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数据显示,中青年高血压的患病率约20%,并逐年上升这可能与中青年人群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导致的交感神经兴奋有关,主要表现为以舒张压升高为主中青年高血压与长期冠心病或脑卒中之间明显相关,积极治疗可明显降低患者的长期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和死亡风险那么中青年高血压现况如何?,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高血压常识科普文?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高血压常识科普文(一文解惑中青年高血压)

高血压常识科普文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中青年高血压的患病率约20%,并逐年上升。这可能与中青年人群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导致的交感神经兴奋有关,主要表现为以舒张压升高为主。中青年高血压与长期冠心病或脑卒中之间明显相关,积极治疗可明显降低患者的长期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和死亡风险。那么中青年高血压现况如何?

1.患病情况

2018年发表的中国高血压调查(CHS)显示,我国高血压总体粗患病率为27.9%。35~44岁、45~54岁年龄段分别为15.0%和29.6%,男性多于女性。然而,如果按2017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AHA)标准(血压>130/80 mm Hg),以上两个年龄段患病率分别为41.7%和56.1%,较国内标准(血压>140/90 mm Hg)增加超过1倍。

另一项研究观察了1991—2011年我国高血压流行病学的动态变化,根据历年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CHNS)结果,高血压总体患病率在20年间从23.4%上升至28.6%,其中≥60岁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从43.8%上升至49.8%,增幅13.7%;中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从20.1%上升至26.8%,增幅33.3%;青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从5.4%上升至6.8%,增幅25.9%。可见在我国中青年高血压人群不仅在基数上占绝大部分,并且其患病率上升程度也明显高于老年高血压人群

2.原因

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中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是其重要发病机制。另外,高血压的致病危险因素在中青年人群中呈现增高趋势;除了遗传因素,包括缺乏体力活动,肥胖等。

博加卢萨(BOGALUSA)研究提示儿童期基础血压升高是预测青年高血压发病重要独立危险因素,其次为体质指数(BMI)升高。另外,CARDIA研究报告,抑郁或压抑状态为22~35岁人群患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其他队列观察也指出长期高时间紧迫性、成长环境中缺乏耐心或处于对抗状态,也是后期高血压形成的危险因素。

高强度运动,如肢体力量训练等,也曾报道与青年高血压相关。

上述因素均可持续激活交感神经,使血管活性物质分泌增多,儿茶酚胺类持续增高,直接或间接引起中小动脉血管收缩,最终导致外周阻力升高及血压上升,舒张压尤其显著。中青年高血压患者氧化应激标志物谷氨酰转肽酶(GGT)和C反应蛋白升高,进一步加重炎性反应及相应血管损伤。

3.临床特点 

中青年高血压以舒张压升高为主,收缩压轻度升高或正常,脉压差较小。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大动脉弹性好,能缓解动脉壁压力,因此收缩压升高不明显,多数为1级高血压,因此常被忽视。持久的工作压力、精神应激等状况,构成中青年高血压的持续诱因。

中青年高血压多无临床表现或症状不明显,有些患者伴有心率加快、心率变异性降低,以及超重、肥胖、BMI及腰围增大、脂肪肝等。男性多于女性,80%合并有靶器官损害,5%~20%伴有室性心律失常。

4.临床风险 

研究表明,中青年高血压与长期冠心病或脑卒中之间显著相关。国内研究报告约2/3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为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和极高危患病人群。也有研究认为,即使血压处于正常参考范围内的高值区间(120~129/80~89 mm Hg),心血管疾病风险仍显著增加。

另外,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常合并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糖尿病、肥胖、吸烟、肾病等导致心血管事件发生。

一项男性学生队列研究表明,20岁左右的血压测量值与50年后的冠心病死亡率风险相关;调查对象为美国哈佛校友健康研究(HAHS)调查哈佛学生,入学血压值与数年后冠心病发病和死亡风险等证实,与健康男性相比,中青年男性1级/2级高血压人群,冠心病发病与死亡风险均显著升高。

通常中青年高血压以舒张压升高为主,单纯舒张期高血压(IDH)比例高。BULPITT等进行的一项8年随访研究发现,约22%的IDH未经治疗后进展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而血压正常者仅8%发展为ISH。

FRANKLIN等对3 915例未经治疗且无心血管事件的人群随访长达10年以上,IDH患者发展成为混合型高血压(SDH)的概率为82.5%,是理想血压(<120/80 mm Hg)人群的23.1倍,提示单纯IDH是ISH和SDH的先兆。

在导致冠心病以及脑卒中的因素中,IDH与ISH、SDH相同,均属于高危风险因素。

5.治疗现状 

尽管中青年高血压发病率逐年增高,临床实践中却仍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血压控制率仍然较低,并且中青年患者总体的血压控制情况比老年人更差。

《中国高血压调查(2018)》结果显示,以每10年为1个年龄段划分,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三率”)随年龄下降而递减:“三率”在≥75岁年龄段分别为57.3%、52.1%、17.0%;而45~54岁年龄段为47.0%、40.3%、16.1%;25~34岁年龄段进一步下降,分别为14.7%、8.4%和3.2%。其他研究,如CHNS、中国13省市高血压患病率调查(2014)[9]等结果类似。

基于以上流行病学调查和疾病特征分析,提示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应积极降压

本文来源:李海瑞, 彭伟, 巫少荣. 中青年高血压及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J]. 中国全科医学.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527.(点击文题查看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