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一词的真正定义

当代瑜伽士、诗人萨古鲁认为,如果我们带着一定的深度去感知周围的造物,我们可以用许多不同的方式、各种排列组合去模仿,这在社会上看起来是创造力,但实际上我们并不具备真正所谓的从无到有的创造力。能被创造的各种类型事物都已经在造物过程中完成了,我们最多是聪明的工匠。如果你将“创造力”一词定义为真正地去创造东西——无论你是拍电影、画画、造建筑物、演讲还是其它任何事情,这都并非真正的创造,这只是巧妙地模仿。因为我们关注生命的不同面向和领域,积累了大量不同类型的知识,所以我们能够以别人认为不可能或者想象不到的方式进行模仿或者说创造。

创造力培养的具体方法(怎样培养自己的创造力)(1)

创造的过程

如果你看看人类,没有人头顶长有角、多一条手臂,或三只眼睛,所有人基本身体结构都一样,但又有所不同,这就是创造力。如果要简单地描述人类的特征,每个人都有两只眼睛、一双耳朵、一个鼻子、一张嘴、两只手、两条腿等。但看看每一个人在各个方面又都是多么的独特,这就是创造的本质。你创作的任何东西,无论是一件珠宝、一件衣服、一个建筑物、或其它任何东西,任何形态和颜色,都已经存在于自然界的某处了。任何人都不应该认为我们正在创造什么。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正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从我们所吸纳的印象中复制一些东西。没有人能真正地在这里创造出任何新东西。你创作的任何事物,无论是一件珠宝、衣服、建筑物或其它任何存在,任何形态和颜色,都已经存在于自然界的某处了。

你的思想和记忆在过去已经吸纳了无数的印象,而且并非都是有意识地吸纳的。你头脑中的形态、颜色和形状中的一部分可能会被无意识地表达出来。他们看不到事物本来的样子。相反,他们有各种想法。如果你想创造美的东西,首先你不应该有太多主观的想法,你的想法未必与现实有任何关联。如果你没有想法,而是有更多感知,你就只是一直沉浸在生命中,如果你想创造或实现什么,它都将与你同在,不论是形状、形态、颜色、文字、声音,或其它一切。当你想要创造音乐、文学、服装或建筑等作品,只要你有对你希望创造的对象有足够的关注和注意力,持续学习和吸收相关知识,你最终将发现它一直都存在于这个世界,或者你的思想中。

创造力培养的具体方法(怎样培养自己的创造力)(2)

创造力能否培养,还是一种先天的特质?

我们所讨论的创造力本质上来自于注意力的敏锐度。某些人非常关注词语和含义,因此他们会展现出一些东西,某些人非常关注形态和颜色,他们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某些人非常关注声音,他们可能会毫不费力地制作音乐。你的注意力有多集中和深刻,会以某种方式在你身上反映出来。我一直在努力做的事情的本质是,让数百万人不带意图地真正的关注。如果人们能做到这一点,多维度的创造力是十分有可能的,并不是人们必须练习,人类缺乏的是注意力。

分散人类注意力的只是他们自己的大脑活动,人们不知道如何分开处理记忆和注意力,他们的记忆总是涌入注意力中,并一直使之浑浊。人们可能将这种记忆的混浊称为思想或情绪,但本质上是积累的记忆,它会干扰一个人的注意力。否则,你会很自然地保持关注。当你醒着时,你就在关注,不然还能怎样?只是因为现在记忆渗透到了方方面面。

这是我一直努力在做的基本工作,就是人们应该能够将记忆、注意力和想象力分开。想像力不是问题,因为想像力是一个人的记忆以许多不同的方式进行的推断。所有的动物都有非常敏锐的注意力,但它们不具备像我们这样生动的记忆感。但大多数人并没有将记忆作为一种非凡的能力,而是用它给自己带来痛苦。大多数时候,人们在为十年前发生的事情而受苦,也可能在为后天可能发生的事情而受苦。动物有它们的苦,但它们不会因为记忆而受苦;他们为生存受苦。人类大多数时候只是在遭受记忆的折磨。

提问:创意从何而来?它是否出于某种内心的不安或焦虑?否则我为什么想要表达自己?创作、灵感、诗歌和音乐从动荡或焦虑中产生,这一点很重要吗?

回答:大多数人的问题是,除非你在他们足够的刺激,否则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只是半活着。你必须在生命中的每一刻都怀有这种关心。关心应该基于投入,而不是基于被某种情况所煽动。我们对生命的知晓仅限于我们对它的关注度。你的注意力有多深,你就只能以那种程度体验生命。如果你的注意力很深刻,那么你的生命体验就会很深刻。当你的生命体验很深刻时,它可能就在你所做的简单事情中多少表达出来,或者它可能通过诗歌、音乐或其它任何方式得以表达。你有什么样的表达取决于你有什么样的注意力,你的注意力是否只是在普照着一切?它是否像一个简单的灯泡,如果你打开电源,灯泡的光会照到所有东西上,还是你只关注某种类型?大多数人只能关注他们认为有兴趣的事物。什么值得你的关注,什么不值得,这是看待生命的一个错误方式。创造之源对创造蚂蚁所付出的关注丝毫不亚于创造人类。创造的本质尚且如此,你是谁,能决定什么值得关注,什么不值得关注?

提问:你是否会区分流行艺术和经典艺术?你认为艺术是否有等级之分?

回答: 我不会这样区分艺术,如果必须要对艺术进行某种分类,我会将艺术从源自深层次沮丧还是源自快乐作区分。这种来自深层次的痛苦和沮丧的艺术在某个时期成为了欧洲艺术的风格。现在全世界都在试图模仿这种风格,这是非常消极的,因为当这类作品总是在挂在你的墙上,慢慢会对你产生影响。如果它不能对你产生任何影响,那就不能被称为艺术。它能够影响你,在许多方面,不仅仅是视觉上。

世界上的很多宗教都颂扬苦难。在瑜伽文化中,我们一直把ananda(极乐)、幸福和狂喜视为最高价值,受苦和苦难的感受不应该被看重,我们总是把痛苦视为自己创造的,而快乐不是自己创造的,事实上,快乐的情绪和感觉也是自己创造的,当你与生命相连时,你自然是幸福的;当你与生命失去连接,精神一团糟时,你就会感觉到痛苦和沮丧。所以我想把艺术分为这两类,出于深层次的沮丧和痛苦的艺术,以及出于快乐地表达生命的艺术。

创造力培养的具体方法(怎样培养自己的创造力)(3)

创造力背后的灵感是什么?萨古鲁在写诗或画画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这听起来可能有点奇怪,当Sadhguru写诗的时候,他甚至不会读第二遍。他不会想一个特定的概念,在某种程度上,诗歌从他之中滴淌出来,同样的东西也可能会形成某种形式的画作。无论他在说话、开车、教学、写作还是绘画,对他来说都是一样的。“寻找表达”这个词并不准确,因为如果你想要表达,你必须有一些思想、观念、哲学或意识形态。对Sadhguru来说,它更像是滴淌而不是一种表达。他还说:我的意愿恒在,如果情形允许,我可以变成洪流,否则我依旧滴淌。

创新是一个企业、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硅谷被视为世界科技创新“圣地”,半个多世纪以来长盛不衰。从半导体、个人电脑、网络搜索到社交网络,在IT产业每一次重大技术变革浪潮中,几乎都至少有一家在硅谷诞生和成长的公司成为全球市场的引领者。硅谷之所以保持持续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多年来形成的一套创新生态系统,以及拥有大量创造性品质的人才。这一生态系统包括创新、创业所必需的所有要素,比如有利于创新的法律法规、不断产出成果的高校和研究机构、易于流动的高素质人才、充沛的风险资本和配套服务、鼓励承担风险和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以及鼓励知识共享的开放商业氛围等。

硅谷存在着人才自由流动、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工作、生活环境和氛围,公司之间既携手合作也相互竞争,有经验的员工总是在不断寻求下一个良机,跨行业、跨市场甚至加盟竞争对手的工作更换司空见惯。每天都有很多社交性早餐会、午餐会和下班后的聚会,为人们提供交往沟通的场合。许多公司如果看到有些部门的偏安一隅会制造隔阂,因此会通过各种方式刻意打破各部门人才之间交流的障碍,比如Meta常常对办公空间进行重新安排,将不同部门和职能的人员和团队混合起来;谷歌则邀请有潜力的初创公司进驻其办公楼,使用里面多余的办公场所。硅谷活跃着一大批风险投资、法律、会计、猎头公司以及提供其他专业服务的机构,它们的业务重点是为初创公司打理费时的琐碎事务,使之能够集中精力进行新技术开发和产业化。这在客观上降低了创业的门槛,让孕育新公司的进程加速,也有助于提高初创公司的成功率。在硅谷文化中,冒险受到鼓励,但冒险不是最终目的,只要做了,即使不完美,或并没有实现突破,这段经历也被视为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很多硅谷公司重视尝试和出错,认为将一个早期的想法付诸实施,好过等到深思熟虑后再行动。这样可以很快知道什么行得通、什么行不通,然后再度出发。美国大多数风险投资最终都毫无收益,如果没有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文化,成功企业将会比实际少得多。硅谷之所以成为硅谷,关键在于这些要素并非简单的组合,而是可以方便地自由流动、相互加强,从而不断催生出更多新产品、新创意、新企业。另外,硅谷之所以有这么多领先世界的创造性人才,就在于美国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吸引了众多外国人才来美国发展和创业。

创造性人格的特征

美国心理学家乔伊·保罗·吉尔福特在研究认知特性时,发现发散思维中的流畅性、独特性、变通性与创造性行为有高相关,也发现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之间有高相关,从而概括出创造性人格的一些特点;关于创造性人格的研究,Guilford提出八条:

(1)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

(2)有旺盛的求知欲;

(3)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的运动动机有深究的动机;

(4)知识面广,善于观察;

(5)工作中讲求条理性、准确性、严格性;

(6)有文艺天赋;

(8)意志品质出众,能排除外界的干扰,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中。

戴维斯(G.Davis)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10条创造性人物共有的人格品质;克尼洛的研究是在对已有关于创造性人格的元分析基础上提出的,他认为创造性人格特征包括12个项目:智力属中上等,观察力,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精致性,怀疑,持久性,智力的游戏性,幽默感,独立性,自信心。

所谓创造性人格,即非智力因素。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D.Wechsler)曾收集了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青少年时代的智商资料,结果发现,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大多数不是高智商,而是中等或中上等智商。

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R.T.Sternberg,1986)提出创造力的三维模型理论,第三维是人格特征,有七个因素组成:

(1)对含糊的容忍;

(2)愿意克服障碍;

(3)愿意让自己的观点不断的发展;

(4)活动受内在动机的驱动;

(5)有适度的冒险精神;

(6)期望被别人认可;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喜好抽象思维,对智力活动与游戏有广泛的兴趣;

(7)富有幽默感,表现出卓越的文艺天赋;

(8)愿意为争取再次被认可而努力。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创造性人才应该从小开始培养,尤其是在中小学甚至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学校的责任应该是不断挖掘孩子的潜力,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判断选择、大胆尝试、实践动手和表达个人见解。

在课堂上讨论所占时间的比例可以更大,学生们可以自由地表达个人观点,教师也可以通过交流发掘学生的真正兴趣。教师根据学生的特长进行表彰,让每个人都得到奖励,让每个人的自信都不断加强。这样学生就可以很早就开始接触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流程,培养自己提出想法、搜集数据、阐述观点等方面的素质,借助日常的教学活动进一步加强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待其成年后,发散型和创造型思维也就自然形成了。

中小学教育应该更多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让学生各自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大学的招生与录取中,可以对学生在中学时代的实践活动的参与程度进行考察,了解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现出的思考、表达与领导能力。这就让学生们从小就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并及早掌握一些日后需要的思维方式和技能。中学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高中生物课为例,提升在实验室中完成课程的比例。另外,也应该在早期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艺术知识,鼓励学生参与话剧团、歌剧团、交响乐团等兴趣社团。

创新是当今企业、社会与国家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提高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无论个人、企业、城市还是国家,要保持持久的创新活力,提高自身人才的创新能力,就要先从社会制度、教育、文化、市场等多方面勇于创新,创造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在高等教育、就业、创业等方面提升对于全世界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促进各个民族、文化之间人才的顺畅交流与融合,多样化的人才环境本身会在文化、艺术、科技发明等领域带来更高程度的繁荣发展,这也是更加有利于创造性人才发展的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