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读过一本书,书中对“倭”事做了一番论述,细细品味却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思来想去,认为有必要在其基础上对这个问题做进一步说明。

古有倭寇横行今有老妖婆作怪(于蛛丝马迹中了解)(1)

“倭”字

一、“倭”字无褒贬

《论语》中认为,倭乃九夷之一。“倭”字本无贬义,但明朝晚期倭人屡屡侵扰我国东南沿海,令人痛恨。近现代以来,随着日本军国主义化,发动侵略战争国人对“倭人”之厌恶达到极点。

二、史书中记载的“倭”并非均指日本

1、古代史书所称的“倭”,并不一定是现在的日本。最早提到“倭”的记载是《山海经·海内北经》:盖国在巨燕南,倭北。倭属燕。

其中所述的盖国是一个在先秦著作中记载的国家,当位于现今朝鲜半岛北方。

在我国曾出土过“王伐盖侯周公谋禽祝禽又胀祝王易金百孚禽用乍宝彝”的铭文,其中记载的即是周成王时,盖国不臣服周天子,多次起兵反抗,结果周成王发兵讨伐,盖国及其贵族被周成王一举平定。

《山海经·海内北经》仅记载倭国在燕国的南方,但作者惜字如金对如何到达这个“倭国”只字未提,因此为读史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甚至有人认为此处所说的“倭国”并非今天的日本,而是朝鲜半岛东北部一个靠海的部落国家。

由于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历史信息与《山海经·海内北经》的这段记载相吻合,可以认为“倭”的名称于西周时期即已经存在,且周人与倭人之间一定保持着某种程度的交流。

若将“倭”认定为当今之日本,以现代人对西周时期生产力水平的认知是难以想象的,因为周人与倭人之间还有汪洋大海需要克服。

2、东汉初年,日本国王派遣特使登陆朝贡,愿为藩臣,并求汉朝皇帝赐名,遂赐名“倭”。

《后汉书·东夷列传·倭》里面明确地记载: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

安帝永初元年,倭国王帅升等献生口百六十人,愿请见。

古有倭寇横行今有老妖婆作怪(于蛛丝马迹中了解)(2)

倭人来汉

这段史事说的是东汉光武帝中元二年,即公元57年,有倭国大夫到洛阳贡献朝贺。光武帝赠送一颗印章给倭国国王。

古有倭寇横行今有老妖婆作怪(于蛛丝马迹中了解)(3)

汉委奴国王”金印

半个世纪之后的东汉汉安帝永初元年,即公元107年,又有倭国国王,名叫帅升,派遣使者到中国,并且献给汉安帝一百六十人作为礼物。

日本江户时代光格天皇天明四年,即1784年,在日本北九州地区博多湾志贺岛,名叫秀治和喜平的两个佃农,在耕作挖沟时偶然发现一枚刻有“汉委奴国王”五个字的金印。

金印为纯金铸成,印体方形,长宽各2.3厘米,高二厘米,蛇纽,阴刻篆体字。金印出土以后辗转百年,直至1979年他们家族的后人才把它捐献给了日本福冈市博物馆。一般认为,这颗金印就是汉光武帝赠送给倭王的那颗印章。汉朝时“委”和“倭”两个字是相通的。

三、史书中记载的倭人身高

至于用“倭”这个字具体原因,我们不得而知,或许能够从古籍中能看到蛛丝马迹。

《后汉书·东夷列传·倭》:自女王国东度海千余里,至拘奴国,虽皆倭种,而不属女王。自女王国南四千余里,至朱儒国,人长三四尺。自朱儒东南行船一年,至裸国、黑齿国,使驿所传,极于此矣。

古有倭寇横行今有老妖婆作怪(于蛛丝马迹中了解)(4)

后汉书

参考以上记载,再加上《后汉书》作者范晔是南朝人,南朝时一尺约等于25.8cm,比较容易即可计算出那一带人的身高。

四、以记载倭国方位判断是日本

我国历史上对“倭”事记载不少,但均认为与当时的日本不相符,第一次可以确定是有关古日本的记载,出现在《汉书·地理志》,其里有一行短短的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馀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乐浪是汉朝在朝鲜半岛北部所设的一个郡。倭人因而是先渡海到乐浪,才辗转到中国朝贡。

《后汉书·东夷列传·倭》记载,倭国在朝鲜半岛的“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且“其地大较在会稽东冶之东”。其中会稽东冶是古代地名,治所在今天的福建福州。

综合以上信息,即可将倭国的地理位置锁定在今天的日本岛。

古有倭寇横行今有老妖婆作怪(于蛛丝马迹中了解)(5)

倭方位

五、有倭人自称泰伯之后

“泰伯奔吴”的故事广为流传。泰伯是周部落古公亶父的长子,因其与仲弟仲雍让国给弟弟季历,季历即是周文王的父亲。

泰伯和仲雍跋山涉水来到荆蛮,也就是现在的苏州一带。而泰伯到达的目的地荆蛮之地正好与日本隔海相望,这也引发了学者们无限的猜测,古时候荆蛮之地的人们是否有可能驾着船到达了日本岛,而且绝对不在少数。

据说,在一本失传的古书《魏略》中即记载了三国时代的魏王曹丕派使臣到达倭国,发现当地“男子无分老少,皆黥面而文身,闻其旧语,自谓太伯之后。”

陈寿作《三国志》时曾参考过《魏略》,但仅引用了“男子无分老少皆黥面而文身”,却弃用了更为关键的“闻其旧语,自谓太伯之后。”

陈寿是严谨的书史者,有理由相信其必定有对此进行了认真的考证才省去那一句,但其在写《三国志·魏志·乌丸鲜卑东夷传·倭》时,在交待倭人生活习俗之前却先交待了夏后少康封庶子无余于会稽,令人那人寻味。

古有倭寇横行今有老妖婆作怪(于蛛丝马迹中了解)(6)

三国志

“历史倪说”认为,综合诸多信息,即可知我国先民民间很早即与出海远洋至倭国,他们对倭地、倭人、倭事早已熟知,且远远早于有记载之前。

“历史倪说”参考以下资料:

1、《山海经·海内北经》

2、《后汉书·东夷列传·倭》

3、《汉书·地理志》

4、《三国志·魏志·乌丸鲜卑东夷传·倭》

,