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钧正平工作室·中国军号 作者:陈宗维

最近正在热播的央视系列微纪录片《思想的力量》中,专集讲述了我军英雄连队“黄继光连”关于“传承”的故事。其中就提到在汶川地震中获救、拉出“长大我当空降兵”横幅的男孩程强,如今他已成长为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某模范空降兵连的新排长。

从仰慕英雄到成为英雄部队中的一员,程强无疑是幸运的。

但在这幸运的巧合背后,我们不禁好奇,为何短短十几分钟的微纪录片,要特意讲述一个关于“传承”的故事?

一部令人泪奔的纪录片(这集纪录片的谜底)(1)

从近期的几个新闻里,我们发现了答案。

就在国庆节前,C919大型客机取得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标志着中国人在追逐大飞机梦的道路上迈出新的一步。

中国的大飞机事业历经几上几下,走过一段坎坷的道路。1970年8月,上海市开始试制生产运输机,飞机代号为“运-10”。但由于种种原因,“运-10”飞机项目最终没能正式投入商用。

可是拥有巨大战略及商业价值、直接反映一个国家的工业制造水平的大飞机制造产业不可能永远依赖别国。

一部令人泪奔的纪录片(这集纪录片的谜底)(2)

于是,进入新世纪后,国产民用飞机研制生产再次出发。2007年,一支来自五湖四海的队伍因为同一个梦想而集结。他们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有试飞员,有产业工人。他们本不相识,但因同一件事凝聚在一起:改写“运-10”的遗憾,为中国人研制属于自己的大飞机。经过15年的不懈奋斗,如今,他们终于让中国人自己的大飞机翱翔天际。

虽然中国人的大飞机制造之路还很漫长,依然还有许多关口需要突破,但从“运-10”到C919,辗转近半个世纪的奋斗历程,就已经是在用实际行动深刻诠释什么叫作传承的力量。

有一些传承来源于现实的连接,有一些传承则来源于精神的共鸣。

这是今年国庆节期间的几条网络热搜:

“跟21.8万人一起看升旗是啥体验”

“为看升旗跑出了百米冲刺的感觉”

“数万人天安门广场齐唱国歌”

“女篮在悉尼打出了主场氛围”

“女篮决赛全场国歌大合唱”

“女排世锦赛荷兰赛场齐唱最炫民族风”

十月的北京夜已渐凉,为了看一眼国庆日的升旗,则要头一天晚上开始等候,并且还要在仪式开始前以最快的速度奋力奔跑,才能抢到最靠近旗杆的位置。是出于什么原由,能让二十多万人一夜不眠、冒着低温观看一个十几分钟的仪式并齐声合唱?

一部令人泪奔的纪录片(这集纪录片的谜底)(3)

一部令人泪奔的纪录片(这集纪录片的谜底)(4)

不论是悉尼还是阿珀尔多伦,不论是篮球赛还是排球赛,场上场下“一片红”成为它们共同的特点,来自当地各处的华人华侨齐聚一堂,舞旗、欢呼、合唱,为祖国的体育健儿助威,成就了国庆节期间令人沸腾的“最佳现场”。这一切的热情只是单纯因为一场体育比赛吗?

由此不禁让人想起在某知识问答平台上,曾有一个热门问题:“这一代年轻人,还有不计生死的血性吗?”

会有网友提出这样的疑问并不奇怪。确实,在和平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个人成长发展的压力和思考也越来越多,但关于民族和国家前途以及时代使命的共鸣激荡却越来越少。一些人开始习惯于专心思考自己的“个人叙事”,不再愿意关注一些“时代书写”。如果有一天考验来临,我们的年轻人还能否像他们在课本里学过的那些英雄一样挺身而出、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先辈的血性与精神,今天的年轻人能否传承?

一部令人泪奔的纪录片(这集纪录片的谜底)(5)

一部令人泪奔的纪录片(这集纪录片的谜底)(6)

当然想要具体回答这个问题也并不容易,因为和平的环境下我们很少有机会碰到这样的生死考验,英雄的事迹也确实难以复制和超越。

但看完这几则新闻,我们似乎有自信作出回答。不是每个人都会成为那个高擎精神火炬的英雄,但在各自普通岗位努力拼搏的中国人,谁不是那份精神的继承者呢?

当年在冰天雪地的长津湖,冬衣单薄、粮弹匮乏,志愿军将士依然敢打必胜。作为他们的后人,我们今天可以冒着寒风、忍着困意,只为一睹先辈誓死守护的那面红旗的风采,明天依然可以像先辈一样勇敢,完成时代交给我们的任务。

当年在狂轰滥炸的上甘岭,尽管敌人的炮火把山头炸低了两米多,也无法撼动志愿军坚守的阵地,无法迫使志愿军后退一步。作为他们的后人,我们今天可以做到即使身在异国客场,依然敢把红旗插遍赛场,把国歌唱得嘹亮,明天遇到挑战,依旧也能大声地喊出“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一部令人泪奔的纪录片(这集纪录片的谜底)(7)

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同样,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个个普通而具体的“你我他”虽然没有耀眼的事迹,但也同样激扬着国家的发展活力,也深度影响着国家的前行进程。

传承先辈的精神和血性并不需要刻意用壮烈的事迹来证明自己,只要你我不忘记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使命,关于“传承”的故事,就会一直续写下去。

(钧正平工作室·中国军号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