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学英语多年,不过只是为了日常交流,把它当作一种语言工具而已,可偏有人学着学着就把心学成白色,认为脸上放光,高人一等。还有的人彻底变成了香蕉,洋洋洒洒列举中文的诸多“劣势”,结果分分钟被教做人。

外国人学中文不好(中文真有那么多缺点)(1)

外国人学中文不好(中文真有那么多缺点)(2)

中文真的不如外语吗?我们今天就姑且来说道说道。

中文汉字其实具有两个神奇的功能:“表意”〔哲理/概念〕与“写意”〔审美/品味〕,中国古人将之称为“雅言”(绝对原创)。

美国密歇根大学英语系主任大卫·波特(David Porter)著《表意文字:现代早期欧洲的汉语密码》(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001年)一书所述,只有中文或分享中文内涵的语言文字能够“表达文明”(知识、学术、文艺和政法等)。

“雅言”即“表意”,中文在这方面是独一无二的原创,而西方是在17世纪末才开始摄取它(从汉语“借取含义、借鉴定义”),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鉴于欧洲是从汉语雅言借取含义、借鉴定义,从而分享了中文内涵,古今西方的“文明”及其所有方面(包括古典经典、名人名著),都是使用“汉语密码”塑造或伪造的。不少学者经过研究认为,在此以前,中文之外的语言文字则都是方言土话俗语(无法成体系去承载文明),而与知识与文明皆无关。

看到这里,不了解语言学发展的朋友肯定要说了,这个大卫胡说八道,哗众取宠。其实,他不是第一个这么说的,早在300多年前就有人提出这个说法了。

1669年,建筑师、学者约翰·韦伯(John Webb)发表了长达212页的《历史论文:论中华帝国的语言是原始语言的可能性》(An historical essay endeavoring a probability that the language of the Empire of China is the primitive language)。在1678年,这本书再版时,题目有所改变,加上了几个字:探讨中华帝国的语言是在巴别塔之前全世界通用语言的可能性。上海交通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中心讲师陈怡在《约翰·韦伯汉语观初论》中提到,17世纪关于中国的报道和关于中国语言独特性的介绍逐渐引起了欧洲人的关注,与此同时,寻找原始语言的学者们也在猜测汉语是否就是(表意)原始语言,将这一猜测表达得最为彻底的就是韦伯和他的《历史论文》。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对,就是那个著名的科学家,与牛顿一起“发明”微积分的人,如果没有王文素的算学宝鉴和提出的导数,能否发明微积分还是个未知数】在接触了约翰·韦伯的观点之后,也对作为原始语言的中文开始感兴趣。 莱布尼茨在青年时代就憧憬、希望有一种真正的哲学文字,他在与欧洲东方学家、在华传教士的通信中曾多次提及约翰·韦伯认为汉语就是原始语言的观点。莱布尼茨后来还在自己的语言学论文中称,“如果上帝真教过人类以语言的话,应该是类似于中文那样的东西。”

莱布尼茨从《易经》中发现了二进位数学。他认为《易经》可能包括“数字形而上学”。……但是,莱布尼茨要的不只是数学语言,更是通用语言。为了把表音字母变成“知性文字”,就必须使符号摄取思想的实质。……莱布尼茨指望从中国表意文字中获得符号标识,……而《易经》机制则提供了这样的钥匙。【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的Rossella Lupacchini】

1722年,法国科学院院士、当时欧洲学术界的重要学者埃狄纳·傅尔蒙(Etienne Fourmout)在《历史和科学艺术通报》上发表了一篇关于中国的演讲:中文里,每件事物都有一个特定的字符,字符结构的优美组合是哲学和几何学的组合,在任何其他语言当中都不存在如此多的类别性。因而他也断言,中文字符的机构是人类最伟大的杰作,没有任何一个物质系统可以达成这样完美无缺的程度。

法国哲学家德里达(Jacques Derrida, 1930—2004)所言:“在莱布尼茨的项目里,中文是理想的哲学语言,……汉字‘表意’起着西方哲学的基石的作用。”

《牛津辞书指南》(Oxford Handbook of Lexicography)有这么一段话:(英国皇家学会主席)威尔金斯(John Wilkins)的《关于“真正的字”与哲学语言的论文》(1668年)是一部雄心勃勃的作品。其目标乃任重道远,即开发出一种类似于中文的全新的概念表达系统,它可以在各种语言中确立标准词义。威尔金斯是众多的相关思想家之一(包括莱布尼茨、弗雷格和罗素),他们认为,像英语这样的自然语言(或表音文字)原本不胜任于表达科学概念;所以,他们希望获得较精确的思想媒介,以此来改进西方的语言文字。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有些疑惑?他们怎么会这么说?原来,就像我们曾有所谓的疑古派一样,西方也有西史辨伪派、反思派。

20世纪70年代,研究历史的西方人发现了诸多问题,便开始了反思。

外国人学中文不好(中文真有那么多缺点)(3)

萨依德的代表作《东方主义》

这种反思是后殖民主义时代兴起的世界学术思潮,其比较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及著作如下:

爱德华·萨依德(Edward W.Said,1935—2003)的《东方主义》(Orientalism)出版于1978年,提出东方主义概念;马丁•贝尔纳《黑色雅典娜》(1987);布劳特《殖民者的世界模式:地理传播主义与欧洲中心主义史观》(1993);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1998);约翰·霍布斯《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2004);

……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在这一思潮影响下,2010年以来,我国学者也开始反思并有不少著作问世:

黄河清《破解进步论》(2012)、《西方民主的乌托邦》(2014);李兆良《坤舆万国全图解密——明代测绘世界》(2012)、《宣德金牌启示录——明代开拓美洲》(2013);黄忠平(生民无疆)《包装出来的西方文明》(2012);何新《希腊伪史考》(2013)、《希腊伪史续考》(2015);林鹏《文明的唯一性》(2015)、《略论中学西被》(2016);董并生《虚构的古希腊文明——欧洲古典历史辨伪》(2015);诸玄识《虚构的西方文明史——古今西方复制中国》(2017);杜钢建《文明源头与大同世界》(2017年);

……

好多人都没学过语言学的发展史,尤其是现代英语的起源,潜意识里认为英语也如同中文一样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实际上真的如此吗?当然不是,那只是一个美丽的错觉而已。

据考证,莎士比亚只是个剧院经理,还是个文盲,根本没能力创作什么罗密欧与猪八戒,那些作品都是后世多位作家的托名之作,他女儿也是文盲,对,你绝对没有看错。莎士比亚时期的英文据统计大约只有2000多个单词,无法成体系满足各方面的使用。

你肯定会觉得惊奇,这怎么可能呢?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我们来看看大卫•波特在《表意文字:现代早期欧洲的汉字密码》书中是怎么说的:

17 世纪,陷于语言危机的欧洲人从赴华耶稣会士那儿了解到汉语,便有了强烈反应:越来越多的欧洲有识之士都谴责他们的母语的败坏现象。在随后的百年里,五位代表人物——培根(Francis Bacon)、斯普拉特(Thomas Sprat)、威尔金斯(John Wilkins)、斯威夫特(JonathanSwift)和约翰逊(Samuel Johnson)——诊断西方乃“堕落的语言”(fallenlanguage)。都发现欧洲的书写语言极不恰当,其概念尤不合理,再加上欺诈、颓废和增生等词义问题。由此,汉语成为欧洲人讨论的热点和实施语言改革的样板。对于那时倡导“通用语言”的西方人来说,字母表音语言文字的缺陷是与生俱来和根深蒂固的;如果只是在写作实践中加以改良,则远不能达到合法性;而必须是全新的语言塑造,确保单词与事物的始终对应。现存的西方语言的肆意或无序之释义,反映它的“先验的结构缺陷”(priori structural flaw)。

看到这里,可能你又有疑问了:就算他们真这么说过,那怎么证明莎士比亚时期的英语只有2000多个单词呢?不会是张口胡说的吧?

这还真不是。

连这样的公知都跳出来摇旗呐喊:《约翰逊英语字典》其实不是英国第一本英语词典!第一本英语词典出版于1604年,比《康熙字典》还要早90年!

哦,是吗?来,让我们来较较真,一探究竟,看看1604年的“第一本英语词典”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它其实根本不是词典,而是一个单词表、一个单词表。

彼时,英国教员罗伯特•考德里(Robert Cawdrcy)在儿子托马斯(Thomas)的帮助下,于1604年编了一个被称为《字母顺序词典》(A Table Alpbabeticall,1604)的单词表,该表名曰词典,但除去若干重复的单词外其实一共收录了2499个单词,关于词典必备定义等内容则一概没有、全部没有。不仅如此,这个单词表还是印在仿造的中国纸张之上。

这也好意思叫词典?

莎士比亚晚年,英国好不容易有了这样一张单词表,而且莎士比亚还未必看得懂!因为即便假设他不是文盲,根据该单词表记载的2499个单词,他是如何创作、产生出那些需要超过2万个单词的剧本的?难道他是穿越回去的吗?

说完了那张单词表,我们再来说说英国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词典:《约翰逊英文字典》。

作为一个外乡村夫,约翰逊来到伦敦,中途辍学,学习伦敦方言的发音,后来雇佣8-9个抄手,花了7-8年时间,就编出了一本收录4.5万单词的字典,有理论、有语法、有发音规则。从此,让一种方言排除其它百种方言(统一文字),成为民族及国际通用语言。可是,我们不禁要问,英语在此前140余年间只有类似于1604年收录的那几千个可怜巴巴的单词,从2500单词到45000单词,他如何能以个人之力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做到?

答案是:该词典其实是抄袭了《康熙字典》。

这可不是中国人说的,而是英国人自曝家丑。

1816年英国《评论季刊》称:“《康熙字典》……毋庸置疑是一部权威性的著作。它对于汉语的重要性就像约翰逊词典对于我们(西方语言)一样。然而两部著作则是惊人的巧合。……《康熙字典》的编排几乎成了现在辞书的通用方法。”戴维斯爵士(Sir John Francis Davis, 1795-1890年)揭示:《约翰逊英语词典》中的几万个英语词汇和成千上万个汉字,所表示的都是同样的意思。

编了第一部英华字典的新教传教士马礼逊举例说:“中国的‘天’字,大体上被西方各国用作‘天堂’;亦被用来表示(像约翰逊词典所写):‘上苍,无垠的太空,上帝的居所……’这就是‘天’的概念的流行用法,尽管一些中国哲学家执著于无神论之自然主义的解释。(指儒家的天道观。——引者)”这就是说,西方——特别是《约翰逊英语词典》——以基于“汉字表意”来定义“天”字含义的。

外国人学中文不好(中文真有那么多缺点)(4)

外国人学中文不好(中文真有那么多缺点)(5)

约翰逊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英国第一本词典的编撰,得益于他是一名书商的儿子。《康熙字典》于1716年问世,耶稣会传教士在中国贴近康熙者不乏其人,便偷偷将《康熙字典》带回伦敦辗转传入了书商之手。

外国人学中文不好(中文真有那么多缺点)(6)

传入欧洲的康熙字典

外国人学中文不好(中文真有那么多缺点)(7)

《约翰逊英语词典》(1755年)

1755年《约翰逊英语词典》出版,这部词典是英语被“汉语雅言化”的一个结晶。

外国人学中文不好(中文真有那么多缺点)(8)

《约翰逊英语词典》(1755年)

约翰逊在此基础上又花了大约十年时间,雇佣多人袭用中国风内容完成莎士比亚诸多剧本的创作,从而创造大不列颠的文化品牌。

我们再来看看欧洲其他一些主要国家的情况:

1583至1588年,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罗明坚(Michel Ruggieri,1543~1607)、徐光启等人搞出了欧洲第一本词典《葡汉词典》(Dicionário Português-Chinêes);

外国人学中文不好(中文真有那么多缺点)(9)

葡汉词典手稿

1670年《汉法词典》问世,法文尚未形成通用语言,《法语词典》还在编撰中。法语来自十字军时代的古法语,一种方言和乡村口语。13世纪法国国王的土话被定为法语。据伏尔泰《路易十四时代》导言,16世纪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1515-1547年在位)时代,法国文学还是一些“脏话”。1635年路易十三的宰相黎塞留创办法兰西学院,标志着法语开始由方言土语向民族及世界通用语言迈进,其文字内涵大力引进“汉语雅言”。1694年,法兰西学院《法语词典》问世;

1755年,英国《约翰逊英语词典》出版;

19世纪中期,德国《德语语源词典》面世,在欧洲诸语言中逐渐形成书面通用语。

关于法国在欧洲的地位【董并生教授资料】:

17世纪中叶法国传教士将中国文化成功引进欧洲,成为在欧洲传播中国文化的中心。17世纪晚期,法国文化风行于整个欧洲,凡尔赛宫到处为宫廷礼节和生活方式建立标准。法语小说成为各地富贵小姐最钟爱的休闲物。特别是在欧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精英阶层皆以能讲一口流利的法语为荣。这个时期,法语还取代了拉丁语成为外交语言。欧洲的历史学、语言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都源于法国,法国诸学科的终极源头却是中国。形成三次浪潮:十七世纪初期前后斯卡利杰复制中国历史年表捏造了欧洲的编年历史学,这就是欧洲的历史学的开端;十七世纪中期,引进汉语雅言开始编纂法文词典,笛卡尔学习儒学开创欧洲理性主义哲学,黎塞留引进儒家政治观念,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18世纪导入儒家思想,创造重农学派。因此,18世纪的欧洲被称为“法国的世纪”。

法国的“文明传教士”如: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爱尔维修、霍尔巴赫、杜尔哥、魁奈、孔多塞等,也就是被称为“哲学家”(法语:Philosophes)的那一帮人。

法国是近代欧洲传播中国文化的中心,但中国文化的影响范围则不限于法国,在整个近代欧洲,都曾受到中国文化广泛、深入的影响。这些文明传播的接棒人包括:莱布尼兹、莱辛、赫尔德、歌德、洛克、休谟、波令布鲁克、费格逊、亚当·斯密、普莱斯、普利斯特雷,还有新大陆的杰弗逊、富兰克林等。

综上所述,请珍惜你的文化、爱惜你的母语。因为你的母语是这颗星球上唯一的真实的象形文字,形音义三全,涵盖三个维度。

英国皇家海军潜艇编队指挥官孟席斯在自费访问了一百二十多个国家及九百多个档案馆和图书馆之后,十四年的坚持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他出版了一本名为《1421:中国发现世界》的书。孟席斯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议上发表演讲时理直气壮地抛出了他石破天惊的成果:明朝郑和的舰队可能先于哥伦布七十二年到达美洲,比达·伽马早二十七年绕过好望角,而世界上第一个完成环球航行的人,也可能不是麦哲伦而是比他早一个世纪的郑和。而且,不论是哥伦布还是达·伽马,抑或是麦哲伦,他们所用的航海图,无一不是郑和航海图的翻版。

外国人学中文不好(中文真有那么多缺点)(10)

无独有偶,出生在北美大陆海岛Cape Breton的法裔加拿大人、耶鲁大学建筑博士Paul Chiasson(保罗恰森)经过多年潜心研究,根据英法原始记录和资料,得出结论:

600年前中国人在美洲开凿了首条运河,位于加东紧邻北美大陆的海岛CAPE BRETON。该岛面积约为台湾的三分之一,地貌非常特殊,风景如画。全岛陆地基本连成“U”型,东西所有山涧河流汇入中部大湖,北部自然开口与北大西洋相连。

外国人学中文不好(中文真有那么多缺点)(11)

保罗恰森

英法原始记录和资料显示:首批到达该岛的英法船只可以贯穿中心大湖航行,从南北两个方向进出大西洋。原来在欧洲人16世纪到达以前,这个“U”型岛的南部湖海交接的最窄处,早已出现一条人工切开的运河,将整个大岛彻底一分为二,同时从中部打通南北水运交通。这条运河从1854年大规模修缮扩建前后到现在,一直在发挥作用。

外国人学中文不好(中文真有那么多缺点)(12)

最初,在美加两国从教多年的Paul Chiasson试图证明运河是他的法国祖先开凿的。但经过多年考究,他依次排除了原住民,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国人。最后,他也很遗憾地排除了法国人,因为所有证据全部指向曾在这里长期(至少几十年)定居生活,并与当地原住民和平共处多年的郑和舰队加东支队。他在自己的书中作了详细的论述。

外国人学中文不好(中文真有那么多缺点)(13)

运河并没有选在最短距离处,而是考虑总工程量,让它穿过附近的马鞍形山凹处。以下照片清楚显示:运河中部山凹被炸药炸开后,600年前明代人工凿平后的两侧山岩 (是否采用都江堰宝瓶口冰火夹攻劈山岩的方法,尚不可知) 。

外国人学中文不好(中文真有那么多缺点)(14)

800米长的运河

郑和加东舰队不仅教Cape Breton岛上的人利用汉语创造他们的当地文字,连织布养蚕种桑技术都手把手教会了他们,以致于时至今日,他们的服饰上都带着浓厚的中国色彩。

外国人学中文不好(中文真有那么多缺点)(15)

具有云南特色的北美土著服饰

前些年有新闻报道,日本有人患老年痴呆后把日文忘光了,但看到中文和片假名还认得出来。从排列组合上来看,中文只需少量文字就可以形成海量的词汇、成语来满足表达的需要,而英语则不断创造新的词汇,永无止境,迄今为止,英文有超过200万的词语,普通人若不涉及专业,基本很难认识全。

联合国的官方语言中,同样一份文件,最薄的永远都是中文版本,因为它最精炼。不信,你看看以前惜字如金的竹简?

文只需少量文字就可以形成海量的词汇、成语来满足表达的需要,而英语则不断创造新的词汇,永无止境,迄今为止,英文有超过200万的词语,普通人若不涉及专业,基本很难认识全。

联合国的官方语言中,同样一份文件,最薄的永远都是中文版本,因为它最精炼。不信,你看看以前惜字如金的竹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