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滁州西涧印象,最早来自唐代大诗人韦应物的一首诗:“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无岸也无涯?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无岸也无涯(也无野渡亦无舟)

无岸也无涯

对于滁州西涧印象,最早来自唐代大诗人韦应物的一首诗:“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是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来到滁州。在一个春日的黄昏,忙完公务,韦大诗人独自一人迈着悠闲的步伐,来到西涧赏景,西涧之景让诗人诗情大发,写下了《滁州西涧》这一名篇。

《滁州西涧》我很喜欢,这是一首非常有意境,也让人能读懂的诗。诗歌所写均普通平常之物:暮春之际,群芳已过,诗人闲行至涧,但见一片青草萋萋。这里幽草,深树,透出境界的幽冷、清净,虽然不及百花妩媚娇艳,但它们那青翠欲滴的身姿,那自甘寂寞、不肯趋时悦人的风标,与诗人好静的性格相契,自然而然地赢得了诗人的喜爱。

细品“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我们会发现诗人对暮春景物感悟非常独到,对于景致的观察更是细致。他看到了涧边的幽草、树上的小小黄鹂,莺啼似乎打破了刚才的沉寂和悠闲,发出了我是多么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又是多么喜欢听到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的感叹。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一静一动的画面,其实在诗人静谧的心田荡起更深一层涟漪。尤为值得称道“独怜”二字,感情色彩至为浓郁,是诗人别有会心的感受,表露出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王安石有“绿阴幽草胜花时”之句,写的是初夏之景,与“独怜幽草涧边生”有同样的意境。还有一个“上”字,不仅是写客观景物的时空转移,重要的是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

再读“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可以读到景色虽异,但仍是闲适恬淡情愫作展衍:到傍晚时分,春潮上涨,春雨淅沥,西涧水势顿见湍急。郊野渡口,本来就荒凉冷漠,此刻愈发难觅人踪,只有空舟随波纵横。一个“带”字,好像雨是随着潮水而来,把本不相属的两种事物紧紧连在了一起;一个“急”字,写出潮和雨的动态;一个“自”字,体现出悠闲和自得,含有“自我欣赏”、“自我怜爱”的意蕴。

这首诗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历来是众说纷纭。旧注以为这首诗有政治寄托,说是写“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之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但过于穿凿附会,难以自圆其说。也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细细品读诗的每一个字,避开一些政治上的猜想,我感悟到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出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事情,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也让后人读到:热闹和冷清都是尘世的风景,在喧哗之外或许更能彰显自己的灵性。

到滁州工作以后,一直想到西涧去走走,问了一些朋友,他们都是莫衷一是。有人说西涧在宋代就寻觅不到踪迹了,不然欧阳修怎么没有咏西涧的文章,说得很有道理。也有人说,西涧就在城西水库一带,因为建水库,把西涧淹没,最终只能是也无野渡亦无舟了。滁州西涧虽成为了一个历史的符号,但韦应物却留下了那首著名的《滁州西涧》,不能不说是一幸事。在浩若烟海的古诗句当中,“野渡无人舟自横”能给很多人的共鸣,他道出一个真相:孤独作为一种风景,作为一种状态,千百年来被太多人挚爱。

闲暇之时,我独自一人来到城西水库,站在高高的堤坝上,望着一片浩渺,想像着水下的西涧,何处再觅“无人之舟、野渡自横”景致。我想,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孤独是一个人的快乐。执自己的心灯,照亮身边时世,到底是簇拥向前,还是独步涧畔,不用刻意,随心即是,顺其自然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