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政府官方的形式,第一次来提倡简体字,主张对汉字进行简化的,是谁呢?大家不要以为汉字简化是建国以后的事,其实早在1935年,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就已经发令,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

汉字简化方式(汉字简化简史)(1)

1935年简体字推行法令档案

汉字简化方式(汉字简化简史)(2)

1935年教育部第一批简体字表

戴季陶,时任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

戴季陶是国民党政府的元老,他坚决反对蒋介石下令采取简体字表。因为戴季陶是国民党元老,他的影响力也不小,而且他与蒋介石关系非常好,是至交,他就公开反对这个政策,最后他誓死抗议反对。戴季陶当时作为考试院院长,主管考试,假如考试都用繁体字、简体字、异体字都上来了,判卷没法判了,就混乱了,而且这个法令的出台正好是在戴季陶出差之际,他回来之后就跟蒋介石大发雷霆,他为了中国文字可以说把命豁出去了,他跟蒋介石的关系又不错,蒋介石也不能把他怎么样,因为戴季陶抗议,最后使得蒋介石命令教育部把那套简体字暂缓推行,收回来了。蒋介石国民党这边,推广简体字失败了,暂告一段落。

在那个时候共产党也在做汉字拼音化和简化工作,也一直做推广,也主张文字改革。等到后来新中国建立之后,就把文字改革的接力棒等于是从国民党那接过来了,继续推行文字改革,当时有一种观点,认为文字必须要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当时就认为世界文字的拼音方向是一致的,所有的文字都是这样的,没考虑到汉字的独特性。为实现这个目标,先简化汉字,因为在实现拼音化之前,必须简化汉字,以方便当时应用,简化汉字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实现拼音化。1952年新中国专门成立了文字改革委员会,开始做这个工作。

话分两头,蒋介石退到台湾之后,国民党还是没有放弃文字改革,1952年国民党又一次提出要改革文字,再次要使用简化字,蒋介石又提出了一个简化方案,交到大会上讨论,这回退到台湾孤岛上来了,应该没有人反对了吧。蒋介石又旧话重提,再一次提出要文字改革,没成想,又有一位文化大佬站出来了,这个人叫胡秋原,他坚决反对,国民党第二次提出简化汉字运动又失败了。

汉字简化方式(汉字简化简史)(3)

胡秋原

后来大陆成功了,1956年大陆推出了汉字简化方案,而且通过了国务院的会议,并在人民日报公布推广了。当然在大陆也不是没有反对的,但是反对无效,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比如说1957年的陈梦家。

汉字简化方式(汉字简化简史)(4)

陈梦家

陈梦家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学者,他对于汉字的古文字研究是专家里手,他写了一本中国文字学的著作,当时他就对汉字简化提出保留的态度、怀疑的态度。他说用了3000多年的汉字,以前为什么没有走上拼音的道路,肯定有它的客观原因,在没有好好研究这个问题之前,不要太快地宣布汉字的死刑。汉字虽然特别多但是常用的字并不多,普通的人认识两三千字就可以了,有人说汉字难认难学,那是教的人没教好,那是方法的问题,不是汉字有问题。

我认为陈梦家的这个说法还是很到位的,很合理。我们汉字虽然多但常用的字并不多,有2000多个字,常用的字2000字你教会了,他就会98%以上的字,我们看书、报纸上的这些字,它们的频率是98%,非常高了,会常用的2000个字,看一般的报纸没问题,这个观点也得到了唐德刚先生的旁证。

汉字简化方式(汉字简化简史)(5)

唐德刚

唐德刚是美籍华人,历史学家,他曾经给张学良做过口述历史,他是胡适的学生,但是他对胡适并不是盲目得什么都听从,他对胡适有一个正的反的综合性的评价,他在一本回忆胡适的书里面就说到了这个问题,他说一个人如果想把美国纽约时报全部通读,那你就得认识五万个单词,才能做到。五万个字是什么概念,那就是一个汉语大字典,或者是康熙字典,把康熙字典里的所有的字都认识,才能看报纸、看书,对我们中国人来说简直就是个天大的难题,可是拼音文字就是这样,外文单词就是这么多。汉字和英文比较,究竟哪个难学哪个容易学,还真得打一个问号。

总之由于诸多原因,不管陈梦家这些人怎么反对,都没有被通过或采纳,汉字简化运动从1956年开始正式推行,大陆对汉字进行了简化。另一条路线拼音化的成果也有了,到1958年汉字拼音方案开始推广全国,当时的想法就是用它来注音,帮助识字,将来一旦时机成熟就废除汉字,用拼音来取代汉字,就是这样一个想法。比如当时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郭沫若,他就说过:“我们可以预想,必然还有一段相当长的时期,汉字和新造的拼音文字平行使用,在新文字的逐渐推广过程中,让汉字在大多数人们日用中逐渐归于隐退。汉字归于隐退,是不是完全废弃了呢?还不是。将来,永远的将来,都会有一部分学者来认真研究汉字,认识汉字,也就跟我们今天有一部分学者在认真研究甲骨文和金文一样。”这个说法大家可想而知,幸亏这个想法没有实现,否则的话我们连普通人都无缘接触汉字了,汉字差一点就变成少数专家的技术,就像研究甲骨文、金文那样,成为一个绝学了(看看如今的越南、韩国,汉字就已落到了绝学的场景)。

1964年简化字总表推出,首次以国家法律的形式确定了简化字,简化字由原来的民间的异体字、俗体字被扶正了,作为官方规范的正体字来推行,当然这些简化字90%在以前,在民国甚至在先秦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前面也提到了,这个时候的简化字,都是继承了以前简体字的成果,所以第一次简化在大陆成功了。

后来到了1977年,还有第二次简化汉字,二简就没有一简的效果好,因为第一次简化字,毕竟好多简化字古代就有,古已有之,不是今人独创,而第二次简化字简直就是给汉字截胳膊截腿,当时社会反对的声音比较多,比如说,姓肖的“肖”,这个就是二次简化时出来的,最早的姓是这个“萧”,草字头加下面一个肃穆的肃,严肃的肃,还有师傅的“傅”,也被二简为“付”,社会用字十分混乱。经过二简的经验教训,后来对汉字就不敢轻易再简化了,尽量稳定下来,汉字简化就到此告了一个段落。

台湾那头也开始整理他们的汉字,再也不提简化的事了,而是保持繁体字,把常用的国字,标准字体整理出来了。

在二十世纪80年代,汉字又遇到了一个波折,这个波折也不小。那个时候因为电脑开始在社会上应用了,打字,就是汉字的电子输入,遇到了一个难题,因为英文26个字母在键盘上很好输入,汉字怎么输入呢?最早也是一个难题。所以说很多主张汉字拼音化的人又开始说:汉字应该再接着拼音化。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吕叔湘先生,他说:拼音文字能够机械化,汉字不能机械化,汉字比较丑,甚至说不能面向世界,等等。这时候有一个人用了五年时间研发汉字输入,他就是发明了五笔字型的王永民先生,他是河南人,中国科技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他用了将近五年的时间把汉字电脑录入问题解决了,可以说他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论证了汉字能够适应新时代,能够录入电脑里,又一次对主张汉字拼音化的人,给了狠狠的一击。(现在进一步证明:单音节的汉语汉字是非常适合人机交流的语言。)

剥久必复,时来运转。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明目主张汉字拼音化了,汉字简化也不再继续。从此国家开始调整文字政策,原来叫文字改革委员会就改成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以前是废除汉字、拼音化、简化汉字,这些政策都做了调整,主张也就不再那么偏激了,工作转向为推广普通话、写规范字了。

汉字简化方式(汉字简化简史)(6)

陈立夫

到了90年代,很多人用比较中正、包容的心态面对汉字繁简问题。比如说在台湾,以前是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部长陈立夫,他就主张用中国文化来统一中国,两岸的文化是同样的。用字繁简由之,愿用繁就用繁,愿用简就用简。

汉字简化方式(汉字简化简史)(7)

袁晓园

大陆也有一个人她叫袁晓园,是从美国回来的,主张识繁写简,就是要认识繁体字,但是我们平常书写还是简体字,这样就由原来的繁简势不两立,变成了开始逐渐的接触、理解、包容,互相宽容,某种程度上又回到了古代并行不悖的文字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