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记》里的女主人公秦香玉死了,犹如《红楼梦》中的秦可卿,死得不明不白却又轰轰烈烈;《石头记》里的男主人公甄宝玉走了,正如《红楼梦》中的柳湘莲和甄士隐,斩断万根情丝,遁入一了空门;《石头记》里的丫鬟麝月死了,就如《红楼梦》中的尤三姐,痴情一生却又耻情而终;《石头记》里的优伶檀云去了,也如《红楼梦》中脂砚斋暗示的史湘云,嫁给了后来一举中第的人中君子卫若兰,阴尽成阳,梳化龙飞,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红楼梦第一部分阅读笔记?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红楼梦第一部分阅读笔记(红楼梦专题系列)

红楼梦第一部分阅读笔记

《石头记》里的女主人公秦香玉死了,犹如《红楼梦》中的秦可卿,死得不明不白却又轰轰烈烈;《石头记》里的男主人公甄宝玉走了,正如《红楼梦》中的柳湘莲和甄士隐,斩断万根情丝,遁入一了空门;《石头记》里的丫鬟麝月死了,就如《红楼梦》中的尤三姐,痴情一生却又耻情而终;《石头记》里的优伶檀云去了,也如《红楼梦》中脂砚斋暗示的史湘云,嫁给了后来一举中第的人中君子卫若兰,阴尽成阳,梳化龙飞。

至此,《石头记》中四位重要人物的结局,曹雪芹都已通过他八十回的《红楼梦》展现给了读者。这就是说,完整的原著《石头记》的故事,曹雪芹实际上在他的八十回的《红楼梦》里都已经为我们讲完了。

长期以来我都一直持有这样一种观点:虽然《红楼梦》的第八十回看上去似乎并不像一部正常小说的结尾,甚至在脂砚斋的一些批语中好像也多次透露后面还有如“宝玉被困狱神庙”、“甄宝玉送玉”等这样的故事情节,但我还是坚持认为曹雪芹八十回的《红楼梦》应该就是一部已经写完了的章回小说,不存在所谓的遗失或未完的部分。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有下面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虽然《红楼梦》里的人物非常之多,但曹雪芹却选择从这部小说第一回的香菱离家走失写起,并以第八十回的香菱饱受欺凌作为结束。那么,曹雪芹为什么要在众多女子当中选择其中某一个女子的故事作为小说的第一回和他写的最后一回呢?这难道仅仅是巧合吗?应该说曹雪芹这样写的目的实际上就是在暗示读者:他的这部改编作品《红楼梦》就是以香菱的开始作为开始,又以香菱的结束作为结束。这种首尾呼应的写作方式对于我们这些现代读者来说并不陌生。

第二,如果说《红楼梦》这部书没有写完的话,那么它后半部分的内容曹雪芹又会写什么呢?肯定是写小说中一些重要人物的命运和最终结局,对吧?可既然如此,那曹雪芹又为什么要在第五回中写出这些重要人物的判词呢?他又有什么必要提前向读者预示这些人物的命运呢?

于是乎我们也就可以反过来想,既然曹雪芹已经为读者提前预示了《红楼梦》里主要人物的未来命运,那么他也就不会在这部小说的最后再重复性地写一遍这些人物的结局。而曹雪芹之所以只预示其笔下人物的命运而没有真正去写他们的结局,还是出于他只是在改编一部作品,而不是自行创作一部作品。

也就是说,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主要目的,是希望把原著《石头记》里甄宝玉、秦香玉、麝月和檀云等等这几位重要人物最终悲剧的起因、过程和结果通过他拆分和移植的创作手法,展现在由其改编的《红楼梦》里给读者看,而并非只是完成他自己笔下虚设的那些人物最后结局的形成过程。所以,既然原著《石头记》里的主要故事情节已经在他改编的《红楼梦》里讲述完了,那曹雪芹又有什么必要再去浪费时间和精力,非要有始有终地去写那些由他自己虚设的人物的结局而去形成所谓的正常小说的结尾呢?

第三,虽然同样都是章回小说,但我们发现《红楼梦》与《水浒传》、《三国演义》以及《金瓶梅》等其他古典小说的写作手法完全不同。《水浒传》、《三国演义》、《金瓶梅》等这些正常的古典小说,作者几乎都是通过其头脑中不同人物的性格形象来分配故事,让性格形象与某个故事情节相符的人物来承担里面的角色,而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不仅会让读者感觉到小说里各个人物的性格形象都十分的鲜明,而且里面人物的数量也与小说里的故事是相对匹配的。

曹雪芹则恰恰相反,他在创作的过程中似乎是根据一个个故事来添加书中的人物或赋予其笔下不同人物的性格形象。正因为如此,读者在《红楼梦》里一方面会看到当一个故事讲完了之后,这个故事里面的一些人物随后就“自动”地消失了,即书中时常会突然冒出不少“多余”的只出现过一两次然后就神龙现首不现尾的“小人物”;另一方面又会感觉到书中某个人物的处事方式与他的性格特点似乎有点儿不匹配,因而导致某些人物的性格形象显得并不那么鲜明。

曹雪芹之所以会这样来写小说,其实还是因为他是在改编一部作品,而其改编的首要任务就是尽可能完整地将原著《石头记》中所描写的故事拆分、移植到他自己的这部改编作品里来,并从他所虚设的不同人物的身上表现出来。因此对于曹雪芹来说,记录《石头记》里的真实故事,比让自己小说中的人物都一个个具有鲜明、完美的形象更为重要。既然人物的性格形象都不那么鲜明和完美,那曹雪芹还有什么必要非得鲜明完美地写出这些人物的最后结局呢?

第四,针对批书人脂砚斋的批语,由于其中含有不少的隐语,所以我们同样要根据曹雪芹编撰《红楼梦》的整体创作思路来进行剖析,做到去粗取精、去假存真。因此,脂砚斋在批语中提到的一些所谓小说“遗失”的部分,我认为并非是指的曹雪芹的改编作品《红楼梦》本身有什么遗失的章节,而应该是暗指曹雪芹在对原著《石头记》进行改编时,出于其自身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需要,故意“遗失”了原著《石头记》中的一些故事内容。于是,为了能继续勾起人们对原著《石头记》的回忆,脂砚斋即原著的作者弘时本人,便刻意写了一些关于“遗失”的批注。

因此,如果说《红楼梦》真的有什么遗失内容的话,那它“遗失”的也只是原著《石头记》中的一些情节罢了,而其自身应该就是一部已经写完了的小说。

第五,我们知道,成书最早的《红楼梦》甲戌本是在乾隆十九年完成的,距乾隆二十七年曹雪芹去世还有八年的时间。如果说曹雪芹是以“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惊人毅力来书写这部作品的话,想必他一定是把完成这部小说当做自己毕生的使命的。这样的话,曹雪芹又有什么理由在最后的八年中不继续完成他的这部作品呢?甚至还没有留下任何“多余”的章节呢?

另外,《红楼梦》第一回写道:“曹雪芹于悼红轩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题曰《金陵十二钗》。”而从这段话中人们显然也看不出曹雪芹用十年时间改编的这部《金陵十二钗》居然是个“半成品”。可见,所谓的曹雪芹没有写完《红楼梦》其实根本是讲不通的。

第六,有一位红学研究者曾提出过这样一种观点,在《红楼梦》的所有章回中,只有第八十回的最后一句话曹雪芹是写作“终不知端的,且听下回分解”,而之前所有七十九个章回中的最后一句曹雪芹只写成“要知端的,且听下回分解”或“不知端的,且听下回分解”,或者直接写作“且听下回分解”,从来没有写过“终不知端的”。由此推测曹雪芹在第八十回里增加这个“终”字,应该就是他想提醒读者,《红楼梦》这部长篇小说至此已是最后的终结了。对于这一观点,我自然十分支持。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就是这样一部已经写完了的小说,却一直由于它表面形式上的不完整而引来后人的不断猜测,甚至还有人为此而续写红楼。现在看来,这恐怕是有点儿多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