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郑板桥(1693-1766),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扬州八怪郑板桥是兴化人?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扬州八怪郑板桥是兴化人(扬州人物志郑板桥)

扬州八怪郑板桥是兴化人

郑板桥

郑板桥(1693-1766),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艺术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四个阶段。

读书、教书

郑板桥一生酷爱读书,于读书上也颇有心得。与当时的许多士子埋头笃学,孜孜追求功名大不同,板桥读书很有自己的特色:既刻苦又率性。刻苦读书,既为功名利禄,也为增加才识;率性读书,则主要为满足一己的性情所好与精神追求,享受其有品质有乐趣的人生。

他在《板桥自序》中说:“板桥居士读书,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惟精乃能运多,徒多徒烂耳。”他曾写信对儿子说:“凡经史子集,皆宜涉猎。但须看全一种,再易他种。切不可东抓西拉,任意翻阅。徒耗光阴,毫无一得。”

扬州卖画

初到扬州时,郑板桥30岁。此前他在家乡江苏兴当了几年私塾老师,微薄的收入根本无法养活妻子儿女。正当他为全家生计心力交瘁时,他的儿子不幸夭亡,年仅50岁的父亲也离世,生活愈加困苦,还欠下了不少外债。迫于生计,郑板桥背井离乡,前往扬州卖画。

在扬州,郑板桥住的是不收房钱的寺庙。衣服破了,是同为落魄人的歌妓帮他缝补。患难时期收获的情感更加弥足珍贵。一首《悼亡妓》,纪念了当时郑板桥的一段感情:“楼闲别语太凄清,乍忆长生七夕盟。绝代可怜人早死,十年未见我成名。”

中举人、进士

郑板桥十几岁开始考童试,中秀才是在康熙年间,雍正十年(1732年)中的举人,当时郑板桥40岁,44岁以倒数第三名的成绩中进士时,皇帝已是乾隆。科举之路长达3朝,历经3个皇帝,也算罕见,他自嘲“一枝桂影功名小,十年征途发达迟”。

中了进士,并不就意味着马上就有官让你做。从进士到做上官,取决于你会不会打点。所以他待业了5年。如果不是雍正的弟弟慎郡王允禧欣赏郑板桥的书画,向吏部推荐,他可能还得继续待业下去。

作吏山东

郑板桥当官的地方是山东范县,职位是知县。4年后,郑板桥调任潍县知县,他面临的现实严酷至极:头一年海水倒灌,加上瘟疫、饥荒,人们到了卖妻弃子的境地。

严重的灾荒中,开仓放粮是首要举措。然而动用国库皇粮需要层层审批,太慢了,老百姓等不起。于是他“擅开官仓”,顶着掉乌纱的危险,换来了“活万人”。人是活下来了,但郑板桥却因为开官仓,没把上司放在眼中而被诬告,撤职罢官。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和康生命(ID:yzhksm2019),作者:和康-无名,本文已获授权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