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关中平原春天的诗句(大平原二百三十三)(1)

晴耕雨读

廉艳芳

郑板桥曾说:“吾毕生之愿,欲筑一土墙院子,门内多栽竹树花草,清晨日尚未出,望东海一片红霞,薄暮斜阳满树,立院中高处,俱见烟水平桥。”

中国人的小院情结,从古至今,似乎从未变改,反而越来越浓郁。前些年,我们一家三口居住在多层建筑的楼房里,虽然也算宽敞,只是作为从黄土地走出的孩子,总觉得四四方方的钢混结构不接地气,少了很多乐趣。日日辛苦爬楼之余平添了许多惆怅。于是,在众里寻他千百度之后,我们终于觅得了一处复式带小院的房子。虽然已有些年月,但是在看到她的那一瞬间,我的心弦蓦地被拨动了,脱口而出:这才是我心心念念的家!先生开玩笑说:“那以前住的不是家吗?”“以前住的那叫房子!”我笑怼回去。

置办下来,装修的时候,我特意私人订制了小院门口的对联,上联:数卷诗书消永昼;下联:一窗昏晓伴流年;横批为“晴耕雨读”,是我的微信昵称,更是我梦想中的生活。

内心里总感到,人只有拥有了一方属于自己的院落,精神才算有了着落。居小院,高卧闲窗,绿阴清昼,天地寥廓。 植一院花香,翻一本闲书,品一壶清茶。每每闲暇,都在小院,看繁花满树,听莺啼燕啭,日日悠然,不负韶华。

想念老家的小院,红砖青瓦,雨落成花,或清越激昂,或淅沥滴答。下雨的时候,适合读闲书,竹窗下枕书高卧,清凉在口,尘俗在心。飘雪的时节,看白雪穿庭而过,与家人围炉闲坐,思远方游子,观灯火可亲,举杯邀月,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自古以来,凡户居,必在一棵大树下;凡村首,必有一棵神采奕奕的老树。无荫不成庐,无林不成族。树,是家舍的象征,是游子的魂牵梦萦。那年游江南乌镇,听到一个说法:江南殷实人家,若生千金,便在庭院里栽下一棵香樟树,从此树便陪着小女儿一起长大。待嫁之时,树亦长成。家人便将树伐下,做成两只大箱子,放入绫罗绸缎作嫁妆,取“两厢厮守”之意,父母爱女之心历历可见。我家亦有女,只是北方气候干冷,不适宜香樟生长。小小的院落里只有一棵苹果树,一棵柿子树。春日到来满树繁花;夏日炎炎绿叶成茵;秋风渐起硕果累累;冬雪飘扬飞絮作花。一院之中,是四时的风景,是人间的烟火气。院子里的树,是心灵的归宿,是“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的生动,是“春日游,杏花插满头”的浪漫,是“落叶添薪仰古槐”的体贴,是游子一生剪不断的牵绊……

在春天,小院廊下,汲泉烹茶。与爱人一起晴天耕作,雨天读书,这才是想要的生活。

作者简介:廉艳芳,沾化区第一中学英语教师,沾化区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