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经常会问一个问题,诗词对现代生活有何意义?

不说别的,就我们经常用的一些成语,其实都是源自古诗词。

例如形容男女自幼一起玩耍,相伴长大的“青梅竹马”和“两小无猜”便是出自李白的《长干行》。

还有像“走马观花”、“万籁俱寂”、“雪泥鸿爪”等等,都是从诗词中提炼出来的。

今天要讲的这首诗是杜甫25岁时游洛阳所写,可能很多人都没有读过,但是诗中却有一个成语,至今仍被广泛使用。(大家可以先找找是哪个,答案很明显。)

《游龙门奉先寺》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

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

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

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杜甫五句名言(杜甫夜里听到钟声)(1)

杜甫通常给人的印象是穷困潦倒,凄凉悲苦。

他曾为了仕途困守长安整整十年,受尽白眼,尝遍辛酸;安史之乱时,也曾被乱军俘虏,囚于牢中,不得自由;晚年更是凄惨,知交零落,疾病缠身,天涯漂泊。

然而,在经历这些苦难之前,他也曾是个无忧无虑,心怀梦想的少年,也有过“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

他曾登上泰山,高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气势磅礴,豪情万丈。

也曾参加左氏庄的夜宴,清吟“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浪漫奇幻,清丽脱俗。

彼时的他,不过20出头,年轻气盛,即使进士落第,依然豪情壮志,漫游齐、赵,何等潇洒快意。

杜甫五句名言(杜甫夜里听到钟声)(2)

而这首《游龙门奉先寺》同样是他早年的作品,虽不如《望岳》那般气势雄浑,也比不上《夜宴左氏庄》的清新雅致,但是整首诗融情于景,暗含佛理,读来也别有一番趣味。

诗题中的“龙门”位于洛阳,本就是山水形胜之地,自北魏起,历朝统治者便陆续在此开凿石窟,雕刻佛像,所以历来又被视为佛门圣地。

而“奉先寺”坐落于龙门西山阙口南侧,建于唐高宗年间,可惜的是不过四十多年,便毁于一场洪水。

后来又将不远处的龙华寺更名为“奉先寺”,根据时间来看,杜甫所游的奉先寺其实应该就是原先的龙华寺。

当然奉先寺也好,龙华寺也罢,都不过是个名称,无伤大雅。

杜甫五句名言(杜甫夜里听到钟声)(3)

先来看看诗歌首联,开门见山,描写了作者先游后宿的旅游行程。

“招提”原是梵语,多用来指代与佛门相关之物,根据语境来看,前一句指的是寺庙中的僧人,而后一句则是指住宿的僧房。

“已”和“更”都是虚词,无实义,但是却起着“化虚为实”的作用,诗人对于奉先寺的喜爱之情正是通过这两个字传达出来。

还有两个动词,“游”和“宿”,看似随意,却也不容忽视,前者与标题相呼应,后者则引领下文。

后文中无论是环境描写还是感悟抒发都是由这个“宿”字而来。

开头这两句都是极平常的字,却在内容和情感上统领全篇,正见诗人笔力不凡。

杜甫五句名言(杜甫夜里听到钟声)(4)

再来看颔联两句,是环境描写。

夜深了,幽暗的山谷里传来阵阵风声,林中的草木随风摇曳,清冷的月光透过疏散的枝叶,洒下斑斑清影。

这里的“虚籁”指的是风声。

《庄子齐物论》中曾将自然界中的风声喻为“天籁”,后世也多以此代指风,例如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未解庄生天籁”,辛弃疾《汉宫春》中的“回首听月明天籁”,都是在描写风。

而“虚籁”虽也是指风,但又多了一层空寂之意,最早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声林虚籁,沦池灭波”,渲染了一种很沉寂的氛围。

杜甫这里也是如此,虽写风声,但并不嘈杂,反而更显幽寂,与林中的月色清影共同构成了一幅清冷静谧的山寺夜色图。

身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又是何感受呢?

杜甫五句名言(杜甫夜里听到钟声)(5)

接着来看颈联,“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这两句依然是写景,但更侧重于抒发个人的感受。

龙门山高耸入云,抬眼望去,繁星点点,璀璨的光芒迎面而来;宿在山中寺庙里,仿佛躺在云端上,丝丝寒气,透过单薄的衣裳,蚀骨侵肌,当真是清冷极了。

这里的“天阙”二字历来颇有争议。

王安石读后,曾将其改为“天阅”,从词义上来讲,与“云卧”倒是对上了,但是意境却相去甚远。

还有《杜诗正异》的作者蔡兴宗则认为古本中此处应为“天窥”,又引用了《庄子·秋水》中“用管窥天”的典故加以佐证。

而南宋的陈岩肖却觉得无论是“阅”还是“窥”都是臆测,在他看来“语自混成,何必屑屑较琐碎失大体哉?”

我是比较赞同陈岩肖的观点,虽说律诗的二三联一般要对仗,但有时候也不必那么严苛,意境到了便可,正所谓“不以词害意”。

杜甫五句名言(杜甫夜里听到钟声)(6)

这两句与颔联两句相辅相成,共同营造了一种虚、清、高、冷的氛围。

设想一下,一个人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世间的纷扰、尘俗的杂念,想必都会一扫而空,心灵也会得到净化。

所以最后一联“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之前我们说过这首诗有个成语,就是最后一句的“发人深省”了。

而最为人所称道的还是“觉”字,有两层含义,一是“jiao”,意为睡醒;二就是“jue”,即佛家所谓的“觉悟”。

诗人夜宿山寺,拂晓时分,从睡梦中醒来,又听到钟声,因此顿悟。

传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曾在菩提树下,发誓“不成正觉,不起此座”,七天之后的凌晨,终于觉悟成佛。

当然,杜甫又不是要成佛,所以他的“觉悟”只用了一夜。

至于他到底顿悟了什么,诗中并没有明言,留给读者自己去猜测了。

杜甫五句名言(杜甫夜里听到钟声)(7)

我们评价杜甫的诗,一般是雄浑悲壮,沉郁顿挫。

但是这首《游龙门奉先寺》却不一样,写景,自然而清幽,抒情,含蓄而隽永。

整首诗融情于景,最后又以“发人深省”这个成语结束全文,言已尽而意无穷。

《杜诗镜铨》评价这首诗“气体高妙,澹然自足”,我深以为然。

不知你认为杜甫这首诗写得如何?欢迎一起来讨论。

-END-

作者:解忧诗词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