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比较与翻译总结(汉英翻译鉴赏与评析)(1)

近日,“常回家看看”被写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草案后,“探亲假”这个久被遗忘的名词,开始重回公众视野。“探亲假”源于上世纪50年代,只覆盖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员工, 目前落实情况不甚理想。有民众呼吁应对探亲假规定予以重修,强制实行;但也有专家指出,探亲假产生于“一周工作6天、无年假”的时代背景,现在实施起来会出现新的问题。

  • 参考译文

Chinese are calling for the resurrection of the long forgotten home leave, after a draft law urges people to visit their ageing parents more frequently. Home leave is a period of approved absence authorized in the 1950s for employees of state agencies and institutions, but is currently poorly implemented. Some people suggest the benefit be renewed and even be turned into a mandate. Experts, however, say trying to adapt a worn-out regulation, last used when people worked 6 days a week with no annual paid leave, will be problematic.

  • 译文剖析:

①在翻译前,必须明确中英句子结构差异:中文 “前轻后重”,中文结构事实、背景在前,表态、判断结论在后,英文恰恰相反。在该案例中,第一句的主谓宾非常明确,“名词重回公众视野”。很多初学笔译的同学很容易见山是山,不能独立于原文结构去翻译深层含义,很可能会译为:“ The long- forgotten term of...has returned to”,显然这是 Chinglish不符合英文行文规范。在译文中,主语进行了切换,使行文非常流畅自然。

②“探亲假”这个久被遗忘的名词,到底“名词”需不需要翻译也是很值得玩味的问题。中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具体说明后会加概括词,比如:谈谈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问题,这的“问题”都属于虚指概括词,具体内容在前面已经说明,所以,翻译的原则就是“舍宏观概括,取微观具体”。此案例中,“探亲假”本来就是名词,根本不需要译出,就是这个道理。

③“常回家看看”被写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草案后,这句大家很容易翻译为:

After visiting aged parents has been written into the draft law on the protection of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elderly.

其实这个句子不是特别容易处理,因为保障法草案中文并没有给出《》这样的标点符号,所以并不是固定表达。从上述行文来看,大家会发现句子没有生命力,很死板。这就要讲到英文的一大特点。英文是一种非常看重形象词使用的语言,是一种更加立体的语言,是一种偏向图片式的语言。大家在阅读外版杂志时不妨多留意其中的用词,往往很多动词本身在英文中 都带有形象,读来生动具体,而中文讲究正式统一,不求花哨张扬。参考译文中

after a draft law urges people to vist their ageing parents more fequenty

读来依然很自然流畅,脱离了中文句结构的束缚,以达意、流畅为目标,做到了“形不似而神似”, 是真正的得意忘形”。

④“探亲假”源于上世纪50年代,只覆盖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员工,目前落实情况甚理想。看到中文句子,先要分析结构,看事实背景在哪儿,表态判断在哪儿,如果句不长,就要在英文行文时首先出现表态词。

Home leave is a period of approved absenauthorized inthe 1950s for employees of state agencies and institutions, but is currently poorly implemented.

大家通过参考译文会发现译者将中文的逻辑关系通过"but" 一词体现了出来,且对‘探亲假” 的特殊含义进行了说明解释,非常具有翻译意识。那么什么是翻译意识?如自建国以来,必须译成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in 1949, 为什么?因为外国读者并不都熟悉中国哪年建国。另一个俯拾皆是的例子就是讲到中国的地名,英译时-般都是要求注其在中国的具体方位的,如: in souhwestern province of Sichuan,英文中对外宣传时又向不是如此呢?不要期待外国读者跟你一样对中国那么了解,要设身处地从读者出发,也就是译界所说的“胸怀读者”。

⑤有民众呼吁应对探亲假规定予以重修,强制实行;该句是由两个分句构成,译者很灵活地进行了切分,为什么?大家还是要加强英文原版刊物的阅读,你会发现,现在的英语实用语言都是以用词精简有力为主,句子往往在两行以内结束,不会太频繁使用从句,这可能跟我们 大多数初学者的想法不同。很多国人认为,越复杂的句式越能体现一个人的语言功底,实则不 然,看看各国领导人的演讲稿或者看看主流杂志报纸的行文特点,一切就一目了然了。再看译文的行文:

Some people suggest the benefit be renewed and even be turned into a mandate.

译者在落笔时依然没有很死板地照字译字,而且难能可贵的是,照顾了英文的又一大特点,就是词的替换。我们经常说,英汉翻译要注意“九九归一 很多英文替换词到了中文要注意统一成一个表达,而中英翻译则要“千变万化”,这需要译者对所翻译内容非常熟恐,选取不同角度对同一内容进行诠释,此处" the benefit'替换了 home leave,另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是中文“强制实行”,大家很容易直译为“ be compulsorily implemented”,这种搭配首先值得商榷。平日授课时,有很多学员根本不注意语言的求证,搭配往往是按照中文行文“闭门造车”的结果,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平时练习时必须要勤查词典和网络,很多自己杜撰的表达必须要在网络上查证,有至少成千上万条类似表达才可使用。译者在这里进行了词性转换,一个mandate解决了问题,这给大家一个提示,平时就要大量读双语材料,积累实用、好用、妙用语汇,为自己译文增色添彩!

⑥但也有专家指出,探亲假产生于“一周工作6天、无年假”的时代背景,现在实施起来会出现新的问题,这句话依然要学会切分主次,哪些是阐述事实?哪些是表态或判断?一般情况下,英文中很少有事实部分单独成句,事实部分往往放在从句中或用介词结构巧妙连接起来还是先来看译文:

Experts. however, say trying to adapt a worn-out regulation. last used when people worked 6 days a week with no annual paid leave, will be problematic.

译文使用了when引导的状语从句,没有去死硬翻译“时代背景”。事实上,如前所说,“的时代背景”与前述内容是具体与概括的关系,所以,翻译时舍弃概括部分即可。这里的“探亲假”译者再次按照自己对背景的充分理解替换为“ a worn-out regulation”,英语语感跃然纸上,现在实施起来会出现新的问题也是体现了“能简则简、达意为上”的原则,一个 problematic避免了可能的冗长行文。

你翻译对了吗?留言选择3位小伙伴送电子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