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近日有朋友热衷于冥想,且刚开始几日,就说有很大收获。问他收获是什么,又无法仔细详述,只是说,精神状态好了许多。

提到冥想,小编又想起坐禅,坐禅和冥想似乎是东西方两种不同的修行方式,那它们各自是一种什么体验呢,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探究竟。

冥想和坐禅区别(坐禅和冥想各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1)

坐禅,意思是闭目端坐,凝志静修。用心看着头脑中纷飞的念头,念头会慢慢地静下来,静下来的头脑则会出现一片晴朗的天空(比喻)。就像摇动杯子里浑浊的水,不动杯子,杯子里的浑浊会沉淀到杯底,水则会清净无暇。坐禅的功用是能让坐禅的人,头脑清晰、思维有序、行动专一。

而冥想:英文是meditation,是瑜伽中最珍贵的一项技法,是实现入定的途径。一切真实的瑜伽冥想术的最终目的都在于把人引导到解脱的境界。一名习瑜伽者通过瑜伽冥想来制服心灵(心思意念),并超脱物质欲念。感受到和原始动因(The Original Cause万源之源)直接沟通。瑜伽冥想的真义是把心、意、灵完全专注在原始之初之中。随着科学的发展,西方对冥想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的挖掘,使其告别过去晦涩神化的背景,通过简单的练习,即可帮助人们告别负面情绪,重新掌控生活。

古时的坐禅和当代的瑜伽冥想中都有许多相似又不同的地方。我们所说的坐禅和冥想一样都要求进入一种平静、安定的状态,但两者之间的区别是,坐禅和冥想要求的分别是“入定”和“入静”,“入定”即一个人进入某种平静状态以后,心中不能有一丝杂念,极力驱动自己的大脑进入一种空 旷无物的世界,让大脑充分享受无忧无虑的轻松;而我们所说的“冥想”要求人“入静”,即不是让人不想 东西,而是让人“收慑一切心神”,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身体某一部位的肢体动作中来 ,通过对肢体动作的有效指挥来达到“身心合一”的目的。

禅, 禅者佛之心。当下这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对外境不起攀缘染著,自内照而不昏沉无记是也。潘国静禅师曰:禅者藏也,未见此物,不知何物,只有依悟,明心见性。由凡人到成佛整个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的是禅定,没有它发挥积极作用,凡人是无法达到成佛的境界。禅的意义就是在定中产生无上的智慧,以无上的智慧来印证,证明一切事物的真如实相的智慧,这叫作禅。禅定,又名三昧,禅定亦即止观,止是放下,观是看破。禅定是指心一境性,让混乱的思绪平静下来,外禅内定,专注一境。禅定必须先由入静开始,而到至静,才能达到寂静,此时已经是忘我的境界,从身空、心空而进入到虚空法界。然而坐禅要进入禅定的境界,也必须要具备超越的精神,才能突破一切生理、心理及潜意识的障碍。 禅修的巴利文意思是“心灵的培育”,就是把心灵中的良好状态培育出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逐渐减少烦恼的困扰和贪欲、嗔恚、愚痴的束缚;逐渐让心灵净化及得解脱自在,使自己向善、向觉悟解脱的方向前进。任何一个发心修习的人,都能从这些平实的修习中逐渐体会到极有意义、极具价值的觉悟真理。

冥想:冥,就是泯灭。想,就是你的思维、思虑,冥想就是把你要想的念头、思虑给去掉,找到感知。冥想是瑜伽,气功,魔法,宗教(佛教,道教)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改变意识的形式,它通过获得深度的宁静状态而增强自我知识和良好状态。在冥想期间,人们也许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并调节呼吸,采取某些身体姿势(瑜伽姿势),使外部刺激减至最小,产生特定的心理表象,或什么都不想。 在古代把这个词翻译成“禅”,古代通过达摩祖师传给中国。现在的冥想翻译成为静心、静修,基本上在网络上把奥修的东西翻译成静心。 冥想真正的生理学可被特化为宁静的机敏,一种较低的身体唤起但增强的觉知状态。于是,冥想至少可以减少焦虑,特别是对那些环境中充满应激的个体。然而,冥想的目标不只是暂时缓解紧张。冥想的实践者已经提出,有规律地练习某些形式的冥想会增强意识,有助于使个体获得启迪,并以新的方式看待那些熟悉的事情,把知觉和思维从自发的已学会的模式中解放出来。

冥想和坐禅区别(坐禅和冥想各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2)

不管是坐禅还是冥想,其基本机制都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催眠,诱导出生理-心理性的放松反应,包括进入催眠性的“出神”或“入静”状态。各种方法的共同点是:需要安静的环境,头脑中有一定的意念、想象作为注意对象,态度被动、自然,采取舒服的体位。常用的方法是:闭目,调整呼吸节奏,并相应地默念简单词汇或无意义单音,或作轻松、愉快想象,体会、暗示身体出现放松感。目的都是为了使自己从思想者转变为思想的观察者,用以超越自我摆脱生活中的困惑与烦扰。目前也可以被作为心理治疗的一种手段。

文中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