营,计出长远啊。”

皇太极听了,默然沉思。

努尔哈赤的厉害之处(火器与骑兵的十年生死较量)(3)

曹操煮酒论英雄

老强盗又出手了

1616年,老努先把抚顺城拿下。

为什么老努先对明军动手,老努一向讲究打仗擒贼先擒王,反正迟早要开战!

这一下,老努捅了马蜂窝了,惊动了大明王朝。

呵呵,你这刺头惹到我头上来了,抽死你鸭的!

一旁的叶赫部与蒙古林丹部、朝鲜可都开心了。”明大哥,揍死他鸭的。”

万历帝生气了,后果很严重,命杨镐领十三万大军剿灭努尔哈赤。

想当年,我万历三大征,战功赫赫、威震寰宇,你一个小小的建州女真敢在我太岁头上动土,活腻了吧。

小叶、小朝都听我的,过来一起去抓住那头畜生。

于是大军就浩浩荡荡出发了。

努尔哈赤的厉害之处(火器与骑兵的十年生死较量)(4)

后金、蒙古、叶赫、朝鲜形势图

老努压力山大

老努虽然还不知道明朝的底细,但是凭他多年与明帝国军队打交道的情况,知道明帝国军队的问题,粮草经常性运不上,棉衣经常性穿不上,箭矢是经常性断了。在满州对付明军不是那么的可怕。

老努一听,明朝大军倾巢来袭,还来了两个跟班的,据说带了火器二万多支,立即紧锣密鼓的筹划起来。

你说老努没压力那是假的。

老努也明白,因为毕竟从良不久,明朝再怎么样也是一大帝国,这中间的变量不是老努一个脑袋瓜子算得过来的。但他的性格决定他要冒这个险。

但老努是相信天命,之所以才能统一满州,是天命助之。

即不是传说的那么镇定,也不是的那么惊慌失措。

所以老努就说了那句著名的话“任他几路来,我只一路去!”

其实,算一下,老努他也只能一路去。你八旗初创总共才75000人,因刚开始创建兵力又不足,能抽出6万就不错了,并不表明老努有多高的战略水平。

第一个真正的考验来了(后面还多着呢)。老努其实手里都冒汗了,派出去的探子比平常多了三倍。

60岁的人了,人生能有几回博,这次赢了就可以名正言顺的从良,输了那可能就永世不得翻身。

等了半年多的挑战

可是从1618年下半年开始等,就是没看见明军人影。

老努很是奇怪,实在等不了了。

先向叶赫部打了再说,抢钱抢粮抢地盘。

叶赫部现在正好整以暇,等着看戏呢,本来是等明军来了就看老虎吃兔子的游戏。

偏偏这明军半年了居然还没有集合好。戏没看成,自已却被人干上门了。

这下,又被老努打了个屁滚尿流,连丢九个城寨。叶赫部连忙给明廷上书,快点出兵啦,我这边实在受不了啦。

这次明军真的出兵了,四路出击,杜松、马林、刘綎、李如柏一人一路,李如柏这一部还带着朝鲜部队。一共十一万部队。

老努的担心

老努是有担心的,但最大的担心是明军的火器,这一点幸亏以前在明军里混过。

但是,

1、明军当时的火器有一个问题,火铳打不远,一般100-200米左右。在鸦片战争中,清军的火枪最快要2分钟才能换弹。在近距离对射中,弓箭密度大一点就不见得差。

2、明军的佛朗机炮通常能打有效射程300-500米。在平原野战中,火炮移动速度慢,换弹的更慢,火炮要3分钟才能放一次,如果骑兵如果战略战术运用得当的话,火器被破解是不难的。

所以,老努在战前动员会上,找了几个火炮与火统演练了一下,每一个人都看一看,大家看清楚了。

老努告诉大家两点。

首先是心理上不要害怕,在战略上要邈视它。不要看到火光烟雾直冒就吓得浑身发抖,两腿打颤。

第二点,对付火炮,我们有办法,另外火炮打出来就是个球(当时的火炮弹通常是石球与铁球),就把他当成是敌人扔过来的石头好了。

老努大声说,大家看好了,看清了没有?

后金军点着金钱头,摔着鼠尾辫连喊:“看清了,没问题!”

萨尔浒之战开始了。

毕竟老努主场作战,情报又快。杜松军东路军先行深入,突然之间,遭遇老努的主力,一阵厮杀,半天没见胜负。

这时,杜松军的大炮队终于跟上,摆整齐了,准备放大炮攻击后金军。

可北方暗雾天气多。但老努一看对方亮王牌,赶紧准备,命令弓箭部队,利用居高凌下的地形,对准明军的火炮手进行集中射击。当时北方天气多暗雾,大炮点燃先要点火,发亮光。

这一亮光就特别显眼,清军射手一见亮光,就齐射,结果杜松军的火炮队就这样被打灭了。

王牌即倒,又兵力不济,杜松3万大军全军覆灭。

努尔哈赤的厉害之处(火器与骑兵的十年生死较量)(5)

萨尔浒大战图

老努马上移师北路。

北路军马林军实际上准备很充分。在后金军袭来之时,已经布好了壕沟,三道防线。

可是老努毕竟是老努,一看这形势,不能正面强攻,改变战术,从侧面攻破龚念遂的防守。马林在正面看了老半天,一直没什么人,确定敌军不多,决定发动攻击。

这一进攻,火炮就用不上了,当时火炮都是数百斤一个的,还要加底座车。那轮子还不是橡胶轮子,是木头轮,不带方向盘,走的还不是水泥路,运转极不方便。

这一轮攻击,马林尽遣火铳部队,结果,遭遇后金主力,火铳部队与后金军开始发生对攻战,清军以弓箭,明军以火铳,两相对射。明军火铳齐发,果然火光冲天,烟雾迷漫,虽然后金军演练过了,但也一时仍被这数百枝火铳可吓住了。

一时间后退的后退,倒下的倒下,捂住脸的捂住脸(铅弹与铁沙)。

老努火了,教育你们半天了居然还是如此怂,立马手刃两名后退的士兵,才稳定阵脚。

这边后金军,没了退路,只有奋勇上前,第一排被打伤了,第二排弓箭手又上,第二排伤了,第三排又上,实在是骁勇。

而明军的火铳又要点火,又要上弹,引线又长,有时点不燃,有时燃得慢,敌人都冲到眼前来了,引线还没有燃尽。

这一涨一削之间,后金军的弓箭手的发射密度与速率就超过明军火器队。明军渐且不支,队形开始混乱。

老努一看明军军队阵形已乱,急令八旗骑兵冲锋,这一下战势逆转。八旗军雷霆万钧之势横扫马林军。

后金军刚打完,又转向东路,那累得个半死,亏得战斗意志坚强,而且兵力上占据了绝对优势。

东路的刘綎军也就在劫难逃,刘綎战死,只有李如柏部退回沈阳。

朝鲜军一看这不行,马上投降,老努微微一笑,进行了一番教育,我后金兵强马壮,识时务者为俊杰,顺我者昌之类的,全数放回朝鲜。

接下来就是叶赫部,1620年,叶赫部经过了与老努近三十年的战争,终于被老努灭了。

这才算是萨尔浒战争的大结局。

老努的后金终于在四方虎视眈眈的环境中,获得了相对安全的生存环境。

历史都认为萨尔浒是明金之间的逆转之战。

其实要说, 一场战争就是确定了明金之间的格局,只能说这两对手根本都不大。

向来大国之争,不是经过数场大战是不可能决定格局的。

譬如宋辽之战,那也是会战了高梁河、雍熙、君子馆六七次会战。

宋金之间,从富平之战、和尚原之战、顺昌之战、偃城之战这种会战也不下六七次。

明帝国国家输了可以再来。

这就要说到明朝为什么一战就只有招架之功了。

自太祖立国,朱元璋做事向来就是大刀阔斧。

连杀人也是,象胡惟庸案、蓝玉案两件案子总共就杀了5万多人,连太子老师李善长七十多岁了也要被杀,马皇后亲自求情也是不许的。

这魄力可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着的。

太祖就大刀阔斧的又干了三件大事

1、 封关禁国。

2、 废丞相,权分六部。

3、 荫封子孙。

这三件事,基本就把明帝国的命运给定死了。

第一件,封关禁海,就是现在说的闭关锁国。那你大明朝就不能跟大宋去比财政收入了。

宋朝70%的财政收入来自于商业税,大力发展贸易。

而大明朝就是典型的农业社会,靠着一亩三分地收税。地方官是小地主,皇帝就是大地主。

全盛时期万历朝初年1580年,所有田税加起来2100万两银子,连南宋朝三分之一都不到(南宋孝宗年时财政收入高达7000万两)。

明帝国各项杂税,海关税(包括隆庆开关后月港收入)、盐税、贸易税、官碟、度碟等所有收入最高不超过300万两。(为什么这么少第二点交待)

一算下来,整个明帝国就是个穷光蛋帝国。

所以打仗是不敢打的,成祖之后,明王朝国家战略就是以长城一线作为防线,修城墙,加武备,不要打仗,少折腾。

就算最有钱的张居正时代,虽然戚继光名强马壮,张居正也反复告诫当时任蓟州总兵戚继光,要以古北口防御为主,尽量不要出击。这样才能省下钱来。

当时的北方边境,从1570年起北方边境至少就需要每年400万两,才能维持边境十四个卫所的防御,战争一起,每年增1000万两就根本就少不了,占到了国家70%的财政收入。因为明朝的军队还一样,火器部队的炮、铳、弹药等消耗量极大。

此时的明军是饷银奇绌。

第二件:太祖爷废除了中国历史一千多年的传统“丞相制”,国家行政没人负责。

太祖还不放心,临死还有遗训,“后世子孙不得预立丞相,臣工敢言立相者斩!”

这下好了,丞相(相当于现在的总理)不得立,一天一百多封奏折要披,把个老爷子累得半死。只好写诗吐槽“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拥被”。

老爷子就是倔,疑心重,总觉得别人丞相会夺他的权。可事情总要处理啊。

没有丞相怎么办呢,只有找一些他觉得有学问的低级官员来做秘书,代他理政,慢慢的就形成了后来的内阁,但要记住内阁是在大明官制之外的,属于私人秘书型,随时可以解聘。

或许太祖爷是考虑自已基因优秀,代代英明吧。

可实际上当明帝国建立之后,第四代就不行了,皇帝要么年幼、要么能力不行的情况就来了,这就出现没有这个职位的人能否辅佐好皇帝,把国家内政给平衡好。

整个大明就只有一个张居正,还是通过不正常的手段,如受太后支持,勾结太监冯保,无宰相之名行宰相之事。

所以,只有张居正在世时,能够把个王朝的税收体制给收拾好。张居正可谓用心良苦,十年之内帮万历小皇帝理财达到多少呢,太仓库600万两,加上新库400万两,南方几座银库各省银库都满了,1572年—1582年间,十年的税收盈余估计在1500万两左右。

可是呢,万历朝所有的辉煌——万历三大征就是用这笔钱做的事,如果没有这笔钱万历三大征想都不用想。

可等援朝战争一结束,国库已经债台高筑了。

此时,大明再无张居正!

没丞相,谁来帮你平衡国家大事。内阁只有题意见的本事,没有决策权,各部只管自已的事。兵部、吏部、礼部等全管着向户部要钱。

这样,本来就没钱的朝廷,国家管理机制又混乱,只要遇到屁大点事,就很容易弄得举国惊慌失措。就如倭寇,明明是一群中国海盗加百分之十的日本浪人嘛,居然搞得整个沿海鸡飞狗跳。

你说明朝很没钱嘛,可是资本主义萌牙就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

当年太祖爷朱元璋平天下时,张士诚部不降。太祖牵怒于苏松两地百姓,对苏松两地田赋征15%的税,正常田赋一般是4-5%的税就是最高了。可是这一弄,反而使得苏松两地在明朝中后期的发展迅速。

苏松两府的老百姓会想办法啊,种田哪里交得起税收,只能去做丝绸等手工业、走私,制造业与贸易可比农业赚钱多啊。

所以就出现了怪现象,东南沿海的人有钱,内地各省反而穷得叮当响,可国家税收偏又不够。

第三件事,就是开国皇帝的直系后裔终身供养制。

这个刚才始,在朱元璋时期还看不出来,他只有24个儿子。

可是到了后来越来越多,仁宗9个,英宗10个,宪宗14个。

总之皇亲国戚们有钱,国家后来又规定皇室成员又不能出封地。那就只能天天在家生孩子,1492年时,明太祖第五代后裔庆成王这一支子女就有94人。

结果到了明末,据估算朱家子孙可能都超过一百万了。

在1502年时,山西、河南两省的财政存留收入,不足以支付居住在这两省的亲王和皇亲的俸䘵。

而这一点呢,后来的清朝就改了,国家俸养的铁帽子王一共十三个,隔一代就降一级,王、公、贝勒直到普通旗人,这样国家负担没那么重。

这就造成了明末时一个沉重的财政负担。

结构就是这种结构,银钱就这么多银钱。

明帝国的开源节流

太祖有遗训,对百姓一定要轻瑶薄赋。

那就只能降低公务员收入,首先想到的就是降低军队的收入,把军队的收入降了一半,当时南方兵一个月0.5两左右,你叫军队的人怎么活?

那效果就直接明显。

倭寇一过来,经常是围着南京、镇江大摇大摆的逛一圈,几百个倭寇可以追着上万明军到处跑。连闽浙总督胡宗宪差点在一次战斗中被挤过来败兵给淹死。

当兵的又不傻,不给钱,要别人干活,何况还是拼命的活?

后来的戚继光在谭纶支持下,招兵时就改成1.5两左右/月,斩获一个敌首奖30两银子,如此重赏,那戚家军看见敌人,就如同是看见白花花的银子。

戚家军的战斗力就上来了。

所以,这三件事,直接导致的就是国家没钱,行政能力差、军队没有战斗力。

萨尔浒之败的秘密

扯了这么远,就是说明这场所谓的萨尔浒之战根本应该不值这么重的一笔。

但可却成了一个明帝国的关键,实属很不应该的事。

明明是萨尔浒战争到了关键时刻,就是杨镐那边钱粮到不了位,军队集结了就花了半年多功夫。

所以就出现了开始老努等了半年没等到明军,就抽个空去打叶赫部的怪事。

杨镐本想在沈阳等一等,钱粮到齐后再协调各将领。

可朝廷等不急了,为什么,兵部尚书与皇帝那边一看,那十几万大军一天得耗多少银两,赶紧出兵!而且这种事以后还经常发生。

杨镐没有办法,在没有协调好兵力后勤之时,就开始和老努干仗。

结果轻于一掷,只可惜,把数万精锐之师,刘綎、杜松、马林等名将就在一仗中给打没了,李如柏回京后自杀。

老努担心的变量出现

开始我们说了再怎么说,大帝国与小国之间的较量是存在太多不可预知变量的。

但即便是树长歪了,树上掉下个榴莲来也会砸你个半死。

明帝国要弄死个后金不说象捏死个臭虫,也是基本稳操胜算的。

国家养士三百年,中华自古出英雄。

那边厢,老努从良之路也不好走。

对老努来说,从良得花钱啊,你不能总是抢劫杀人,祸害百姓吧。

萨尔浒一战,老努也够呛,毕竟杀敌一千,自损三百。

大赏功臣,奖励士兵,安抚汉人,件件都要赏格与花钱。

赏格不够怎么办?当然安抚汉人的事就放后一点。

老努还就有个好处,爱学习。这段时间,他明白火器的重要性,不能老是以侥幸去打技术战。老努如果要跟明帝国长期较量,就必须找到更好的武器。

老努派人到内地到处找懂火器的人,终于找到几个四川工匠,懂一些火器制造技艺的人才,这个老努很大方,又用大量貂皮和人参交换以取得硫磺这一火药的重要原料。

可是,这种造火器技术活,女真人哪里干得好呢。这工匠还是中原传承的文明,而且一两个人又没什么作用。

因为造炮这东西,涉及许多工艺,如铸造、加热机、燃料、热处理、工具、炮座加工、火药选材、纯度提练、配药、制弹等一大堆东西。涉及的铁匠、木匠、配方师都十多个工种。

所以,老努头都整大了,却总是造得不好。

这时候就看出老努的劣势啦。小国寡民,钱又不多。

人家做生意都和大国做。

真正的名将来了

这回,明帝国开始越来越看得起老努的后金,必欲重整旗鼓。

第一个要加饷,明帝国加征了饷,先加辽饷就一共加了3次辽饷。每亩加税到了六厘,老百姓负担是重了。但边关的饷银确是有了保障,一年多了五百万两银子的军饷。

第二,先后派了熊廷弼、孙承宗经略辽东。

这里主要说说孙承宗,孙承宗可是明熹宗朱由校的师傅,为了辽东战略,老大把年纪了,居然只身跑到辽东去巡视考察,终于弄明白里面和奥秘。

现在孙承宗来了,他的战略叫积极性防御,野战打不过你,我跟你耗,耗到你没劲了,再玩死你。

于是孙承宗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事。

1、建立水师,两边夹攻,多兵种作战

2、筑城严防,连锁防守。

3、改进火炮,改进器具,加强攻击力。

第一招,就是建立水师,两栖作战,开辟辽南战场。

这时候,随同孙承宗出山的还有一位牛人,一代帝师袁可立,老爷子也是六十多岁了,此时出任登莱巡抚。

老袁用戚继光“水军先习陆战”之法,组成了一支有战船千艘,组成了一支五万余人的水师陆战军队,与孙承宗东西策应。

1623年十二月,老袁派悍将毛文龙、沈有容和张盘飞船往来攻袭于辽海各岛间,

努尔哈赤的厉害之处(火器与骑兵的十年生死较量)(6)

1623-1626明清战略图

毛文龙赴皮岛驻防,并在辽东一线海域布下一条岛链,在各岛上筑台造炮。

老袁主要干了三件事

1、老袁派毛文龙和沈有容、张盘将领率军一举打下金州,乘胜收复要塞旅顺、望海堡和红嘴堡等战略要地,居然在辽南打下一块数千公里的基地。

2、老袁居然还设计策反后金老努的姻婿刘爱塔,一举把老努的在明朝这边的情报系统给毁掉了。

3、老袁还利用辽民对后金的痛恨,大打游击战和小型歼灭战。发动辽东汉人在井里下毒、烧毁房屋、动不动又摸掉后金的岗哨。还时不时还打一下歼灭战。这一条最狠!把老努的后方给搞了个乱七八糟。

金州、旅顺和复州、永宁等地的收复,辽南形势为之一变,渤海湾海上封锁线的形成,把后金的海上军事运输线给彻断了。

第二招:孙承宗把宁远、山海关、锦州等地城池建好建高,再延线加固堡垒。

“承宗在关四年,前后修复大城九、堡四十五。”各地城墙加高,比如宁远城就是三丈二尺,相当于11米高。建堡垒45个,形成了一条辽东防线。

同时还进行屯田,“拓地四百里,开屯五千顷,岁入十五万”。这样一弄,不仅加固了城防,而且还增加了收入,养活了人口。

一步步将后金所占的地盘给蚕食过来了。

第三招,首先,就是引进新式武器。

明朝大学士、科学家、中国第一个基督教徒徐光启出现了,他利用他教徒的身份在传教士那里知道葡萄牙人在澳门卖新式火炮。

这时葡萄牙又出了新产品,红夷大炮长在3米左右,口径110-130毫米。这炮弹据说可以打1.5公里远,有效射程约在500米远,而且威力巨大,火药的配方越方越接近于近代的黑火药成份,爆炸时射程远。

与以前佛朗机大炮不同,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击角度,配合火药用量改变射程,射击准度比之前高多了。

孙承宗与徐光启一拍即合,马上采购并仿制红夷大炮。中原的能工巧匠可不是别人能比的,从各地选派500人匠人仿制。

努尔哈赤的厉害之处(火器与骑兵的十年生死较量)(7)

佛朗机炮

有了这武器,孙承宗把引进的红夷大炮装备进了部队,而且要求袁崇焕、满桂、赵率教等人一定要教部队学会使用,并从内地大派工匠过来自制炮弹、配制火药、仿造大炮。

“练兵十一万,立车营十二、水营五、火营二、前锋后劲营八,造甲胄、器械、弓矢、炮石、渠答”。这时装备齐整、弹药充足,还形成了多兵种配合。

袁可立的辽南战线

这三招一下来,宁锦防线就坚固了。名将就是名将,谁说中国无英雄呢?

先是袁可立的辽南这边,就把老努给吓了一大跳,西边这个孙承宗还没有解决呢,现在辽南这边后院起火,后金国物质又困难了,这造炮、造铳、弹药、物质等都切断了。

而且这辽南比起辽西来说,更麻烦,这是水陆两栖部队,基地又在沿海的岛屿。

老努一想这总不成,没有水师,炮兵又不行,明军是进可攻退可守,攻城,没有炮兵就死伤惨重,就算攻下来,明军还可以退到岛上。

必须先解决辽南的后顾之忧才行!

老努这一下又耍个小聪明,1624年冬,海水结冻,老努就马上以万余八旗铁骑绕袭旅顺岛。

可是,旅顺刚围困,袁可立即命沈有容、毛文龙则率水师袭击老努的后方。

铁骑倒是铁骑,可攻城就得歇着。明将张盘死守城池。冬天冰滑,登城梯也架不好,后金军刚爬上来,明军一挡,后金军就滑落到城下去啦,看得明军是笑哈哈。

明军对准后金军又是炮击(此时还是佛朗机炮),后金军又只好散开。这一打,就打两个多月,后金军是死伤惨重,又无力进展。

老努无可奈何,只得退兵。

偏在这时,朝鲜国王更迭,仁祖登基,又开始亲明,辽南的明军更加有策应了。

老努的危机来临

这时的老努,东线又不可能整天放几万兵马,西线还有个孙承宗在搞堡垒战术,已经进占一千多公里啦,再进就要进盛京了。

这回,老努可不能象丛林野战那样,“任你几路来,我直一路去啦!”

老努打了几十年仗了,没见过这个打法的,居然还要来整水军,防炮击。

结果,老努整天东奔西跑的,六十大几的人啦,累得个上喘下泄的。

火气就上来了,又开始对辽东、辽南的汉人开始了屠杀。

只要发现投毒、劫粮的全部进行株连,凡明军占领过的城池又一律屠杀!

辽东一带几无人烟!

但老孙、老袁这一把,使得整个战局发生逆转。

1626年以前,老努一直就在东线跑上跑下,西线就根本顾不上。

这实在不行了,一步步到了家门口来了,再下一步就要勒死老努了。

现在蒙古还没搞定,朝鲜那边又反反复复。

搞了这多年,老努还是在三面包围之中。

不行,这回得要干一票大的。

此时,偏偏明朝内部更迭,孙承宗与袁可仁都回京,辽东经略换成了高第。

老努一想,机会来了,先攻西线!

宁远之战,袁崇焕来了

1626年,又是一个冬天。

老努的后金军进抵宁远,把个宁远城围个铁桶一般。

袁崇焕不是一般人,是孙承宗留下来的精英,就没听高第往后撤的命令。他马上动员编派民夫,供给饮食、筹办物料,运矢石、火药等。

老努还象以前一样在城北一里处扎设大营。还大模大样的派人入城劝降,被袁祟焕一顿臭骂。

袁崇焕立即下令,红夷大炮对准城北后金军大营放炮。老努是做梦没想到,这红夷大炮还能打这么远。防不胜防,后金军伤亡甚重,营帐、灶锅、攻城梯打烂一地,只好狼狈将大营西移。

第二次,努尔哈赤发动攻城,命后金军推楯车、运钩梯,步骑蜂拥攻城西南角。弓弩部队射箭,一时间,万矢齐射宁远城上,城垛箭镞如雨注,城墙的悬牌被射得象个刺猬,这真是气势如虹。

老努命攻城云梯、楼梯齐上,后金军象蚂蚁一样一拥而上。情况紧急。

幸亏孙承宗建的宁远城的城楼有水平,整个宁远城城墙突出四个角,而且高度都超过11米,左右两角的炮可以相互策应。

袁崇焕临战冷静从容,一面命红夷大炮5门对后队金军远射,使得后金大军不成队形。又令6门炮对近距离的攻城梯,进行轰击,一下子就打烂了十多台攻城梯。

努尔哈赤的厉害之处(火器与骑兵的十年生死较量)(8)

1623-1626明清战略图

那些爬楼梯上来的金军首先遇到的是城墙外侧被泼水的冰,小心翼翼站稳了。不料明军火铳兵早等在那里,一铳下去,一梯子的金军不是受伤就是睁不开眼。城上的铳炮齐发,药罐、雷石一轰而下,后金军死伤累累,根本招架不了。

挡住楯车穴洞

老努一看不是办法,发现城南的门角两台间守御较为薄弱,马上命移兵攻城南,以楯车作掩护,开始老鼠挖洞,结果凿开两丈见方的大洞四处,宁远城危如累卵。

紧急之时,袁崇焕命增援两侧城墙,居高临下,军民缚柴浇油并掺火药,用铁索垂至城下燃烧阻击后金军的进入。又派五十米敢死队缒城,用棉花火药等物将抵近城下的后金战车全部烧毁。

同时在缺口处集中火铳队,正面加一门大炮。对准准备蜂拥而入的后金军,一轰而过。一发炮弹发射出去,就是一行后金兵都打倒,还冲过去数百米远。

后金军从来没有见过这般威力巨大的火炮。

侥是身经百战的后金军,面对这种神器,已近神经崩溃,后面的金军也只能慢慢跟上,攻势陡然下降。

乘此时机,袁崇焕亲自担土搬石,堵塞缺口,仍镇定自若,双方一直鏖战至深夜,宁远城仍是固若金汤,后金军攻城不破,只得收兵。

努尔哈赤的厉害之处(火器与骑兵的十年生死较量)(9)

红夷大炮

老努的惨败

第三日,老努继续指挥攻城,派上剩下的20多台攻城云梯上。可还没等攻城云梯到城墙边,明军城上施放炮火,大部分攻城云梯就被巨炮打烂。从早晨至晚上,双方激战一天,但老努已是黔驴技穷,后金骑兵损失比昨天还惨。

后金军畏惧炮火,不敢近城。皇太极、阿敏等手刀逃兵,后金军没办法仅至城下做个样子马上又返。这时阿敏还欲再行军令,把后金军再驱向城池,可越是驱反而退得越多。无可奈何。

第四日,后金军继续围城。但只能是被红夷大炮轰的命,结果,只要靠近城墙,那炮弹一冲过来就散开一片,完全不成队形,红衣大炮恐惧症在金军中漫延开来。

老努无计可施!这一战,后金军战死1万5千人。

这时辽南的毛文龙闻讯,从皮岛渡船出发。此时后金后方空虚,毛文龙率军一万直袭清军后方,破袭粮草后道、驿站,一时兵锋直指沈阳。

沈阳的告急文书雪片一般飞来。

老努这时,只能挥一挥衣袖,轻轻的我走了!

老努的悲剧?

时年六十八岁的老努,遇到了人生中最大的挫折。

孙承宗、袁可仁的战略,袁崇焕的意志,毛文龙的侧袭。简直就成了老努的噩梦!

在剩下的不到半年,他又一次遭到了毛文龙的侧袭。

老努,不是没有失败过,但此次却是从未有过的意志消沉。

老努建国之后,一直打算从良,却无法真正从良。

他对皇太极说的抢掠只是一时之计,但是他无法做到。

他曾经号召屯田,自耕自产。但强盗做久了习惯了来快钱,自然难以抑制抢掠的冲动。

而且自入辽沈以来,他又处理不好满汉矛盾,更造成本土不稳。

绝望的奴尔哈赤

如今后金国虽经十一年奋斗,仍然外有强敌环嗣,内有满汉矛盾,国用不足,又遭封锁。

但是,令他绝望的是,自已已近古稀之年,虽身经百战。但在现有的见识之内,他明白自已没有这个智慧与能力来解决这个问题。

1626年的七月,老努在抑郁寡欢之中死去。此时后金国的命运风雨飘摇。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爱新觉罗家族的天才出现了,他已经思考了很久。他有足够的决心、智慧和魄力!

他就是皇太极!

参考资料:《督师记略》

《明代的税收与政府财政》第六章

《万历十五年》

《剑桥中国明朝史》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