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战争数量多的令人乍舌,按理说,战乱会带来人口减少,继而导致各方兵力越来越少才对,但奇怪的是,三国时期战争规模却越来越大了。比如,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这场北方大决战,参战总兵力不过十几万人,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这场南北大决战,参战总兵力也不过二十几万人,而到了三国后期,几十万大军鏖战比比皆是,公元257年的寿春之战,参战总兵力达到了恐怖的五十多万人。战争规模越打越大,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三国时期谁的兵最多(三国时期人越来越少)(1)

第一,三国人口呈V字型走势。三国虽是罕见的乱世,但其最混乱的阶段,是在前半程,也就是从黄巾起义到赤壁之战这段时间(公元184年至208年),这24年,北方几乎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从而引发了人口直线下跌,就连曹操和袁绍的北方大决战,也不过才动员了十几万兵力。赤壁之战后,各方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战争密度开始下降,尤其是北方,曹操开始了“休养生息”,人口数量迅速恢复。这样一来,到三国后期时,人口已经走过谷底进入了上升期,各方能够动员的兵力自然就水涨船高了。从这个角度来看,诸葛亮北伐时面对的北方曹魏,要远远强过官渡之袁绍,也远远强过赤壁之曹操。

三国时期谁的兵最多(三国时期人越来越少)(2)

第二,小诸侯兼并为大诸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大小诸侯拥兵自重,袁绍、曹操、袁术、刘表、刘璋、孙坚、公孙瓒、马腾……国家几乎倒退回了春秋战国时的分裂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每个诸侯所能调集的兵力都是有限的。而随着曹操平定北方,孙权盘踞东南,刘备扎根川蜀,大大小小的诸侯都被灭了,只剩了魏蜀吴三国鼎立,这样一来,战争密度降低了,但规模却扩大了,于是我们看到,后来的汉中之战、第六次合肥之战、寿春之战的规模,均大大超出了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而大家耳熟能详的诸葛亮北伐,不过只动用了5万左右的兵力,很多人却说诸葛亮北伐是穷兵黩武,真是信口开河。

三国时期谁的兵最多(三国时期人越来越少)(3)

第三,遭遇战演化为动员战。东汉末年至三国初期,局势乱成一锅粥,引用李云龙在《亮剑》里的台词就是:乱了,全乱套了!因此,这个时候的战争,往往是突然爆发的遭遇战,各方兵力根本来不及集中。到了三国后期,局势已基本明朗,吴蜀联合抗魏是总基调,在这个基调下,各方都有针对性的派出了大量细作,互相之间,几乎没有秘密可言,攻防双方,都是进行了充分的战争动员后才打起来的。在这里多说一句,那就是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之战,在那个互相没有秘密可言的阶段,诸葛亮竟然能够用闪电战迅速夺取陇右三郡,绝对是军事史上的一次奇迹。

三国时期谁的兵最多(三国时期人越来越少)(4)

第四,雇佣军团大行其道。三国后期,各方为了扩充兵力增加胜算,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在这种情况下,雇佣军团登上了三国历史舞台。比如,曹魏一方就吸纳了乌丸和鲜卑的士兵,蜀汉一方也吸纳了南蛮的士兵。比如,西凉一带的羌兵,也成为了魏蜀双方的重点拉拢对象。这些雇佣军团,进一步扩充了魏蜀吴的可用兵力,战争自然就越打越大了。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先平定南蛮再北伐曹魏,是一项多么英明的战略举措!

三国时期谁的兵最多(三国时期人越来越少)(5)

结语:以上四点,就是三国时期,战争规模越打越大的原因所在,其中最重要的当属第一点,也就是人口的恢复,而这恰恰得益于曹操的“休养生息”政策,此后曹魏一方便越来越强大,后来的诸葛亮正是看透了这一点,才果果断发起了“然不伐贼,王业亦亡,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最后拼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