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意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1)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于《孟子离娄章句上》。

原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对于无后为大,现在普遍的解释是不生孩子,或者没有儿子,这不是现代人的解释,而是汉代赵岐在《十三经注疏》中的解释,将“后”解释为后代的意思。

赵岐解释: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屈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意思是,看到父母有错误,你非但不指出,还要阿谀奉承,说他们好说他们对,导致父母犯错误,这是第一个不孝;家里贫穷你却不出去打工赚钱养老,二不孝;不娶妻不生子,导致祖宗后世无人祭祀,三不孝。

当然,这是赵岐的解释,也是汉朝时的解释,是不是孟子的原意呢?未必就是。

无后为大的“后”,表面看起来后是后代的意思,但是这容易将这个意思肤浅化。

孟子并非只在此处讲到了不孝,还在《离娄章句·下》讲到了五不孝: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孟子本身没有解释不孝有三,有哪三个,且“三”在先秦时代往往是个虚数,表示三类,或者很多,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并且借此评价舜的不告而娶。当然不生儿子是狭义的“无后”,如果孟子的原意是广义的“无后”,则涵盖了狭义的“无后”。但不能武断地判断说孟子的“无后”就是不生儿女之意。

从孟子的五方面不孝中可以发现,他列举的不孝里并没有关于生儿女的意思:

1,懒惰,不赡养父母;

2,喜欢赌博饮酒,也就是沉迷于各种娱乐活动,不顾父母的生活;这个“养”字,不仅是养身,还有养心,因为孔子说过,养身不算孝,因为犬马皆有所养,人更应该注重的是养父母之心。

3,沉迷于赚钱,只顾自己的小家,不顾父母;

4,沉迷于欲望,干出羞耻之事,不顾及父母丢脸;

5,好勇斗狠,连累父母受到危害。

那么,前面孟子讲的“无后”,就可以理解为,没有做后辈的样子,因为作为子女就要为祖宗争光,不丢父母的脸,而引申之意则是做儿女的要尽好后代的责任,传承优秀的家风、传统。

如果生了儿女,是个败家子,难道算是孝吗?如果过继来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将祖宗家风发扬光大,难道会因为不是亲生儿子而说他不孝吗?

假如现在有一个非常庞大的民营企业,老板生了个儿子,没有教育好,是个败家子,把祖宗辛苦创立的基业都毁了,这就算孝吗?这讲不通啊。

假如这家企业的老板虽然没有儿女,但他收养了一个孩子,或者公司有一个德行好又非常能干的继任者,能够将企业做得更好,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难道这位老板就因为没有亲生儿女就是“不孝”吗?这也讲不通。

所以,从孟子自己的印证,以及各种经典对于孝的解释(包括孝经与论语等),找遍原文,从没有一句是讲“不生孩子就是不孝”,没有。

只能说,赵岐对于孟子这句话的解释是表面的和字面的意思,其深层含义没有解释出来。

特写此文解释这番误解,希望能为更多的人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