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座位,对于每个班主任来说,都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特别是缺少班主任经验的年轻老师。自己刚当班主任的前几年,每次换座位都是焦头烂额:喧闹的场面,意外的磕碰,遍地的垃圾。这些还只是小烦恼,最闹心的是排好的座位总有一些学生有意见、闹情绪,甚至有学生当场产生消极的抵触情绪,不愿意换座位。

印象最深的一次调座位,刚宣布新座位,有个姓阎的学生就死活不换,情愿坐最后一排。没把我当场气死,那个学生是班长,我给他留的是正中间、视线佳、备受教师关注的黄金vip座位。结果他堵在那就是不挪位。气得我当场撤了他的职,让他坐在最后一排。平时也有些家长也会为孩子座位的事情打电话到我,要求给自己孩子安排个好座位。哎,我太难了!

座位的问题处理不公正,学生心理疏导不及时,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班级的纪律、课堂的气氛,更严重的会影响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教育家魏书生老师在《我的班主任工作漫谈》中写到他自己在编排座位上的方法:“座位是为每一个学生发展服务的,安排座位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头高矮、视力好坏、自控能力强弱、互助能力高低等个性特点。”由此可见,排座位也是一门艺术,班主任就像一位战场上的指挥员,如何排兵布阵,让这个班学习、纪律、文体活动样样出色?经过班主任工作经验积累,我对排座位有了一点个人认识,也总结了一些方法技巧。

无领导小组讨论或结构化小组讨论(排座位也是一门技术活)(1)

总原则: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先民主再集中。班主任统筹规划,征求民意,合理布局。

谁都喜欢坐前面,但也总有人要坐边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但排座位不可能满足每个人的要求。首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选择。但最后决定权还是要班主任自己把握,对学生要有进行强制调整的权威。我这几年编排座位采取的方法就是:

(1)预先调查

在班上提前宣布编排座位的决定,在座位上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交书面申请、写明详细原因。

(2)黄金搭档选好领导班子

假设一个班60人,全班分成6个组,每组10人。部队连级主官有连长和指导员搭档,营级主官有营长和教导员搭档,团级主官有团长和政委搭档。依此同理,班级小组也要标配两位主官。我建议每个组设两名领导人,正组长叫小班,统管小组学习和纪律。副组长叫书记,统管本组的卫生和生活常规。这12名领导人由全班同学投票,得票最高的6个男同学和6个女同学,先开会,自己选择自己的搭档。俗话说得好“男女搭档,干活不累”。小班和书记的人选一定要是成绩中等以上,责任心强,在同学中有威望的同学。骨干班干部都是民主选举出来的,群众基础深厚,一般选出的班干部都会很有责任担当感。

无领导小组讨论或结构化小组讨论(排座位也是一门技术活)(2)

(3)“分而化之,各个击破”对待“捣蛋部队”

每个班总会有些调皮、难以管束、纪律观念较差,爱讲话的同学,这些同学一般不爱学习,而且也容易影响他人。分组前先把这些人挑选出来,每个组平均分配1—2名这样的同学。这样做不是歧视原则,爱讲话的同学不能扎堆坐一块,这些同学如果都编在一块,很容易形成不读书的小团体,久之班风会乱。所以早点分而化之,各个击破。让他形成不了气候。

(4)分性别分层,挑选组员

把全班除下小班和书记的同学先分男女列两份名单。再按学习成绩把这男女同学分四等。如把入学考试成绩分4档,1-20名有哪些男女生,21-30名有哪些男女生,31-40名有哪些男女生,40—50名有哪些男女生,再由选出的小班和书记挑选组员。每组挑选的男女生数量大致相同。这样做尽量避免了小组内男女比例失调,保证每个大组男女比例合理(不要出现纯爷们组),这样分配,保证了每个小组里面学习成绩高低各个层次的都分配均匀。

(5)“二拖一”原则,小组内部微调

无领导小组讨论或结构化小组讨论(排座位也是一门技术活)(3)

我的班级座位是“秧田式”,全班分成三个大组,每组七排。每排三人。六个小组看下大概情况,如果组员大部分是高个子,安排在4、5、6、7 排。如果都是小个子,安排在1、2、3、4 排。每排坚持“2 1”原则,“2 1”就是“二拖一”,即每排由两个成绩较好的同学加一个成绩较差的同学组成。两个成绩相当的同学坐在一起能够起到“比学赶帮超”的促进作用,也能够带动第三个成绩较差学生的学习。对整个班级来说,没有放弃任何一个人。另外要充分考虑组员内部个头高矮、视力好坏、自控能力强弱、互助能力高低等个性特点,小组内部适量微调。如果班级座位是“麦田圈”这个原则也适用。

(6)给每个组取个响亮的名字

每个小组取个组名,如我取了“雄鹰”“飞虎”等组名。取组名便于小组座位轮换。坐在前三排的三个小组可以交叉,后四排的三个小组也可以交叉换位。以前这个组是第一小组换了个位子,就有可能要改成第二小组。卫生安排之类的可能全乱套了。这样的座位就好比活字印刷,灵活机动,即使个别位置微调也不影响全局。组员跟着小班和书记走。小班和书记对组员负责。

(7)确定正式座位表

新座位出笼后,接下来的两天都是观察与微调期,班主任规范收集来自各科老师和班干部、同学的意见,对座位进行微调。第三天,确定正式座位表,打印后、张贴在讲台,并送到各位科任老师手里。

(8)小组之间定时轮换,频率不要太频繁

轮换座位时最好不换桌子,只换凳子。降低财产损坏的几率。换座位的时间最好选择对隔壁班影响较少的时间。如果在上课,喧闹声势必影响别班上课。座位换的次数不要太频繁,换座位 “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一般一个月换一次。有特殊原因适当微调。

世界上最难的管理是人的管理,班主任工作是苦行僧般的工作,当甩手的,只有掌柜。再先进的管理方法也不可能让人一劳永逸,这种排座位的方法再先进,还是要灵活机动,随时应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