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主席狭小的办公室里烟味格外浓重。

警卫员在门口走来走去,还是没有推开门去劝慰。他知道,主席这是为陪伴自己十年的秘书即将离开感到难过。

几分钟后,门内传来椅子移动的声音。主席打开门,声音疲惫,对警卫员说道:“请替我向高智传个话,就说我邀请他下午三点到颐年堂谈话。”

警卫员还没来得及应声,主席已经转身进门,隐约间有小声的自言自语传来:“又要送走一个……

一、要是能亲眼见到主席该有多好啊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黄土高原上,老陕北人摸着自家高粱地里沉甸甸的穗子,自发唱起对主席的颂歌。

浑厚的嗓音从大地升起,一两句后,歌声从四面八方传来,地里的百姓们扯着喉咙,用最朴实的方式感念让他们过上好日子的恩人。

当五年兵的感人故事(相伴10年的秘书调走)(1)

年幼的高智跟着大人在地里流汗,秋日抢收并不容易,但他在这样的场景中感到由衷的快乐,

他不禁在心中默念:“要是能亲眼看到主席该有多好啊!

秋收结束,高智回到学校。他向老师请教:“主席住在哪里,我要怎么才能见到他?”

他的老师申国藩是当地有名的神枪手,曾经在抗日战争中,手持双枪,消灭敌人一个小队,护佑一方安宁。

申国藩面对这个问题,并没有讥讽他的异想天开。

而弯腰抚摸着高智的肩膀,对他说:“老师也不知道主席住在哪里,但是我想,能见到主席的人必然有一技之长。”

高智彼时还不明白什么叫一技之长。

他在老师的教导下,懂得主席及所有共产党人开展革命,将敌人驱逐出中华大地,经历多少艰难险阻。远的不说,自己能够在学校安宁地读书写字,不必上战场,就是他们努力的成果。

高智在生活中渐渐向这些英雄看齐,自发学习到每天深夜。功夫不负有心人,1944年,他被当地有名的绥德师范学校录取。

当五年兵的感人故事(相伴10年的秘书调走)(2)

作为村里第一个考上中学的孩子,高智本来担心家里没有余钱供他上学,但是村里的长辈拍着他的肩膀,集全村之力为他垫付学费,只希望他不要浪费自己在读书上的天赋,将来为国做栋梁。

高智身上携着长者沉甸甸的期盼,不敢浪费半分光阴。进校不过两个月,他就加入学生会,并在课余自发向同学宣传革命者的种种艰辛。

少年凭一腔热血,想唤醒只顾埋头学习的同窗。高智的同学不能理解如此“出风头”的举动,在背后称呼他为“怪人”。

他对此有所耳闻,但并不挂怀。

他总是站在人群中,请生活在安乐窝的诸君抬头正视:国家动荡,前方有人沐风栉雨,倾其所有,为在座各位带来宁静。

校领导知道此事,专程向各任课教师请教其为人后,破格推荐他入党。

当时学校的党组织处于秘密状态,高智在一位相识的老教师的带领下,端上煤油灯,沉默地转过几次楼梯,最后两人在地下室停下脚步。

老教师身材高大,走动间需要微微佝偻身体。他在一室昏暗中,安静地审视这位在学校颇为出名的少年。

良久,他转身打开箱子,取出一面旗帜,挂到墙上。高智抬头看,鲜红的旗帜上,金黄的镰刀和锤子格外显眼。

他隐约猜到此行的目的,不禁用热切的目光望着老教师。老教师面色严肃,教他举起右拳,放到耳朵旁边,带领他念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煤油灯豆大的火焰照亮党旗,老人与少年的声音轻轻地交织在一起。高智心中的激动难以言表,等宣誓结束,他才发现自己早已泪流满面。

作为绥德师范学校最年轻的党员,高智离他见到主席的目标又近一步。

一年后,高智从组织内得到消息,延安方面来人,要在学校选用干部。他惊喜欲狂,当即奔到校领导处,向上级毛遂自荐。

延安是每一位共产党人心中的革命圣地。从主席的著作《论持久战》到塞北江南南泥湾,高智对在那片土地上发生的事情如数家珍。

当五年兵的感人故事(相伴10年的秘书调走)(3)

自1935年来,成千上万的有志青年冲破重重险阻,跋山涉水也要去到那里。他对延安也是神往已久。

校领导再三挽留不成,只好放手将高智推荐给延安方面的负责人。

高智毫不怯场,一一举出自己的长处:他是党员,学习成绩优异,平时还在学生会和校文工团担任职务……

看着面前稚气未消,使劲将成绩单向自己眼前递的少年,负责人感叹于他的志气,拍板决定收下高智。

从绥德步行到延安的四天半时间里,他心中始终被要见到主席的激动盈满。刚进延安,他的眼睛就不受控制地四处打量:主席在哪里呢?

当五年兵的感人故事(相伴10年的秘书调走)(4)

直到完成培训,被分配到杨家岭中央机要科工作十几天之后,他才意识到,主席不是他想见就能见的。

主席行踪不定,有时候住在杨家岭,有时候住在枣园。高智虽然心中焦急,也只能耐着性子等。

一日,高智与机要科工作人员在窑洞外商量工作,突然对方止住话音,招呼他向下看。高智顺着望去,只见一位身材高大的人慢慢散步过来。

他不明所以,那位工作人员轻声解释道:“那是主席。”

主席!高智眼睛都不敢眨,看着他迈着稳健的步子,边走边与身旁的女童讲话,手上还不时比划着,显得十分亲切。

两人不约而同停下工作,目视着主席走出杨家岭大门。

期间好几次,他都差点控制不住自己,想要跑下去和主席说说话。但是他终究冷静下来,不愿打扰主席难得的空闲。

良久,高智才反应过来,自己见主席的愿望竟在如此平凡的下午实现了。

二、欢迎你以后就在我身边工作

高智在杨家岭时,与主席偶遇过好几次。但是他一直没敢上前与主席交谈。

1947年,蒋介石政府向延安重点进攻。主席决定“在运动中消灭敌人”,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

高智的在中央机要科的工作特殊,在这一年多时间里,始终跟随中央领导人们的脚步。

每到一地,高智住的地方离主席的住处都很近,有时甚至只有一墙之隔。

虽说不是天天都能与主席见面,但是主席的笔迹、声音,高智还是常能看到和听到。

一次夜晚,前方探路的同志传来敌情,高智等工作人员随着队伍向外转移。天空飘起小雨,为不暴露位置,他们并未点火把。

天色漆黑,高智跟着众人爬坡下坎,又冷又累间,心中不禁有些泄气。

雨越下越大,带路的老乡也分不清前路,队伍被迫停下,高智也只能站在原地着急。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时,他看见主席与老乡小声地说着话,并示意警卫员用手电照着地图。

主席指着地图上的标志,一点点地问,直到老乡终于弄清楚方向。期间他从容不迫,完全不受恶劣环境的影响。

当五年兵的感人故事(相伴10年的秘书调走)(5)

等队伍重新上路,主席迈着稳健的步伐,跟着老乡走在前面认路。他迈步速度很快,就算上坡也不显狼狈,完全看不出已到知命之年。

高智看着主席,胸中涌起莫名豪情:有这样的领导人,何愁革命不成功?

从延安到北平,高智一直追随着主席的脚步。

1952年春,刚被调入中南海中协机要处的高智接到警卫员通知:中共中央办公厅机要室主任叶子龙找他。

叶子龙跟随主席多年。一日他去到高智所在的机要科探望,高智抓住机会,请叶子龙将主席请来,与机要科众人照个相。

叶子龙没有拒绝,过一会儿真的把主席请过来。

那是高智与主席的第一张合照,被众人挤得只露出半张脸。在感叹主席平易近人的同时,他对和气的叶子龙也有很深的印象。

当五年兵的感人故事(相伴10年的秘书调走)(6)

没想到这次见面,叶子龙一句话就将他说晕了:“经研究决定你调到丰泽园去,给主席当机要秘书。

这实在是天大的好消息。

期待太久,高智竟然有些退缩:他怎么干得下这么重要的工作呢?那可是支撑着全国的领袖!万一自己工作出点差错,岂不是成全国罪人?

叶子龙知道他的顾虑,笑着拍他的肩膀,耐心给他做思想工作。尽管心中还是有顾虑,但高智是个共产党员,以服从组织命令为先。

最后他对叶子龙说道:“既然组织下决定,那我就去。如果我做得不好,还请组织马上调整,不能因为我耽误主席大事啊!”

事情定下来的第二天上午,高智到丰泽园向主席报到,那时主席还没起床。等

工作一段时间后,他才知道,主席一直保留着在延安时的习惯,常常工作到深夜,一般在天亮才休息。

当五年兵的感人故事(相伴10年的秘书调走)(7)

快到中午,主席的另一位秘书罗光禄带他朝主席的卧室走。

这时高智一边走,一边琢磨要怎么和主席介绍自己。到门口,他越来越紧张,甚至喘不上气。他人生中从未有比这更艰难的时刻。

罗秘书等他平复好情绪后,替他推开卧室的门。“主席,给您新调来的机要秘书高智同志来了。”

主席正躺在床上看报纸,见人进来,便坐起身,向高智伸出一只手。

他赶忙上去,握住主席的手,向主席问好道:“主席,您好!”

主席说:“欢迎,欢迎。”

接着让高智在床边的椅子坐下,询问他是哪里人氏,家里还有什么人,是否结婚,上过什么学,爱人在哪里工作,叫什么名字。

高智一一作出回答,紧绷的神经慢慢松下来。

当五年兵的感人故事(相伴10年的秘书调走)(8)

说了好一会儿家常,到主席吃午饭的时间,罗秘书敲门进来提醒,主席才止住滑头,最后说道:“欢迎你以后就在我身边工作,好不好?帮我做点事。

高智完全不能想象一国领导人竟这般和蔼可亲,身上没有一点架子。当即受宠若惊地答应下来。

从这天起,高智留在主席身边,开始长达十年的工作生涯。

说起这位新的机要秘书,众人有两个评价:一是年轻,二是能干。

当时高智刚满24岁,是众多工作人员中最年轻的。但他做事严谨,用他自己的描述叫“提心吊胆”。生怕自己工作出错,他在十年工作间时刻绷紧心弦,以最高的要求约束自己。

一日,深夜十点,主席按电铃把高智叫去,吩咐他马上通知西北、中南、华东好几个省的一把手,要他们明天就到北京开会。

事情紧急,主席特地嘱咐道:“你通知安排好,跟我说一声,然后我才休息。”

听到这话,高智立马着急起来,主席的睡眠时间本来就少,可不能因为自己动作慢就让主席一直等着啊!

他跑到办公室,给总机的电话员打过去,请他赶紧联系各省的负责人或者其秘书,并要他们立刻回电话。

当五年兵的感人故事(相伴10年的秘书调走)(9)

一会儿工夫,电话一个接一个响起,他边说明情况边用笔记录。等这边协调好,他又给航空、宾馆等地去电话,按照人数要他们做好接送和招待工作。

等到一切安排妥当,高智强迫自己镇定情绪,仔细检查一遍,在认为万无一失后,才快步走到主席的办公室,向他进行汇报。

此时离命令下达才过去四十多分钟,主席听完,用赞赏的语气,高兴地说:“啊!这么快,那我现在就可以休息了,你也早点休息。”

此时已经夜深,高智听到主席说他要早点睡觉,心中比被夸还要高兴。

作为主席的秘书,他感觉自己长进很快,懂得许多道理。同时,他深深为主席身上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主席为新中国的建设日夜操劳,但他从不把自己的付出挂在嘴边。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其他要求,自己的衣服补丁摞补丁,却把在开国大典时穿过的好衣裳分给工作人员穿。

平时更是难得下次馆子,偶尔有别国领导人送来的珍稀食物,也是指示分给中南海幼儿园里的孩子吃。

在主席身上,高智真正体会到何谓人民公仆。

三、临走前,你满足我最后一个要求吧

高智从主席身上学到的最重要一点是:不能老浮在上面。

主席一年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外视察。

十年间,高智跟着主席去过的地方数不胜数。无论是到农村、工厂还是别的什么单位,主席总是喜欢和大家交谈。

有时候是话家常,有时候是了解当地群众的真实诉求。主席往往能从只言片语中提取到他需要的信息,从而对症下药。

有工作人员怕主席时常在外,安全得不到保障,劝他减少外出次数。

面对这样的建议,主席只是说:“不能老浮在上面,老浮在上面会空虚,老在屋子里面看文件会死人的。

高智在主席身体力行的教导下,时常到下面学习、锻炼,甚至跟当地群众一起劳动。

在这期间,他意识到新中国虽然最艰难的时光已经过去,但这片土地上还留存着许多问题。主席年纪大了,不好再四处奔波,他想替主席亲自下下去,为国家做些实事。

1962年,为主席工作十年的高智向主席提出,要重新到基层走一走。

主席对他的想法很是认可,但是高智陪伴他多年,他心中也十分不舍。

4月19日,警卫员向高智传达消息:主席邀请他下午三点到颐年堂谈话。

自建国后,颐年堂就成为主席会见重要宾客的地方。高智一下就明白主席对这次谈话的重要程度。

不到三点,高智来到颐年堂,此时主席已经坐在大厅的沙发上吸着烟等他。

主席灭掉烟,让他坐到自己身边。

对他说:“高智,你在我身边工作这么多年,都很好,我很满意。现在我征求一下你的意见,你是愿意继续在我身边工作,还是想离开?继续留在我身边也可以,想离开到其他地方做什么工作也可提出,谈谈你的意见。”

高智意识到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在委婉地提出他的不舍,但是他沉思一会,还是说道:“主席,说句心里话,我不想离开您,想在您身边工作一辈子。但是您多次叫我们,不能老是浮在上面。经过几次外出调研,我能体会到您说的是对的。所以我还是想下去。

听到这样的回答,主席难免失落,但他看着这个一手带起来的年轻人,也为他感到自豪,叹道:“好吧,我尊重你的想法。但是不管你下到哪里去,都记得要为我继续做一点事情。等你离开时,给我交一份学习计划吧。”

高智听到这里,几乎要落下泪来。主席叹口气,又嘱托道:“高智,你要走的话,也不要着急,等你的爱人生过孩子,住段时间再说。”

高智的妻子到预产期,但是他从未对主席说过。他感受到主席长者般的关怀,心中酸痛,点头答应了。

天色渐晚,高智起身,打算向主席告别。

主席喊住他,说:“临走前,你满足我最后一个要求吧,我们照张相好不好?”高智不期主席会提出这样的要求,拭着泪,哽咽答应了。

于是主席带着他走到服务台,请服务人员拿出相机,为他们拍了一张合照。

当五年兵的感人故事(相伴10年的秘书调走)(10)

临别时,主席拍着他的肩膀,恳切道:“你有空就写信回来。”

高智此时已经说不出话,只能握着主席的手,不断点头。

一个月后,高智将手头的工作交接完,妻子的身体也恢复许多,一时间在北平的事已了,尽管心中不舍,他还是带着对主席满腔的留恋走了

此后数年间,高智一直与主席保持着书信联系,他时常盼望着能再见到主席一面。1976年9月9日,主席去世的噩耗传来,他悲痛欲绝,想立即动身前往北京送主席最后一程,

但由于同样想法的人太多,各地限制上京人数,得不到批准的高智只能抱着酒瓶,将一干哀痛都付于酒中。

9月13日,中南海的机要处亲自打电话过来,问他为什么没有到北京,其他在主席身边工作过的人都到了。

高智将自己的情况一说,中央方面即刻安排飞机,将他接到北京。

他站在主席的棺前,望着自己陪伴十年的长辈,喃喃道:“主席,我来得太晚了……”

巨人陨落,举国同哀。高智用余生怀念这位为国奉献一生的伟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