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强春节档即将打响,七部影片竞争春节档。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刻,有两部陕西本土小成本影片也传出好消息,他们有望于春节档后与观众见面。没有大成本,没有大明星,没有大制作,但两部影片都以情动人,真情满满。在近日举行的点映会上,受到了业界的好评,也有影评人表示:“真情自然能打动人心,好电影自然会脱颖而出。”

低成本电影制作逆袭 小成本小制作却触动人心(1)

《远山花开》主创与观众见面。记者尚洪涛摄

《远山花开》关注留守儿童:因为他们就像黑土里的种子,等待花开

在不久前落幕的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上,陕西本土电影、陕西省2022年重大文化精品项目《远山花开》受到了多方关注。1月14日,由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交通经济中心《第一观影团》主办的《远山花开》电影沙龙活动在朱雀博纳影城举行。电影原著作者、编剧王洁及演员王钢、蒋昊伦等与广大影迷见面交流。这是继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展映后该片首次与普通影迷见面。

低成本电影制作逆袭 小成本小制作却触动人心(2)

《远山花开》主创与观众见面。记者尚洪涛摄

影片由西安嘉方影视公司出品,改编自知名青年作家王洁长篇小说《花开有声》,将目光聚焦西部村庄中的“留守儿童”,为呈现本色与本真的特质,片中演员80%都是陕西人,许多小演员都是乡村孩子,群演就是当地老乡。为了追求最好的呈现效果,主创团队走遍三秦大地,最终将影片故事发生地选定在秦岭深处的镇安县。为立好一个人物,编剧组采访了20多位来自南京的支教老师,对他们的生活体验、教学观察、相处模式作了全程性的海量采访。影片中,支教老师刘晓慧上农村旱厕的含蓄表达,校长时土时洋的醋溜陕普,孩子们接龙式的英语教学,火炉上烤蒸馍、罐头瓶装水的生活细节……这些来自扎实采访的小细节,令人莞尔的同时更加令人印象深刻。“他们就像埋在黑土里的种子,只待一场春雨,就会花开。我想把他们的故事讲述出来,让更多人关注到这方田园里生长出来的苗圃。”原著作者、电影编剧王洁说,“2020年,小说《花开有声》出版后引起了全社会的关爱与目光。今天,这部电影和大家见面,能让更多的人关注这些孩子,我的使命完成了一部分。另外一部分,需要大家共同参与——给予这些依然留守,或者生活在农村的孩子们更多关爱和精神启迪,让他们更健康、快乐、阳光地成长。”

低成本电影制作逆袭 小成本小制作却触动人心(3)

《远山花开》主创与观众见面。记者尚洪涛摄

当影片结尾时,因为交通事故而姗姗来迟的孩子们站上舞台,唱出大麦村小学第一首也是唯一一首歌曲《花开有声》,很多观众眼里都噙满了泪水,掌声在观影厅响起。“不是因为觉得苦,以至痛心而泣。恰是觉得坚强勇敢,以至受洗涤而泣。”观众有感而发。

《拨浪鼓咚咚响》在生冷蹭倔中,感受爱与善良

与《远山花开》一样,另一部陕西本土作品《拨浪鼓咚咚响》同样关注的是留守儿童,但选择了不一样的角度。一个痛失爱子的寻仇货郎,一个寻找父亲的留守儿童,一段公路之旅让二人从矛盾不断到形同父子……由青年导演白志强执导,芦苇监制,惠王军、白泽泽主演的电影《拨浪鼓咚咚响》已确定将于今年2月上映,带领观众开启一程温暖的光影之旅。

低成本电影制作逆袭 小成本小制作却触动人心(4)

《拨浪湖咚咚响》主创与观众见面。记者尚洪涛摄

片中,货车司机苟仁唯一的儿子因病夭折,他满腔悲愤踏上寻仇之路,途中却被一心想找到在外打工的爸爸的“熊孩子”毛豆大闹货车,二人“不打不相识”,踏上了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寻亲之旅。

谈及拍摄缘起,导演白志强表示,当年他在农村拍摄盲人题材的纪录片《边走边唱》时,曾在距县城三四十公里的一所学校借宿,那个学校只有160个学生,都是留守儿童。“一个孩子偷溜出去找爸爸,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坐在爸爸的肩膀上看烟花,这些真实的细节成为我创作的来源。”白志强希望这部作品能让大家多关注留守儿童的现状,尤其是他们的情感。

低成本电影制作逆袭 小成本小制作却触动人心(5)

《拨浪湖咚咚响》主创与观众见面。记者尚洪涛摄

影片充满浓浓的陕西风味,在陕北取景拍摄,小男孩毛豆的扮演者白泽泽是从陕北地区2000多个孩子中“海选”出来的。片中人物都讲一口地道的陕西方言,台词具有西北人特有的幽默感,这与白志强追求的“要命的真实感”不谋而合。而在近日举行的点映中,很多观众都表示被片中最朴素的情感深深打动,“因为真正纯朴的影片不需要过多的言语,便能直达内心。演员的表演淳朴自然,真实而富有张力,代入感很强,每一句台词与肢体语言,无不诠释着渺小与伟大,无奈与坚定。让人在生冷蹭倔中,感受温柔心酸的爱和纯粹高尚的善良。”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