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节目邀请到了

中国徽菜大师

一级高级技师

中国徽菜博物馆行政总厨

汪剑飞

一起聊聊“徽州臭鳜鱼”的那些事

节目全程视频回放

请点击文章左下角“阅读原文”

徽兴记臭鳜鱼主食(徽菜行天下臭鳜鱼)(1)

徽州臭鳜鱼的民间故事

相传有400多年历史,明清时徽商每到初入冬时将沿江一带的贵池、安庆等地盛产名贵水产鳜鱼,用箩筐内垫上荷叶,再覆盖上荷叶挑运。那时交通十分不便,将徽州山区的土特产贩卖徒步挑运,从祁门城北门,过胥岭,大坦、大洪岭,当时是通往沿江安庆、贵池等府际干道,这条干道路上数百里,每天来往商旅络绎不绝,徽州商人返回时,便从沿江安庆、贵池等地盛产的名贵鳜鱼装入箩筐挑运到古徽州一府六县等地销售,因此,不少商人从事长途贩鱼生意,由于没有任何保鲜设备,鱼一但变质就只好丢弃,使得一些商人因此亏本,徽州商人只好在气候转凉时,才到沿江的安庆、贵池等地去收购鳜鱼,将原来箩筐挑运改为雇用马或骡驮运,用木桶盛装,沿贵池、安庆到古徽州的徽际干道驮运往古徽州一府六县等地贩卖,故称“桶鳜”“桶鱼”。

有一年,商人看看天气正转凉了,就雇了骡马到沿江安庆、贵池去收购鳜鱼,然后往回赶,以求赚钱。可是天公不作美,骡马驮运上路后天气突然热了起来,鳜鱼在桶中将要变质时,徽州商人为防止鳜鱼变质,采用一层鱼洒一层淡盐水的办法,每天到了驿站时,上下翻动一次,如此7、8天抵达徽州等地,出售时,发现鱼鳃仍是红色,鱼鳞不脱、质不变,表皮散发出一种似臭非臭的特殊气味,徽州商人很是着急,这次生意眼看也要血本无归了,就在徽州商人要作出将鱼丢弃的决定时,他灵机一动,将有似臭非臭有特殊气味的鳜鱼叫店家厨师烹制后,商户和挑夫先试着尝一尝,吃过后,大家认为与鲜鳜鱼味道相差很大,却别有一番风味。

徽兴记臭鳜鱼主食(徽菜行天下臭鳜鱼)(2)

此后,商人主意已定,便继续赶路,将有特殊气味的鳜鱼,尽快挑运到古徽州府等地。到达目的地后,徽州商人在一家“鱼味馆”要厨师将鱼洗净晾干后,鱼身两侧剞上花刀,经热油煎至浅黄色,细火烹调30分钟左右至熟后,非但无臭味,反而鲜香无比,鱼肉与骨刺分离,肉成蒜瓣状。徽州商人便宴请当地一些达官贵人、市井人家等前来品尝,大家品尝过鳜鱼后,认为与鲜鳜鱼味道大不相同,风味独特,别具一格,故闻起来臭,吃起来香,既保持了鳜鱼的本味原汁,肉质醇厚入味,香鲜透骨,别有风味,成为脍炙人口的佳肴,由此“徽州臭鳜鱼”声名远扬,一跃而登上徽州宴席上的一道必选大菜,延传至今,久经不衰。

如何挑选鲜鳜鱼

在还没变臭之前,鱼肉其实就十分鲜美。

张志和在《渔歌子》中曾描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这一贯穿史今的人间美味,从点墨之间又具化成珍馐,鳜鱼与河豚、刀鱼、鲥鱼一并都是江南鱼鲜的代表。尤其在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桃花盛开之时,江南春汛来临,也是鳜鱼最肥美的季节,这个时期的鳜鱼被称作是“桃花鳜”。

鲜鳜鱼的大小以8两至一斤二两为最佳。

徽兴记臭鳜鱼主食(徽菜行天下臭鳜鱼)(3)

臭鳜鱼的腌制技法

需要活鱼宰杀,去除内脏后保留血渍,层层码放进樟木桶中,撒上盐,码五六层后,加上木盖,上用重物压住。

桶中形成了特殊的环境,奇妙的微生物不断发酵,在鱼体内源酶和微生物共同作用下,鳜鱼体内蛋白质和其他有机物被降解生成游离氨基酸、游离脂肪酸和核苷酸等小分子,同时,那种让人难以忘记的味道开始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