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出现的多种学与教的改革探索有三个特点:一是关注学习的宽度,如大单元教学、跨学科教学、STEM教学等二是关注学习的真实性,如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性学习等,其特点是关注学习任务以及学习过程的真实性三是关注学习的深度,如主题学习、深度学习、大概念教学等,聚焦的是主题和学习的深度日前颁布的新修订的各学科课程标准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设置“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以强化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关于跨学科学习的过程和效果?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关于跨学科学习的过程和效果(真实情境下的跨学科学习)

关于跨学科学习的过程和效果

近年来出现的多种学与教的改革探索有三个特点:一是关注学习的宽度,如大单元教学、跨学科教学、STEM教学等。二是关注学习的真实性,如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性学习等,其特点是关注学习任务以及学习过程的真实性。三是关注学习的深度,如主题学习、深度学习、大概念教学等,聚焦的是主题和学习的深度。日前颁布的新修订的各学科课程标准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设置“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以强化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为什么当下特别强调在真实情境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首先,学生生活在真实复杂的情境中,其生活具有完整性、不可确定性,所以教师教给学生的学科知识不能离学生生活太远。其次,要在高仿真情境中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不能只让学生见到知识的影子,而要让他们在真实情境中感悟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应用知识。最后,回应现实和未来的不确定,学生不能只做知识的搬运工,真实情境下跨学科的主题学习,由于过程与结果的不确定,能更好激发学生的探索动力和创造力,培育其指向未来的学习力。

那么,如何精选主题?如何开展主题学习?如何评价其成效?

儿童立场,精选主题。曾经对二年级200名学生进行时间概念的调查,发现168名学生对1分钟能做多少事情偏离实际情况,能按时完成课内作业的学生仅占55%。基于调查,项目组对二年级各科教材进行了梳理,发现数学教材中有《时与分》《经过时间》《认识秒》的内容,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我会安排一天的生活》的内容,音乐教材中有《时间像小马车》的歌曲,美术教材中也有手工制作钟表的相关要求,英语教材中有关于时间的问句教学“What’s the time”。于是,项目组确定以“时间”为大主题,把各科的学习要求有机融合,开展“做时间的小主人”主题实践学习,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时间、探索时间、应用时间,完成对“时间”这个大概念的自我构建。

任务驱动,活动创联。依据“时间”这个大概念,项目组从“时间的故事”“和时间赛跑”“What’s the time”“时间的歌”“时间沙漏”“时间活动室”六大模块有机组合成主题学习的课程框架,融数学、科学、阅读、美术、音乐、劳动等学科知识,又不完全受制于学科知识所限,使六个子主题相互联系、要素循环互动。“时间的故事”主题,教师借助《时间的故事》数学绘本,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探索时间永不停止的特点,以及古人划分时间的方法与计时工具。“时间活动室”教师让学生经历1分钟的口算、跳绳、眨眼睛等实践体验活动,培养时间量感。“和时间赛跑”,学生通过制作钟面尝试理解钟面的构造,探索“小明的一天”,建立时间顺序概念及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的观念。在“What’s the time”主题活动中,通过情景剧表演活动,学生自主学会句型:What’s the time?It’s______,并能进行句式扩展。“时间沙漏”,学生以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方式制作“1分钟沙漏”,通过对比不同材料制作时间沙漏,发现时间都可以转化为质量或体积来间接计时。而“时间的歌”,学生通过演唱歌曲《时间像小马车》,懂得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道理,并掌握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时值。

“做时间的小主人”主题学习,打破班级授课制壁垒,用半天时间设置六个子主题的学习空间,因为六个主题是板块式、框架式的,而不是线性式的,所以不分先后顺序,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自由选择主题内容。

跟踪评价,凸显成长。首先,教师设计“我做时间小主人”即时评价单,根据学生在主题学习活动中认知、倾听、合作、表达四要素,给予等级评价,获5个“闹钟图章”即被评为“时间管理小能人”。其次,撰写反思性日记,用文字记录参与主题学习的得与失,改变“只做只学不思”的问题,通过反思评价,让学生所学所得更好,在反思中积累“反思与交流”的经验,努力培养反思建构意识。最后,“时间管理小能人”跟踪评价贯穿整个学期,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每周评比活动,获此殊荣的学生都会在“年级光荣榜”上找到自己的名字。跟踪评价的目的是落实主题学习的核心要素,沉淀为学生的核心素养。

多课时长程式主题学习,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下回到现实生活场景,在各种真实活动中激活生活经验、提取知识要素、梳理提炼建构、总结反思得失,实现“长时间思考”。当然这也考验着教师的专业能力,前期准备量大,组织难度大,时空交错大,是一件“浩大”工程。面对这一新挑战,我们努力用教育智慧迎难而上。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天长小学数学特级教师)

《中国教师报》2022年06月15日第7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