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主色调是金黄色。连日来,英德市晚稻陆续进入成熟期,各镇街农户在抢收稻谷,确保颗粒归仓,田间地头处处呈现出一派忙碌的景象。记者从英德市农业农村局获悉,今年英德市夏种粮食生产播种面积29.64万亩,其中晚稻播种面积26.68万亩、大豆播种面积0.33万亩、其它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62万亩,阶段性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夏种(晚造)粮食种植生产任务。

英德26万亩晚稻开镰收割价格(英德26万亩晚稻开镰收割)(1)

英德26.68万亩晚稻陆续成熟,迎来丰收。陈咏怀 摄

水稻飘香迎丰收

在小北江畔的浛洸镇鱼水村,金灿灿的稻田,沉甸甸的稻穗,承载着农民的希望。当地合作社正抢抓晴好天气的有利时机,调来多台农机在田间来回穿梭,奔走作业,一派忙碌的景象。只需数分钟,收割机便收满一车,再把脱粒的稻谷倒进停在路边等候的货车里。

承包了2000多亩地的种粮大户罗汉池告诉记者,受今年洪水灾害影响,他晚稻的田间管理下足了功夫,目前水稻亩产约900斤,预计一周左右的时间可以完成收割。“每一穗约300颗谷,基本达到我的预计产量。”

英德26万亩晚稻开镰收割价格(英德26万亩晚稻开镰收割)(2)

水稻迎丰收,农户开农机收割水稻。王小卡 摄

在下太镇高洞村,大部分村的水稻已经开始收割,预计今年晚稻的产量比去年略有增加。高洞村湖洞村小组小组长邓长福表示,今年下太镇政府免费为他发放了晚稻种子,还派出农机专家到田里进行指导,让他种植的水稻喜获丰收。“今年晚造水稻亩产上千斤,感谢党委、政府的指导和帮助。”

晚稻播种面积达26.68万亩

据英德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英德市夏种(晚造)粮食生产种植任务面积为29.18万亩,其中水稻26.34万亩、大豆0.33万亩、其它粮食作物2.5万亩。截至目前,英德市已播种夏种粮食生产面积29.64万亩,其中晚稻播种面积26.68万亩、大豆播种面积0.33万亩、其它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62万亩,阶段性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夏种(晚造)粮食种植生产任务。

为确保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稳定,英德市整合涉农资金3722.62万元,用于支持并推进春种和夏种粮食生产,其中撂荒地复耕复种1000万元、耕地整治1211.77万元、红火蚁防控300万元、相关镇街统筹整合1210.85万元。

上述负责人表示,一直以来,英德市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工作,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对此,英德市成立由市农业农村局、市畜牧水产局、市农机事业管理局、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科所技术人员组成的6个技术服务工作组,以及由市委组织部和市农业农村部门组成的4个工作督导组,深入农村第一线,督导各镇街积极开展粮食安全生产,密切关注并掌握各地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安全生产的动态,切实帮助群众解决有关问题,确保完成粮食安全生产工作任务。

同时,英德市加强山区适用农机具推广应用,统筹调动全市五大区域性农机合作社示范带头作用,不断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截至目前,全市粮食生产预计机耕面积55.66万亩、机种面积14.88万亩,投入农机总动力28.64万千瓦,农机具6626台套,检修农机具7123台套,培训机手、修理人员132人次。

英德26万亩晚稻开镰收割价格(英德26万亩晚稻开镰收割)(3)

农业部门组织农技工作人员检查水稻收成情况。

“下一步英德市将继续派出工作组加强对各镇(街)的技术指导,动员企业、农机合作社、种粮大户等提前做好收割机和烘干机的检修工作,抓好跨区域机收和机具调配,确保晚稻丰收到手、颗粒归仓。”该负责人表示,除了做好晚稻的丰收工作,英德还将提早谋划以马铃薯、蚕豆和冬小麦等主要冬种粮食作物生产,做好冬种生产所需种子种苗、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的调度,保障各类农业投入品供应充足。

各镇街出“妙招”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探索“6 1”土地开发利用模式、出台种植水稻的奖补措施、镇街党政班子现场督查晚稻种植情况、人大代表监督撂荒地复耕复产工作……

为推动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落地见效,确保每年完成上级下达的粮食生产目标任务,英德市鼓励并组织镇街拟定相关激励粮食生产措施或采取相关行动,全力筑牢农业和粮食稳定发展的基础。

——石灰铺出台水稻种植奖补措施。该镇组织动员各村居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向因洪水而失收的农户宣传种植晚稻的优惠政策,向受灾农户派发免费种子,并做好早稻保险理赔工作。2022年晚造共发放水稻种子3.27吨,协助700户农户理赔受灾水稻损失112.9万元。发放种子补贴50元/亩(未领种子的农户),农机补贴60元/亩,累计发放42.23万元。同时,整合流转土地,引入英德市粤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英德市晟世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农业种植企业,通过打造水田垦造项目、丝苗米种植基地等带动粮食种植高质量发展。

——九龙镇探索“6 1”土地开发利用模式。该镇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责任制,严格实行镇干部包片、村干部包组、村长包田的“三包”责任制,构建镇、村、组三级联动,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民主体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相继制定“水稻种植、大豆种植、撂荒地整治、农田渠网整治”等系列种粮惠农补贴政策,狠抓“以晚补早”,确保粮食产量实现稳产增产;积极探索种植水稻、大豆等粮食作物的“6 1”土地开发利用模式,多措并举提升土地开发利用与管理效能,使农民、企业、村经济合作社、村经济联合社等多方受益。今年九龙镇17个村居实现还粮耕地超4000亩,晚稻种植完成近一万亩。

——英红镇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开展粮食兜底种植。在夏种粮食种植关键期,镇党政班子领导带队到各行政村进行现场督查,以稳住粮食种植面积基本盘为立足点,以整治连片撂荒耕地块复种粮食为切入点,向责任村委问办法、提要求、推行动。同时,聚焦在保障农业灌溉用水、田间管理与病虫害防治上,确保粮食丰收。该镇还发挥村党支部堡垒攻坚作用,采取由行政村党支部进行粮食兜底种植措施,如田江、星光、新岭等3个村委在晚稻种植期中迅速行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科学有序组织,顺利完成兜底粮食扩种562.51亩。

——下太镇人大督导撂荒地复耕复产工作。该镇发挥人大代表监督问效的作用,结合“三问一评一票决”问效监督机制,在撂荒地复耕复产工作推进前开展“问计划”活动,督促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撂荒地复耕复产工作计划;在推进中组织代表开展“问进度”活动,通过“看现场、听汇报、提建议”方式,重点检查撂荒地整治工作进度和数据的真实性,认真讨论、梳理问题的成因和落实解决的办法,确保撂荒地整治工作取得长久实效,将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助推“撂荒地”变“致富田”。

【记者】陈咏怀

【通讯员】张涓涓 潘启鎏 徐自由

【作者】 陈咏怀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