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7月6日讯 据闽东日报报道 去年以来,古田县采取“整体推进、分批打造”的方式助力46个产业薄弱村发展,各村村财收入全部迈过5万元门槛——

乡村振兴 一个村都不能少

古田是我市农业大县,以食用菌、果蔬为主的特色产业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去年以来,该县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强化资源要素支持和政策保障,着力推进产业薄弱村发展工作,46个产业薄弱村的村民、村财收入因此持续增加,各村村财均达到5万元以上,其中16个村的村财收入突破10万元,整体推进、分批打造的成效初显,发展方向和路径不断明晰。

宁德乡村振兴最新消息(宁德市古田县乡村振兴)(1)

统筹规划 精准施策

去年6月,古田县退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现脱贫“摘帽”,取得脱贫攻坚阶段性胜利,紧接的“大考”便是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确保乡村振兴路上“一个村都不能少”。经过全面梳理,古田县确定46个产业薄弱村名单,通过分析研究各村资源禀赋,全面摸清村情实际,找准薄弱部位,挖掘特色潜力,形成“一村一档”。

助推产业薄弱村发展,古田县的目标明确、思路清晰:以促进农民和村财增收为目标,落实市委“8 1”特色产业部署及“五化”发展要求,结合推进古田县“2 N”特色产业发展,对46个产业薄弱村进行分类规划,研究编制《46个产业薄弱村产业战略布局图》,按照“一村一方案”要求制定《古田县产业薄弱村发展方案》,明确产业薄弱村的发展方向及主导产业定位、阶段目标和具体措施。

政策要落地见效,不能少了组织引领。古田县建立了领导干部挂钩帮扶制度,其中12个村由市领导和市直部门挂钩帮扶,34个村由县处级干部和县直单位挂钩帮扶;46个产业薄弱村均安排1名乡镇(街道)班子挂钩推动工作;选派45名年轻优秀干部担任第一书记、2名市县乡村振兴指导员、71名市县科技特派员一同进驻46个产业薄弱村,通过挂钩帮扶、项目发展等,保障薄弱村村财“进五争十”,群众收入增加。

在做好要素保障方面,古田县充分利用好省、市、县政策,倾斜帮扶薄弱村培育新兴特色产业,鼓励和支持企业、个人参与特色产业发展,推广猕猴桃、脐橙、覆盆子等8个品种,解决“缺产业”问题;坚持财力聚焦,明确资金用途,把握扶持重点,集中用于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先后整合部门项目资金963万元,在产业薄弱村实施70个项目,实现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解决“缺资金”问题;发挥人才引领作用,落实乡土人才认定、职称评聘等政策、制度,支持鼓励乡村振兴指导员担当作为,积极开展产业薄弱村“专家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解决“缺人才”问题。

宁德乡村振兴最新消息(宁德市古田县乡村振兴)(2)

示范引领 因地制宜

根据整体推进、分批打造的工作思路,古田县每年在产业薄弱村中选择3至5个村作为试点先行村,由县财政给予每村50万元的项目补助资金,实现示范引领。

汶潭村是古田去年以来重点培育的3个试点先行村之一。该村位于闽江中游南岸,是水口电站建设重点淹没迁建村之一,村民以种植水果、养殖淡水鱼为主。去年以来,汶潭村着力发展以库湾经济为核心的多元化农业产业,开展网箱整治和升级改造,建成375平方米的垂钓养殖基地、水上驿站和民宿等,摆脱了产业薄弱困境,预计今年村财收入将由原来的5.2万元增加到10.7万元。

在开展产业薄弱村发展工作的过程中,古田县十分注重创新引航,指导产业薄弱村探索推行“村集体 合作社 农户”模式,在12个产业薄弱村发动村党支部带头领办合作社,带领群众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如大甲镇村溪村党支部以党建为引领,以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为抓手,流转土地资源,打造以“返朴村溪守拙归园”为主题的特色产业种植与乡村休闲的田园综合体,实现村集体经济的突破提升。

为了整合各村现有资源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最优化利用,古田县引导产业薄弱村采取“联村抱团”方式,实现共同发展。如卓洋乡树兜村与周边11个村结成支部联盟,以党支部“领办 联办”模式注册成立古田县天蓝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各村有钱的出钱、有地的出地、有力的出力,合力打造树兜片区花菇生产基地,一期14间菇棚年租金收益预计达14万元。

引入金融活水,浇灌产业之花。古田县还积极创新普惠金融服务方式,向产业薄弱村倾斜扶持具有当地特色的“民富宝”“菌菇贷”“菌菇通”“保单贷”等创新金融产品,较好地解决产业薄弱村金融要素制约问题。去年以来,全县金融机构共向产业薄弱村发放涉农贷款总额达2亿元。

古田县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全县将继续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要求,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衔接,既补短板、促协调,又抓典型、促引领,推进薄弱村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力争走出一条支撑强劲、特色彰显的产业薄弱村发展之路。(闽东日报记者 龚键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