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一本很有意思的著作,但是想要把这本书读懂、读通,是要下足功夫的。我认为首先需要有决心、有毅力将这本书通读一遍,理解文章中所述字句的含义。
我之前也没有完整读过《资治通鉴》,为了督促自己,我决定通过文字记录的方式,一字一句和大家一起来通读这本书,希望有共同目标或者爱好的朋友监督我,大家一起进步。
(注:由于本人能力有限,很多内容晦涩难解,我会尝试通过查阅资料和相关解读文章进行解读)
始于周,止于后周
在正式进入正文学习之前,我们得知道这本书的结构。作为一本编年通史,《资治通鉴》的内容从周朝开始,按照朝代的先后顺序,分为《周纪》《秦纪》《汉纪》《魏纪》《晋纪》《宋纪》《齐纪》《梁纪》《陈纪》《隋纪》《唐纪》《后梁纪》《后唐纪》《后晋纪》《后汉纪》《后周纪》,因为后周以后就是宋朝,对于作者司马光来说,就不再是古代史了,而是当代史。每个“纪”包含若干卷,《周纪》一共有五卷,第一卷叫《周纪一》,第二卷叫《周纪二》,以此类推,每一卷的开头都标明了起止年份。
废话不多说,今天我们来一起读读《资治通鉴》的第一卷《周纪一》。
首先是第一段,就感觉很晦涩!
原文:起著雍摄提格,尽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
初看,这句话短短16个字,仿佛只认识“起”“尽”二字,“著雍摄提格”“玄黓困敦”是什么玩意儿?完全读不通、读不懂、不认识。想搞懂这句话,首先得将这句话进行断句。
起/著(chú)雍(yōng)/摄提格,尽/玄黓(yì)/困敦,凡/三十五年。
通过查阅资料得知,这两句其实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方式——太岁纪年里的年份名称。
这句话的意思是:记录周代历史的第一卷,开始于著雍摄提格这一年,结束于玄黓困敦这一年。
早在商朝,古人就发现木星的运行规律,木星绕天空之周,大约要花12年,古人将木星划过的天区平均分成12份,每一份对应1年,人们只要观察木星落在哪个天区的位置,就能较为准确地推测出对应的时间,这就是中国古代的木星纪年法。
上文所说,木星绕天空一周需要12年,古人将木星每年走过的区域称为“次”“星次”,所以总共有12个星次,古人给予了每个星次不同的名称,分别是:星纪、玄枵(xiāo)、娵(jū)訾(zī)、降娄、大梁、实沈、鹑(chún)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xī)木。这也就是最早版的中国“黄道十二宫”,后来明朝人将其拿来对译西方的黄道十二宫。
此外,古人还把天穹分成4份,称之为四象,分别是: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和南方朱雀。而每象又分成7个区域,4*7=28,也就是二十八星宿。
古人还把“黄道十二宫”,也就是12星次分成4组,每组对应1个象,也就是1个象对应3个星次。而在3个星次中,中间的星次对应3个星宿,其他2个星次分别对应2个星宿。
四象 |
木星十二星次 |
二十八星宿 |
北方玄武 |
星纪 |
斗、牛 |
玄枵(xiāo) |
女、虚、危 | |
娵(jū)訾(zī) |
室、壁 | |
西方白虎 |
降娄 |
奎(kuí)、娄(lóu) |
大梁 |
胃、昴(mǎo)、毕 | |
实沈 |
觜(zī)、参(shēn) | |
南方朱雀 |
鹑(chún)首 |
井、鬼 |
鹑火 |
柳、星、张 | |
鹑尾 |
翼、轸(zhěn) | |
东方青龙 |
寿星 |
角、亢(kàng) |
大火 |
氐(dī)、房、心 | |
析(xī)木 |
尾、箕(jī) |
但是木星绕天空一周并非12年整,而是11.86年,古人想将星次与星宿一一严格对应也就不可能了,每12年会累积出来50多天的误差。此外,木星在天空中的运行方向与太阳是相反的,所以通过观察木星纪年存在误差。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古人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假想出一颗星,这颗星在天空中运行一周的时长正好是12年,运行方向正好与木星相反,这颗星就是我们十分熟悉的“太岁”。
为了方便,古人将太岁的十二星次与地支进行了对应,正好都是12个。而且没有沿用木星纪年法中12星次的名称,而是采用了新的名称,分别是:困敦(dūn)、赤奋若、摄提格、单(chán)阏(è)、执徐、大荒落、敦牂(zāng)、协洽、涒(tūn)滩、作噩、阉茂、大渊献。
太岁十二星次(岁阴) |
十二地支 |
困敦 |
子(zǐ) |
赤奋若 |
丑(chǒu) |
摄提格 |
寅(yín) |
单阏 |
卯(mǎo) |
执徐 |
辰(chén) |
大荒落 |
巳(sì) |
敦牂 |
午(wǔ) |
协洽 |
未(wèi) |
涒滩 |
申(shēn) |
作噩 |
酉(yǒu) |
阉茂 |
戌(xū) |
大渊献 |
亥(hài) |
说到这里,得引出“天干”“地支”的概念了,这两个概念起源比木星纪年法要早,至少在商朝就已经成型了。有人认为,天干源于太阳计时,地支源于月亮计时;还有人认为,天干源于某个采用十进制的部落,地支源于某个采用十二进制的部落,后来两个部落合并,天干与地支就开始搭配使用了。具体起源众说纷纭。
前面提到木星和太岁,后来被古人纳入到阴阳系统中,木星在天空运行,属于阳,而太岁在地上运行,属于阴,古人将太岁十二星次称为岁阴。
岁阴与地支对应,那么就出现了与天干对应的岁阳。同样古人给岁阳起了很古雅的名称,分别是:阏(yān)逢(féng)、旃(zhān)蒙、柔兆、强(qiáng)圉(yǔ)、著(chú)雍、屠(tú)维、上章、重光、玄黓(yì)、昭阳。
岁阳 |
天干 |
阏(yān)逢(féng) |
甲 |
旃(zhān)蒙 |
乙 |
柔兆 |
丙 |
强(qiáng)圉(yǔ) |
丁 |
著(chú)雍 |
戊 |
屠(tú)维 |
己 |
上章 |
庚 |
重光 |
辛 |
玄黓(yì) |
壬(rén) |
昭阳 |
癸(guǐ) |
那么干支纪年法怎么换算具体年份呢?有这样一个公式:
天干=(公历年份)/10,所得余数
地支=(公历年份)/12,所得余数
然后根据余数在对应换算表中进行换算:
公元前的换算表 | |||
天干 |
地支 | ||
甲 |
7 |
子 |
9 |
乙 |
6 |
丑 |
8 |
丙 |
5 |
寅 |
7 |
丁 |
4 |
卯 |
6 |
戊 |
3 |
辰 |
5 |
己 |
2 |
巳 |
4 |
庚 |
1 |
午 |
3 |
辛 |
0 |
未 |
2 |
壬 |
9 |
申 |
1 |
癸 |
8 |
酉 |
0 |
戌 |
11 | ||
亥 |
10 |
公元后的换算表 | ||||
天干 |
地支 | |||
甲 |
4 |
子 |
4 |
鼠 |
乙 |
5 |
丑 |
5 |
牛 |
丙 |
6 |
寅 |
6 |
虎 |
丁 |
7 |
卯 |
7 |
兔 |
戊 |
8 |
辰 |
8 |
龙 |
己 |
9 |
巳 |
9 |
蛇 |
庚 |
0 |
午 |
10 |
马 |
辛 |
1 |
未 |
11 |
羊 |
壬 |
2 |
申 |
0 |
猴 |
癸 |
3 |
酉 |
1 |
鸡 |
戌 |
2 |
狗 | ||
亥 |
3 |
猪 |
例如,今年是2022年,属于公元后,2022除以10余2,天干就是壬;2022除以12余6,地支就是寅,2022就是壬寅年。
所以第一句话翻译过来就是,起于戊寅年,止于壬子年。也就是起于公元前403年,止于公元前369年。
除了上面所述的太岁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外,古代纪年方法还有年号纪年法(如庆历四年春)。其中太岁纪年和干支纪年相对而言更加客观。事实上,在后面的正文中,也采用了年号纪年法。太岁纪年相当于一个根目录,而年号纪年相当于子目录,这样使得全书的编年更加井然有序且客观。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发生了什么,魏、赵、韩三大夫被封诸侯带来了哪些影响,从下期开始,我们正式进入正文,届时一起来看看司马光是如何看待这件事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