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最可惜的人才智谋不输诸葛亮(他是三国中的小人物)(1)

公元228年至234年间,蜀汉为口号上的“一统天下”,对曹魏总共发起了五次有预谋的冲击。

这五次战役,全都是由诸葛亮主导,直到诸葛亮在五丈原逝世才终结,蜀汉官方美其名曰“北伐”,曹魏政府坚信这是“贼人入寇。”

不管怎样改头换面,这被后来史学家们解释成为的历史名词“诸葛亮北伐”,其实质就是场攻防战,蜀汉攻,曹魏防(期间曹魏也有过反击,效果不是很大)。

五次北伐除了第一次颇有成绩,第三次稍有成绩外,其他几次都不怎么出彩,尤其是第二次北伐,诸葛亮遇到了一个强劲对手并且还吃了亏。

这位让诸葛亮吃了败仗的人,就是郝昭。

三国最可惜的人才智谋不输诸葛亮(他是三国中的小人物)(2)

郝昭,字伯道,是太原郡人,具体的出生年份、家庭出身不详,因为并不是史学家们所待见的人物,各种有关资料都简而化之了。

在并州这个大环境下成长,郝昭受当地彪悍民风影响,成为能骑善射的高手。

史书上说,他身体十分雄壮,臂力超过常人,在马上还能左右驰射,真是一块当兵的好料子。

在河西的这十几年,郝昭很好地完成了他被赋予在这个职位上的使命,当地老百姓没话说,周边极具侵略性的少数民族邻居也不怎么闹事,安安稳稳地过着各司其职的生活。

时间来到太和二年(公元228年)的十二月,诸葛亮第二次北伐。

当时的大领导曹真派了郝昭去加固陈仓城池的城防。

三国最可惜的人才智谋不输诸葛亮(他是三国中的小人物)(3)

当郝昭接受到这个任命时,他也许不会想像到他所要面临的将是怎样巨大的挑战,这看似再也正常不过的人员调动,所将要到达的未来却是步步惊心,并且没有退路。

当然,他只是一个默默地执行者,没有那么丰富的想象,他只是知道完成朝廷交给他的目前阶段的任命,不断地提高陈仓城的防御力量,直到他看到诸葛亮带着大军到来,将陈仓城变做一座密不透风的死城。

较量真正开始了,它将分为好几个回合呈现!

当时,郝昭能够聚集起来的兵力只有千把人,而诸葛亮带来的人却是好几万,比例的悬殊,似乎注定着这是一场不公平的比试。当然,要想在战争中奢求公平,那简直比不让芙蓉姐姐过度自恋以及郭美美同学不炫富还要难。

三国最可惜的人才智谋不输诸葛亮(他是三国中的小人物)(4)

其实,郝昭还是有着优势的,这些日子里来他对陈仓城做了加固修缮,他还充分调动起了守城兵士们的积极性,激励起了民众们的主观能动性,将他们团结在以自己为核心的守城集团周围,以迅速提升的犹如开挂式的战斗力以及强盛的士气,将一切外来以侵略为目的的敌人拒绝在城门外。

攻城真是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围了几天后,诸葛亮发现了一个实质性的问题:陈仓城守卫魏军的抗击打能力的强悍性,早已超出了蜀国军队所能挥发的破坏性能力范围之外。

虽然是足足准备了大半年,各项后续工作也是很到位,还是乘着魏国和吴国在边境地带闹别扭的有利时机,蜀军最终悲哀的发现,所有曾经努力过的一切在陈仓城池面前都成了无用功。

三国最可惜的人才智谋不输诸葛亮(他是三国中的小人物)(5)

久攻不下下,诸葛亮换了一套套路模式。

诸葛亮决定不打了,派人到城外去劝降。

他坚信,他派出了这个人去,必然是会取得一定的成效的,事情也正如他所预料,效果十分“显著”。

派出去的人员,名字叫做靳详,三国历史上一个默默无闻的人。

他之所以被诸葛亮选中,并认为能够胜任,是因为他有着一个特殊的身份,太原人。

由于是这个身份,靳详也就有了和郝昭套近乎的资本,正如我们所熟知的,郝昭可是地地道道的太原郡人,老乡见老乡很有共同语言的。

讲着本地的方言,在陈仓城城墙外,靳详使出他的忽悠神功,对郝昭展开了语言攻势。

话说靳详也是够辛苦的,脑细胞浪费了不少,水也顾及不上喝一口,鼓动着嘴巴说了大半天,才见得郝昭在城楼上有了回应。

三国最可惜的人才智谋不输诸葛亮(他是三国中的小人物)(6)

郝昭也没多少废话,说得言简意赅:“魏国的律法,你应该是听说过的,我的为人,你也应该是知道的。我深受国恩而且宗族人口众多,你就别说这么多话了,我也就只有死守城池这条路可以走。你回去跟我对诸葛亮说,我感谢他的好意,他可以赶紧着攻城了。”

话已经说得很明白了,投降是不可能的,想打就打别废话,靳详卖力表现全都打了水漂。

有鉴于郝昭的坚决态度,无可奈何下,靳详只得回转头去,将郝昭的那些话转告给了诸葛亮。

同样地,有鉴于城池的坚固度,不甘心下,诸葛亮还是决定着再尝试一下,再次派出靳详去陈仓城外游说。

靳详这次加大了力度,着重突出了后果的严重性,极力给郝昭描绘出一幅城池被攻破后的不堪设想前景图。

在他的话语里,阐述的重点放在陈仓城内兵力不足,难以抵抗蜀国军队,所以迟早是要被攻破的,既然早晚是这个结局,也就不用做这些无意义的抵抗了,还是投降来得实在多。

靳详说得很是兴奋,差点连自己都迷惑在这套自编的理论体系中,他很是有理由相信,郝昭这次不中招,基本上是没有天理的事。

他以极其诚恳地态度殷切期盼着出现一个好的成果。

没有等待多久,郝昭说话了,说得底气很足:“前面我都已经该说的说完了,不会有所改变。”

哀啊,又是瞎忙活了!

靳详真是如家长面对家里惹事的熊孩子般有点哭笑不得了。

当然,这还只是客气的,接着,郝昭还放出了狠话:“我认识你,我的箭可是不认识你的!”

话说到了这份上,已经是没有回头路可走了,一点商量余地都没有留下,靳详只得灰溜溜地离去,再次来到诸葛亮身边将具体说服劝降工作情况做了汇报。

诸葛亮没有说话,既然没有共同语言,那就用实力来说话!

虽然着先前在陈仓城下,没有捞到多少好处,诸葛亮对攻克陈仓城还是很有信心的。

于是,他亲自带队来到了陈仓城下。

这种信心的产生主要是基于三个有利条件:一、蜀军与魏军双方的兵力对比,诸葛亮带来的军队有好几万,郝昭守城的军队却是千把人,几十比一的比例,数量上首先胜出;二、关中的魏军主力还没从荆州撤出,救援部队不能及时到来,据于这条,蜀军具有充分的时间去攻占陈仓城,不用太着急;三、重点推出的,诸葛亮大大这次还带来了三样重量级别最佳攻城武器。

攻城战一打响,诸葛亮祭出了第一件攻城“法宝”:云梯。

还没等守军缓过神来,诸葛亮又祭出了第二件攻城“法宝”:冲车。

诸葛亮的这两手准备很是硬朗,正如他所期望的,蜀军在两样重型武器的保驾护航下,对陈仓城发起了新一轮的冲击。

刚一开始,还真是有点效果,云梯和冲车发挥出了应有的功效,蜀军也得以拉近了和城池守军的距离,但是没过多久后,风向转变了。

郝昭之所以被曹真指定为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必攻城池陈仓城的守卫将领,并不是凭借某种不可见光的暗箱操作。

曹真所看重的是他的个人能力,深信他能够很好地抵御住诸葛亮的进攻。

事实上,郝昭在守城上真是超强,还是超出了曹真的先前预估。

郝昭针对诸葛亮两样攻城法宝的方式,无非就是八个字:“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对付云梯,郝昭命人直接用火箭招呼,梯子燃烧起来,被焚毁殆尽,更连带往上攀爬的蜀军兵士都受到了火的洗礼,纷纷掉下了梯子;对付冲车,手段也是很直接,郝昭让人搬来了石磨等大石块使劲地往下砸,冲车的材质注定着落了个散架的命运。

三国最可惜的人才智谋不输诸葛亮(他是三国中的小人物)(7)

两件法宝祭完,没见得有多大功效,还贴补进去了不少的人马,信心被打击不小的诸葛亮有点上火,没有过多的选择,他抛出了第三项法宝:“井阑。”

井阑这东东,也是一种极具杀伤力的攻城武器(这句好像废话),一般高度都是在十米以上,弓箭手可以待在里面,直接朝着城墙上面的守军射箭,为正在攻城的兵士提供了不少的保障。说得通俗点,这就是一座可移动的箭楼。

因为搭建得比城墙还高,配备在里面的兵士常常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因为离城墙较远,守军对它的伤害性很小。

可以远射,范围又广,还是高高在上,并受不到伤害,除了行动力慢点,井阑可以说是非常的实用,因而成为许多攻城人士的最爱。当然,守城军队必然是要极其厌恶之的。

蜀军在井阑的配合下,往着陈仓城中尽情地发泄着这几天里的憋屈,箭枝真是像不要钱似的,向着守城魏军招呼。

说句实在话,对于这些漫天飞舞着的突如其来的从天而降的特别招待,郝昭真是没有什么好的法子去应付,唯一想到的主意,就是让城头上的守城军找个地方避避先。

这正是诸葛亮想要的,乘着这个间隙空挡,他派出了大批蜀军,对城外的壕沟展开了填埋作业。

看着这个架势,蜀军是想不借助任何大型攻城武器,凭借着人海战术,用血肉躯体去硬撼城墙了。

不一会儿,蜀军填完壕沟,正如事先安排好的,在井阑的掩护下,拼命使劲地往城墙上爬着。

注定着要让蜀军失望了,正当他们以极大的热忱以及全部精力投入到爬墙事业中去的时候,城里的郝昭带领着守军在这段时间内做了一件让他们很是抓狂的事:修筑城墙。

眼看着外面的城墙很难坚持下去了,想要守御也被井阑压制了下来,为了保险起见,郝昭命兵士们加紧赶工,又重新修筑起来一道城墙。

第一道防线还没有突破呢,第二道防线就适时地出现了,望着两道近在咫尺却似远在天边的坚固城墙,蜀军差不多要崩溃了。

在郝昭的见招拆招引导下,诸葛亮也是有点头大了,这次北伐才刚开了个头,就碰上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费了大半天劲,牙都快被磕光了,还是没能够享受到嘴里,这个所谓的“出师未捷”也没有像这样恶劣的。

依据目前阶段现有的实际情况,全力开动大脑后,诸葛亮想出了一个他所认为的适合当前的最为有效攻城方式:“为地突。”

“为地突”是史书上的说法,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挖地道。

诸葛亮是想用通过地道的方式,将蜀军从城外送到城内去,给予魏国守军强力的有效打击。

从地上发展到了地下,只能说明了一点,诸葛亮先生实在是再也没有切实可行的好办法了。

实际上,地道战术并不是那么好使的,它有着一个致命的缺点:容易被阻断。

通往城内的地道,一旦被阻断,那就什么也不是了,从地道口出来的部队,突袭的效果不能达到,还暴露在城内守军的有效打击范围内。聪明点的守军,还喜欢着往里面扔些可燃性物品或是啥有毒有害物体,穿梭在其中的兵士们就只能是享受到挨宰的份。

郝昭这些守城基本常识还是懂的,他带着守军在城内挖掘出了深深的壕沟,阻断了地道的去路。只要是蜀军从地道里进来的,基本上也就落入了宽长的壕沟里,成为守军最好的活靶子,想要活着回去呢,那只能是传说。

三国最可惜的人才智谋不输诸葛亮(他是三国中的小人物)(8)

诸葛亮这回可真是见识了什么叫做“强悍”,几个回合下来,所有方法招式都使尽了,得来的结局却是一无所获。“欲哭无泪”,大致也就是这个概念了。

郝昭带着一千多人的魏国守军就这样与诸葛亮领衔的几万人蜀军在陈仓相持了二十多天,虽然诸葛亮反复变化着出招,手下还有几个能征善战的将领,但全都被郝昭一一破解,挡了回去。

诸葛亮几乎已经到了江郎才尽的地步,蜀军的粮食也随着日子的拖长而不断减少,人员伤亡也是在逐步增加中,更加不利的消息传来,曹真所派遣将军费曜带着大军正在赶来,魏明帝曹睿也派了张郃带着军队前来支援,离陈仓已经不远了。

所有七七八八的因素整合起来,只给诸葛亮同学预留下了一个选择:撤军。

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刚一开始就被终结,希望就在眼前慢慢变为绝望。

三国最可惜的人才智谋不输诸葛亮(他是三国中的小人物)(9)

诸葛亮根本没有想到第二次北伐的进程,竟然会是以这样的方式戛然而止,就连心理准备的时间都没有空闲出来。黯然神伤之中,带着蜀军大部队,极度郁闷的他,只得是从哪儿来回到哪儿去了。

很是显然,郝昭并不会让他走的这么舒坦,在蜀军回程的道路上,他还为他们备办了一份欢送大礼:伏击。

蜀军没有预料到,一直龟缩不出的魏国守军,还会玩上这一手,面对突然而来的大餐,显然有点消化不良,一时间都乱了阵脚,成了任人宰割到的羔羊。

关键时刻,蜀国名将魏延同志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在他的拼死抵抗以及勇猛作战下,才得以护卫着诸葛亮出了伏击圈。

三国最可惜的人才智谋不输诸葛亮(他是三国中的小人物)(10)

后来魏明帝和司马懿谈及到这件事的时候,还是觉得非常可惜:“当年诸葛亮带着军队围困陈仓城二十多天,都不能够打下来,后来诸葛亮军中粮食吃完只得退兵。郝昭带着军队追击,差点就要将诸葛亮给擒获了……真是可惜了!”

三国最可惜的人才智谋不输诸葛亮(他是三国中的小人物)(11)

郝昭因为防守的漂亮,得到了魏国朝廷的嘉奖,还被封为了列侯。

魏明帝曹睿亲自召见了他,并决定了要好好任用郝昭,他还对身旁的中书令郝昭的老乡孙资说道:“你乡里面竟然有这样杰出的人物,做将领做到了这个份上,我还有什么可以忧虑的呢?”

有了最高领导的发话,摆在郝昭面前的魏国仕途将是一片光明,这位在外沉寂了多年,一朝厚积薄发的将领,终于迎来了属于他的春天。

三国最可惜的人才智谋不输诸葛亮(他是三国中的小人物)(12)

但是,这个春天很是短暂,终究抵御不住死神的到来。

就在不久之后,郝昭病亡了。

那句曾经的诸葛亮的注解“人生最痛苦的事,莫过于刚一开始就被终结,”同样地,用在郝昭身上再也合适不过。

客观评价,郝昭在守城上确实有着某种特长,古代的名将们并不是全都十全十美,也许有些善攻,也许有些善守,也许有些谋略出众,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最为擅长的领域,如果是放在了这样的合适位置上,必然能够发挥出重大的作用。

郝昭就是这样的人。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菊花茶/文

菊花茶,本名郑良,网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论坛知名历史作家,资深三国控。曾发表过《华山论剑》、《历史原来是这样的》、《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祸起萧墙》等文集。

三国最可惜的人才智谋不输诸葛亮(他是三国中的小人物)(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