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建国后和阿拉伯国家打了几次中东战争,以色列的实控面积越来越大,巴勒斯坦人的生存空间则愈发狭小。阿拉伯国家油多地广,怎么就干不过弹丸之地的犹太人国家呢?

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阿拉伯国家之间不团结,内斗内行,外斗外行。和以色列斗,就像一群劫匪抢银行,砍刀还没到柜台,就各怀鬼胎,想要独吞不义之财。

最早的时候,阿拉伯人是Nobody,在历史上毫无存在感。先知默罕穆德创立伊斯兰教之后,东征西讨,大发神威,他的继任者把阿拉伯帝国往东打到阿富汗和印度,往西拓至北非和西班牙。三哥闻之色变,拉丁人见之胆寒,阿拉伯人终于成为Somebody。

这段巅峰期,被后世传为佳话,是阿拉伯人骄傲的来源,也是他们民族主义的底色。

先知和四大哈里发之后,阿拉伯帝国先后经历了倭马亚和阿拔斯两个王朝。1258年,蒙古人攻破阿拔斯王朝首都巴格达,除少数技艺高超的工匠外,巴格达全城居民都被屠杀,哈里发也未幸免,阿拉伯帝国灭亡。

又是一阵混乱,奥斯曼土耳其人骑着马儿唱着歌,征服各自为政的阿拉伯人,将他们全部归拢到土耳其苏丹旗下。

(一)在奥斯曼土耳其手底下打工

奥斯曼土耳其的统治者是突厥人,对阿拉伯人而言,这是标准的异族统治,他们能心甘情愿?

其实,当时没有民族主义一说,城头变幻大王旗,不过是换了一波人作威作福。刁民们种田放羊,唯一的变化就是把租子交给不同的人。土耳其人表现更优秀,收的租子比其他人都要少一些,大家三呼万岁就一哄而散,根本没想过异族统治这个严肃的哲学问题。

欧洲的情况也差不多,法国的诺曼底公爵威廉,是维京人的后代,他领着众兄弟跑到英格兰,把盎格鲁萨克逊人摁在地上摩擦后,就做了英格兰国王,昂撒人说啥了?

欧洲王室互相联姻,经常老国王死后无子,隔壁的国王恰巧是他的女婿,和岳父语言不通的女婿顺势就把王位给继承了。这种事,按现在的思维,是标准的异族统治,你个外地人连本地话都不会说,滚。

但对当时的人来说,别的国王来摘果子,是稀松平常的事,过两天我们也能摘回去不是。而且欧洲王室是一家,都是查理曼大帝的子孙,亲戚之间串个门怎么了。

土耳其人同样信仰伊斯兰教,这对阿拉伯人来说,就足够了,只要不在异教徒手里打工,就是快乐的打工人。

土耳其对阿拉伯地区的治理方式很灵活,根据到首都伊斯坦布尔的距离,采用不同的套路。

最远的北非海岸,基本放任不管,不插手人事任免,不安排部队驻守。当地总督只要承认奥斯曼苏丹的权威,交点象征性税款,就可以独自开趴,想怎么快活就怎么快活。

稍微近一点的埃及,苏丹能掺和一半,另一半被马穆鲁克首领把持。马穆鲁克是一种精英奴隶士兵制度,信仰基督教的小男孩被送到帝国境内,接受伊斯兰教育,并效忠于收养他的主人。小男孩长大, 就成为马穆鲁克士兵。

苏丹任命的埃及总督,必须要利用马穆鲁克的派系斗争,才能稳住局面。一旦派系被统一,总督就完蛋。

离得最近的是大叙利亚地区,苏丹派过来的总督基本能一言九鼎,万一有人不服,奥斯曼帝国大军随时赶到,让突厥骑兵教你做人。

当然,不是所有打工人都有打工魂,埃及总督阿里就有一颗当老板的心。

奥斯曼帝国境内叛乱四起,阿里成为苏丹的专业消防员,谁敢煽风点火,就拿灭火器对着谁喷。泡沫喷多了,不免有些自我膨胀,阿里说要支付一笔分手费给苏丹,解除双方的劳动关系,自立为王当老板。

苏丹毫无办法,陆军被阿里打败,海军上将带着舰队叛变,自己表面上还是董事长,其实已经被架空了。

英国人在旁边急了。奥斯曼帝国一旦瓦解,欧洲列强就会抢地盘,搞不好大打出手,影响欧洲和平。如果被法国俄国占了先机,控制地中海东部地区,通往印度的道路被卡脖子,那就麻烦了。

英国人用舰队的炮火说服阿里,希望他接受打工人的命运,不要脱离组织单干。

最后达成的协议是,各方确认阿里的家族对埃及有世袭统治权,阿里承认苏丹是宗主,每年交点钱给中央政府,以示归顺。

奥斯曼帝国此时类似于一个加盟公司,公司操作的品牌是“奥斯曼”,埃及作为一家加盟店,独立控股,自负盈亏,每年交一笔品牌使用费给总公司。前面说的北非海岸,也是这种加盟店的模式。

慢慢地,公司总店和加盟店的日子都难过起来。欧洲的发展日新月异 ,让奥斯曼的管理方式显得越来越落后。公司利润下降,凝聚力出现问题,逼迫管理层进行现代化改革。

怎么改呢?具体来说就是引入欧洲技术和资金,修路造桥建工厂。奥斯曼中央和埃及都积极授予外国公司特许权,以优惠条件招商引资。场面热火朝天,前途一片光明。

整个过程中有个小问题:投资者上的项目如果失败,外国政府会为他们的公民索要赔偿。

泥麻,这是要刚性兑付啊。

在老帝国搞新项目,风险特别大,投资十个倒闭九个是常态,每倒一个,政府就要赔付一次,本就入不敷出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

怎么办?欧洲的银行家最善解人意了,我们的贷款业务部能提供VIP服务哟。帝国开始借钱,然后一发不可时候。

20年间,奥斯曼中央政府共借了2.2亿英镑,扣掉给投资者的优惠,支付杂七杂八的费用后,真正能用于经济投资的只有3100万英镑。

埃及政府也好不了多少,共借款6850万英镑,最后能用的只有1100万英镑。

吸毒会上瘾,借钱也可以。掉坑里无法自拔,最后连借旧还新都绷不住的时候,就只能破产。奥斯曼和埃及先后破产,被迫把国家控制权交给列强。

在埃及,甚至连财政大臣和公共工程大臣职务都被英法把持。埃及总督要求罢免这两个外国人,结果自己被罢免了,他儿子被扶上位。

(二)被英法按在地上摩擦

奥斯曼土耳其日薄西山,英法的第一个想法是趁火打劫。仁慈不是帝国主义,欺软怕硬才是白人本色。先把土耳其控制力最弱的部分整过来再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北非海岸就完全被英法意三个国家给瓜分了。

阿拉伯人不会洗澡(被按在地上摩擦的感觉最酸爽)(1)

另一大巨头德国呢?凭日耳曼人彪悍的民风,打家劫舍的事,是不甘落人后的。德国人没参与,不是因为高尚,而是作为一个民族国家,1870年才成立,时间太晚。别人在这一亩三分地深耕多年,自己姗姗来迟,已经吃不到肉了。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普法战争后,德国迫使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为了让法国人不闹腾,德国鼓励高卢雄鸡到非洲打鸣,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嘛。德国人发扬情操,主张法国人优先的殖民政策,希望两国世代友好下去。当然,阿尔萨斯和洛林,就不还了。

奥斯曼土耳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就解体了,它之前还能控制的大叙利亚地区,也面临着被瓜分的命运。

英国人为了打赢世界大战,和三方展开了独立会谈。

第一方是在沙特地区的哈希姆家族。这个家族是先知后裔,兼具村长的官气和恶霸的匪气,说要包下一片沙漠,别人就不敢放进一只骆驼。

英国人忽悠哈希姆家族,说你们只要带头起义,反抗奥斯曼土耳其,我们就把大叙利亚地区,还有沙特和伊拉克都分给你们。哈家信以为真,炸桥梁毁铁路,使出吃奶的劲和奥斯曼土耳其决斗。

第二方是法国。帝国主义讲究势力均衡,利益均沾,谁独吞肥肉,谁就会被群殴。像慈禧时期的大清,实在是太肥的一块肉,八个帝国主义国家就只能组团一起啃。许给哈希姆家族的这块地,油腻程度小一些,英法两家就吃得下,不劳外人费心。

英法在地图上随意画了一个勾,勾的北边归法国,南边给英国,再往南的阿拉伯半岛,全是沙漠,谁都不想要,至于巴勒斯坦,交给国际共管。

阿拉伯人不会洗澡(被按在地上摩擦的感觉最酸爽)(2)

英法势力范围

第三方是犹太人。1880年代之后,犹太复国主义一直想在巴勒斯坦重建一个犹太国家。我们的祖宗两千年是住这里的,虽然后来搬走了,现在这里住的是阿拉伯人,但我们就是要回来,阿拉伯人可以搬到别的地方,也可以去死,我不管。

英国人希望利用犹太人在美国的影响力,让美国早日参战,于是答应了他们的复国要求。

很明显,这三个方面是互相矛盾的。法国人的愿望要满足,犹太人也不能惹,那就只能让哈希姆家族喝西北风了。最终,战后的格局按英法之间的协议确定,并允许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完,从北非到中东的阿拉伯人被置于英法统治之下,想独立而不得,被按在地上摩擦,十分酥爽。

(三)英国的骚操作

英国管的阿拉伯国家有四个,埃及、约旦、伊拉克、巴勒斯坦。

阿拉伯人不会洗澡(被按在地上摩擦的感觉最酸爽)(3)

英国人的地盘

前三个国家采用间接统治的模式,扶植一个国王,辅以一个内阁,再配一个议会,穿插两个英国军事基地,整个国家就像模像样了。

巴勒斯坦则置于英国直接管辖之下,毕竟阿拉伯人和犹太人水火不容,无论谁上台,另一方必定会反对。

英国人诓骗哈希姆家族之后,感觉有点过意不去。昂撒人靠做海盗起家,最早的皇家海军都是海盗兼职的,这种靠拳头说话的职业,虽然不体面,还是值得骄傲的。但骗子属于两面三刀的货色,为英国正人君子所不齿。出卖朋友就会没有朋友,要想办法弥补才好。

恰好约旦和伊拉克都缺撑门面的傀儡,时任殖民地大臣的丘吉尔问哈希姆家族:这里有两个国王的职位空缺,你们要不要派人过来上班?

哈希姆家里好几个儿子,正愁家产不够分,迅速答应丘吉尔:我去,我勒个去。

这是他们家做的最英明的决策,几年之后,同样位于阿拉伯半岛的沙特家族,在瓦哈比派极端教义的加持下,把哈希姆家族杀得片甲不留,夺取了半岛的统治权,立国号为沙特阿拉伯。

英国的一贯套路是分而治之,按道理不会允许地区内出现沙特这么一个面积广大的国家,两家互殴的时候,英国该劝架才是。英国人之所以没动手,是因为他们认为沙特阿拉伯领土内不可能有石油。百密一疏,失误啦。

埃及国内有三股势力:英国人、国王、控制着议会的华夫脱党。国王不希望被议会监督;华夫脱党既想争取埃及独立,又想制衡国王;英国人更简单一些,国王和华夫脱党谁弱势,就联合弱势一方,拉小打大。

在这三个间接统治国家,随着民族主义情绪逐渐升高,英国人采取的策略是以退让求和平。只要能维护英国的特殊利益和保持驻军,其他条件好说。伊拉克和埃及都获得了名义上的独立,还加入了国际联盟。国际联盟类似二战之后的联合国,是只有独立国家才能加入的俱乐部。

巴勒斯坦的情况复杂一些,犹太人不断移民,看见土地就买买买。俺们放了上千年高利贷,最大的超能力就是有钱。

阿拉伯人不想坐以待毙,趁着还占人口多数,隔段时间就闹一次。

基本模式是这样的:犹太移民增加,阿拉伯人暴乱,英国派出调查委员会,给出报告说要限制移民,犹太人利用政治手段,推翻报告。然后再来一次。

犹太人的特点是组织得力,一致对外。阿拉伯人喜欢多元化一点,他们的两大领袖家族围绕巴勒斯坦的主导权明争暗斗,互相拆台。

随着一次大罢工的发生,英国照例派出一个委员会去写报告。擅长制作PPT,也是一种工作能力哟。

这次的报告有点猛,直接建议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分治,具体方案中,犹太人得到肥沃的农田和大部分沿海地区,阿拉伯人收获沙漠和丘陵地带,你们养骆驼的,沙漠和丘陵才是真正的故土。

这明摆着拉偏架,阿拉伯人接着闹。

此时的欧洲乌云笼罩,眼看希特勒就要发动战争,英国人不淡定了,为了安抚阿拉伯人,英国决定收紧移民数量,不再支持犹太人独立建国,说以后就组个阿拉伯-犹太联合政府算了。

(四)法国人来硬的

前面说了哈希姆家族接受丘吉尔的邀请,派两个儿子做国王的事,其中去伊拉克做国王的儿子叫费萨尔。

费萨尔去伊拉克的故事有点峰回路转。

哈希姆家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起义反抗奥斯曼土耳其的时候,这哥们身先士卒,深得民心。

打完仗后,费萨尔跑到叙利亚建立政府,自任国王。英国人不方便说什么,毕竟这是许给他们的土地。英军不声不响地撤出,让法国人和费萨尔狗咬狗。

以费萨尔的实力,不可能干得过法国,英国人表面上退出,实际上是把小费作为一条虫子,丢给法鸡。

法鸡恭敬不如从命,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把小费扫地出门,在现在的叙利亚和黎巴嫩建立委任统治。

阿拉伯人不会洗澡(被按在地上摩擦的感觉最酸爽)(4)

法国委任统治区

当小费以一个无业游民的身份晃荡的时候,圣诞老大爷丘吉尔带着录取通知书让他去履新,职位是伊拉克国王。太令人激动了,如上所说,我去。

王子做了国王,小费的故事圆满结束。

看着这个被扫地出门的家伙另谋高就,法鸡也乐观其成。治愈失恋最好的方法是开始另一段恋情,满足下台国王野心的最好方式,是让他异地就职。有了新欢,就不再惦念前任,小费不再吵着要叙利亚了。

黎巴嫩这个国家特别小,咱们很多人肯定不熟悉。没关系,不用熟悉,谋生已属不易,记那么多小国家干嘛?

叙利亚大一点,但也就和湖北省差不多。法国人一度把它分为四个国家单独治理,两个最大的城市分别独立组国,一个基督教派和一个伊斯兰教派再建两国,妥妥的四大天王。

英法打了上千年,昂撒人分而治之的神通,高卢人早就参透,用起来得心应手。

法国人本来答应让黎巴嫩本地人担任地区长官,后来变卦,任命了一位法国军官。是可忍孰不可忍,黎巴嫩人跳起来反对,叙利亚的刁民一看打群架的机会来了,抄起家伙就往上凑,一起围攻法国人。

法国在北非有三个殖民地,其中的摩洛哥,也在搞反法起义。法鸡两线作战,兵力不足,打得昏天暗地,就是无法平叛。一副鸡公嗓已经喊哑,但天就是不亮的赶脚。

其实,只要不停打鸣,天总是会亮的,凡事贵在坚持嘛。费尽九牛二虎之力, 法国人在摩洛哥取胜,随后调集十万大军,把黎巴嫩、叙利亚人给摁了下去。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法国人很快就跪了,直接认怂,不想重蹈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伤百万的覆辙。戴高乐跑到英国,组织自由法国政府,要抗战到底。

在叙利亚,戴高乐联合英国人,推翻原来的法国殖民政府,并承诺让叙利亚、黎巴嫩独立。

终于碰到一个通情达理的法国人了。

问题在于,这份通情达理,其实是装的。戴高乐随后就逮捕了黎巴嫩的独立份子,也跟叙利亚人说,之前的话都是吹牛皮,您别当真。

大家决定再闹一次,游行示威,忙得不亦乐乎。法国人以炮轰首都进行回应,房子炸了不少,但刁民们就是不服。没办法,法鸡认怂,你们想独立就独立吧。

法国在一战之后委任统治黎巴嫩和叙利亚,二战结束时被迫离开,花掉26年时间,收获了个寂寞。自此以后,它在东地中海地区再无实质影响力。

阿拉伯人在土耳其手底下打工,被英法摁在地上摩擦,熬了几百年,终于要站起来做人了。事实证明,站起来做人没那么简单,需要大家一起肩扛行囊脚踩藤蔓,一步一步往上爬。但阿拉伯人好像擅长一步一步各自趴,各怀鬼胎,即将被以色列揍得鼻青脸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