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的时候杨虎城是什么职务(看西安事变刘子丹牺牲想到英雄人物个性化死法镜头)(1)

西安事变的时候杨虎城是什么职务(看西安事变刘子丹牺牲想到英雄人物个性化死法镜头)(2)

我看过许多老片,国产片中表现正面英雄人物牺牲前,往往要发表大段临终嘱咐,或者递交入党申请书之类的动作,就义类英雄人物免不得要喊几句口号,至于牺牲后不是松柏参天、雄鹰高旋,就是海浪击岸、电闪雷鸣之类的镜头。尤其是17年时期老电影中,这些手法司空见惯,用得太滥就失去了象征、隐喻的审美价值,而变成类似红绿灯之类的普通符号了。这两天我重看西影《西安事变》时,被一个镜头所吸引,就是刘志丹牺牲,他倒下后很安祥,一张惨白的脸,还有额部的伤口和鲜血,紧接着出现不到一秒的巍然耸立的宝塔镜头。感觉这镜头真是既意简言赅又恰当好处。革命圣地延安的宝塔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永放光芒,象征着刘志丹如雄伟的宝塔一样,他将永载史册。

西安事变的时候杨虎城是什么职务(看西安事变刘子丹牺牲想到英雄人物个性化死法镜头)(3)

西安事变的时候杨虎城是什么职务(看西安事变刘子丹牺牲想到英雄人物个性化死法镜头)(4)

这使我想起北影《洪湖赤卫队》谢添演的那个副官,也是一个特写镜头。副官为营救韩英,掩护她翻墙逃跑。当敌人逼近时,他果断地推倒竹梯,甩掉国军军帽,两臂撑住门墙,然后一个急推的特写镜头,既交代了角色的地下党员真实身份,又表现出他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质。我记忆中难忘的英雄人物牺牲镜头,还有好几部。比如上影《渡江侦察记》中的侦察老兵吴老贵,随身带着一口装酒的军用水壶,平时爱喝上几口,牺牲时水壶被子弹打穿,酒在汩汩地流淌,这流淌着的酒就象流淌着的血一样,催人落泪。

西安事变的时候杨虎城是什么职务(看西安事变刘子丹牺牲想到英雄人物个性化死法镜头)(5)

西安事变的时候杨虎城是什么职务(看西安事变刘子丹牺牲想到英雄人物个性化死法镜头)(6)

80年代广西厂《血战台儿庄》导演之一翟俊杰演的川军师长王铭章,率部拼死保卫滕县,终因力寡不逮,为敌攻破。战至最后一人、鬼子冲上来时,他看也不看一眼,随手摸出怀中烟盒,取出最后一根香烟,用身边燃烧的木棒点燃,猛吸两口后起身,开枪自尽,跪地本能地挣扎了一下,然后发出一声沉闷的声音,倒地牺牲。把王铭章蔑视鬼子、决一死战、不愿当俘虏,视死如归、泰然自若的形象栩栩如生地跃然于银幕之上。70年代末上影《从奴隶到将军》中的罗霄将军,解放战争时,下肢瘫痪了。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他不得不坐在板车上和改装过的吉普车上前线去指挥战斗。身体十分虚弱的罗霄,膝上盖着军毯,上面放着地图。他双手举着望远镜,朝着硝烟弥漫的前方望着、望着、望着,心脏停止了跳动。这镜头朴素无华,却把英雄身上那种战斗不止,生命不息,把最后一息献给解放事业的崇高精神揭示出来了,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西安事变的时候杨虎城是什么职务(看西安事变刘子丹牺牲想到英雄人物个性化死法镜头)(7)

西安事变的时候杨虎城是什么职务(看西安事变刘子丹牺牲想到英雄人物个性化死法镜头)(8)

长影《吉鸿昌》中吉鸿昌受尽敌人的严刑拷打,威武不屈。最后,蒋介石决定对他秘密处决。他在雪地上写下“恨不抗日死,留做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诗句后,面对枪口,从容坐在椅子上,笑傲地望着敌人对准自己胸膛开枪,令人肃然起敬。《冰山上的来客》暴风雪中紧握钢枪冻僵牺牲的一班长,没有一句话。杨排长看到后,没有悲倾流泪,而是鸣枪大呼,强烈地表达出他压抑不住的对敌人的愤怒与对战友的热爱。想到的随意说了几个,为何令我记忆较深呢?觉得是个性化的魅力,而不是雷同化。一点感想,也许影片对人物的牺性或死亡的描写与处理,只有写出它的具体的典型环境与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逻辑才会令人难忘、令人信服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