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之光天门山(天门山的天眼)(1)

天门云海 龚建军摄

解黎晴

驱车,奔驰在湘西第一神山——天门山下。透过车窗,遥望天门十六峰,酷似缩身欲纵的猛虎,横空出世——或似醒狮回头,或如熊罴抱立,或直刺青天,或摇摇欲坠,或山顶平展如台,或峰巅劲瘦如剑

……

天门山是张家界市载入史册最早的名山,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称其嵩梁山,亦称云梦山,三国吴永安六年,嵩梁山因惊天动地的地震也因千寻素壁经长期“漏斗”溶蚀而崩塌,南北洞开,玄朗如门,势若通天。吴王孙休以为吉祥之兆,遂命名为天门山,分武陵置天门郡于大庸;北周建德四年,武帝宇文邕因疆域南不到衡山,为祭五岳之需,定天门山为南岳,并在山顶设坛祭祀,设北衡州于大庸,从而提高了天门山的名山地位。

最奇莫过于在千仞之上的“天门洞开”。天门洞“影落沧溟北,云开斗柄南。”天门山洞从底到顶高达一百三十一点五米,洞宽三十七米,洞深约六十米。作为穿山溶洞,其规模虽不能称雄于世,但举世罕见的却是镶嵌在海拔一千二百六十四米的悬崖之巅,像明镜挂在孤峰之上,若天窗开于绝壁之中,云霞因门而生满天,雷电因洞而扫长空,使天门山的雄伟之姿又添奇秀之境,充满着天宫帝阙的神秘。天门洞顶还生长着一种稀世珍宝——龙竹,连北魏著名的文学家、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里也说是“门角生竹倒垂,谓之天帚”。其根部生长着形如龙头的金色短角,枝节弯曲似凤尾,微风吹拂,摇摆不定,叙说着生命的顽强,人称“天帚”扫天洞。洞顶的一口圆约半亩、深两丈左右的天堰灵泉随两条天漕穿林而下,被过山风吹洒成纷纷扬扬的细雨。据说,谁张口一连接得四十八点“梅花雨”便可成仙得道。假若是盛夏滂沱大雨初歇,天门洞左侧千仞绝壁不会发生流泉垂挂的景象,但有时却在酷暑干旱的时节,忽然间一股洪水在天池凭空狂涌,形成二十至四十米宽有时亦岔开数股的飞瀑,从万丈悬崖怒泻直下,啸声如雷,地动山摇,而出水之处并无水源!这就是人生之中极难目睹的五龙游桥——“天门翻水”奇观。可谓“六月天漕飞瀑布,倒泻银河出仙溪”;清代大庸县令俞良谋眼观奇景亦赋诗歌咏——“白练双条绝壁悬,看泻银河落九天”。

天门山寺始建于唐代,民谣盛传为“三进堂,六瓦房,砖墙铁瓦锅如塘。”清光绪《永定县乡土志·天门山》记载:“明季野拂自夹山寺飞锡此山。野拂为闯贼余党,事败,削发为僧,竟逃天诛。”李过主持山寺期间,天门一度成为江南名刹。旧志载,战国时期的著名纵横家、道家创始人之一的鬼谷子曾隐身天门山面壁学《易》传术,创立名震天下的“鬼谷神功”,使得古今多少英雄论剑天门!

好在近年新辟了一条通天大道——除了为天门山壁立千仞的气势所惊奇,更为深谷中一条扭拐出奇意蕴不凡的险峻山道所惊叹!这条全长10.77公里的山路从山脚标志门一路蜿蜒游向天门,海拔从200米急剧提升到1300米,99个绝无二致、180度的急弯此消彼长,极尽腾挪摇摆之能事。天下有不少以奇险著称的盘山公路,如史迪威公路,庐山、矮寨和九寨沟公路,都曾被人引以为奇观。如果把守这些路的山妖看到了天门山这条“天路”,一定会羞涩地摘下自家的招牌——因为与天路相比根本不在一个档次。特别是天路在88弯的时候,仿佛一条追咬自己尾巴的长龙,自己遇到了自己。

翻越天门山,挺进天门洞,游历中人们不经意间已跨入另一重美好的境界。途中忆想着见到的景物,澧水支流仙人溪仿佛快乐的顽童,有时追逐在车前,有时又嬉戏于车侧,有时又尾随在车后,依依不舍地将我们送往通向追求的山道上,很远,很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