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时皇帝拿下权臣宦官多用“诛”来形容,比如汉宣帝诛霍氏,汉和帝诛窦氏,汉桓帝诛梁冀,明武宗诛刘瑾等,唯独康熙擒鳌拜用了“擒”字,为什么呢?因为康熙帝擒下鳌拜之后并没有诛杀掉,而是将他囚禁于牢狱之中,不过鳌拜也很快死在了里面。

鳌拜是清初权臣,出身瓜尔佳氏,苏完部族长索尔果之孙,鳌拜前半生军功赫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他的仕途之路完全是以战功和忠心得到的,鳌拜年轻时为皇太极效力,对其忠心耿耿,因为作战勇敢,被皇太极赐号"巴图鲁"(勇士)。皇太极死后,他反对拥立多尔衮,后来曾经多次受到多尔衮刁难,至少三次差一点就被论死,但是他也因此得到了顺治皇帝的青睐,所以在顺治皇帝临终前将他安排为顾命辅政四大臣之一。

康熙为什么少年擒拿鳌拜(少年康熙擒鳌拜干净利落)(1)

但是这四人并不能精诚团结,四位辅政大臣之首的索尼是四朝元老,位望隆重,但已年老多病,畏事避祸,在很多事情上往往疏于过问。名列第二的苏克萨哈属正白旗,原本依附多尔衮,所以索尼等人都瞧不起他。鳌拜与苏克萨哈虽是姻亲,却常常因政见不合而宛如仇敌。列名第三的遏必隆为人庸懦,又和鳌拜同属镶黄旗,所以常常附和鳌拜。鳌拜虽居四辅臣之末位,但自恃军功高,擅权自重日益骄横,以自己的嚣张跋扈向皇权发起了挑战。

他看谁不顺眼就罗织罪名将其处死,就连康熙皇帝亲政之后都是如此,比如与他同为辅政大臣的苏克萨哈就是这样被他处死的,还是青少年的康熙皇帝明明知道苏克萨哈是无罪的,想救他却无能为力。此后鳌拜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康熙已经亲政,鳌拜却不想归政于他,而且处处干预,这无疑对康熙的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而且鳌拜党羽已经遍布朝廷内外,康熙帝一件事处理不好,就有可能酿成大变。

于是康熙帝决定不露声色地拿下鳌拜,他挑选一批身强力壮的亲贵子弟,在宫内整日练习摔跤,鳌拜见了还以为是皇帝年少沉迷嬉乐,不由暗自高兴,没想到康熙做的很隐秘,他先将鳌拜的亲信调离派往各地,又以自己的亲信掌握了京师的卫戍权,接着召鳌拜入宫觐见,对鳌拜来说,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根本没想到小小的康熙皇帝已经织好了罗网等着他,结果等鳌拜一入宫,康熙一声令下,少年们一群青少年一拥而上,鳌拜猝不及防,被他们摔倒在地绑了起来,就此遭擒。接着宣布鳌拜30条罪状,下狱议罪。

康熙为什么少年擒拿鳌拜(少年康熙擒鳌拜干净利落)(2)

大臣们认为应将鳌拜革职、立斩。但据法国传教士白晋著书记载,当时鳌拜请求觐见康熙,让康熙看他为救康熙祖父皇太极而留下的伤疤,结果累累伤痕和对上两代皇帝的功绩,让康熙帝私下赦免了他的死罪,定了个免死禁锢。

其实除了为人嚣张跋扈以外,鳌拜一生并没有大的罪过,这才是他没有被诛杀的原因,从事后对鳌拜及其家族属下的情况来看,也并没有查到鳌拜要谋反的痕迹,他只是为人太过张狂,不懂节制罢了,虽然他曾经权倾天下,但他实际上只是个政治上的低能者,被拿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那么十四五岁的康熙帝就能这样轻松地擒拿鳌拜吗?虽然我们不能否认康熙皇帝的聪明睿智,但是实际上这背后肯定有他的祖母孝庄太皇太后的出谋划策和暗自操作,这个女人才是真正的政治上的高手,在皇太极死后,清朝前期的稳健发展可以说完全是这个女人一手促成的,但是我们又在史书中找不到她干预政治操纵时局的痕迹,她所做的不过是安排顺治皇帝和康熙皇帝的婚姻大事,但是仅仅这一点,他就将满清皇室团结成了不可挑战的力量,使得满清皇室和每一个重要部族都有重大相关利益牵涉在一起,以鳌拜所掌握的力量是根本不足以挑战的。

其实孝庄太后想拿下鳌拜,基本只需一文诏书,以皇太极遗孀和顺治帝母亲的身份公布鳌拜的罪状称其不称职做辅政大臣,鳌拜还有什么可玩的呢?只是鳌拜对皇太极祖孙三辈都有恩和忠心耿耿,比如他曾经舍命去救皇太极,并且在反对多尔衮立顺治皇帝一事上有大功,而且还曾经在孝庄太后病重的时候在宫外不分昼夜地忠心守候,孝庄太后有感于此,不想撕破脸皮做这件事罢了,而鳌拜之所以如此嚣张跋扈,凭借的也是这些。

一直感觉孝庄太后就好像一个隐藏在历史幕后的导演者,她不声不响的驾驭着历史的走向,这样的女人,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难以找到可以和其比肩者,鳌拜这样的人在她面前,不过是一个家奴罢了,这个家奴虽然非常张狂,但由于对主人家有恩并忠心耿耿,主人家也不好意思治他的罪,只是鳌拜不知收敛做得太过分了,主人家不得不去收拾他。

康熙为什么少年擒拿鳌拜(少年康熙擒鳌拜干净利落)(3)

所以我们所知道的年少康熙擒鳌拜的英名,不过只是孝庄太后想在朝廷和天下人心中树立年少康熙的权威和形象罢了,想一想,无人敢惹的当朝最牛权臣被年少的康熙皇帝举手之间生擒活捉,这在朝廷文武百官之中该有多大的震慑?可以说仅此一件事,少年康熙帝的皇权便已经无可动摇,形象更是万人景仰,所以我们所看到的康熙擒鳌拜这件事,实际上不过是孝庄太后以最简单而且是最有成效的方式除掉了康熙亲政道路上的一个绊脚石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